網頁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華德福] 2018-19慈心華德福師訓三年級 Month 11

        本來應該上完十次紮實的課,最後的兩次就是教學演示,沒想到學校臨時安排了Brain Keats老師來上天文學,因為對於華德福的天文學要怎麼教,實在太好奇了!所以我還真的為了這兩堂上午的天文學,特地又跑回台灣一次,但能一窺Brain老師的天文教學,感覺還是非常值得。

除了上午上課外,下午就是密集的教學示範,兩天下來一共上了十二位同學的課,超級充實 ! 而台下的我們雖然不用上台講課,但要配合各種年級教學的需求,又要像一年級學生那樣唱好跳滿,又要像六年級學生那樣進行課堂討論,一天下來有上了十堂課的感覺,只能說學生真不好當Orz 但能體會到不同老師上課的風格和方式,還是讓人收穫滿滿,希望自己下次做教學演示的時候也能讓大家有這種感覺=)


        先來把華德福的天文學搞懂吧!首先,請把我們已經學過的天文學全部拋開,不然你會很痛苦,因為華德福的天文教學大概是所有我們過去所學的科目裡,差異最大的一門課了!


東升西落的太陽與月亮

想要在六年級時開始進入天文學,就必須從一年級甚至是幼稚園開始,埋下天文學的種子。舉凡散步課、園藝課或任何帶孩子活動的時光,都可以和孩子一起留意天氣、季節和太陽位置的變化。老師可以固定在某個能觀測到太陽光或影子的地方,在牆上或地上用石頭做記號,讓孩子發現原來太陽隨著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角度,這樣即使在開始上天文學之前,孩子就已經能具備基本的常識了。

        進入三年級後,因為數學課包含了時間的測量,我們會教孩子做日晷、用自己的拳頭或手指測量角度,孩子就會有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的觀念;在談到「一個月」的時間長度時,就可以進入月亮的觀察,例如月亮從新月變成滿月需要大約兩週的時間,完整的一個循環則是一個月,但同樣是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談到「一天」的時間長度,就可以加入「時區」的概念,因為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天亮」時間不同,因此就有「標準時區」的誕生,不過時區的概念對此時的孩子還算相對抽象;到了四年級的地方探究加入方位、五年級可使用羅盤後,對於不同季節的太陽方位會有更清楚的掌握:只有在春分和秋分時太陽會從赤道升落,在夏至時,太陽會從東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冬至則會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

        在六年級正式談天文學之前,我們的天文觀測主要是以「站在地球上、面對太陽的方向」主觀視角為主,不會提及「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個觀念(因我們不可能站在地球以外的地方觀察,這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果我們位於北半球,就要面向「南方」才能看到太陽,太陽會從我們的左手邊走到右手邊,這大概是學過傳統天文學的我們最難調整過來的地方,卻也是孩子從生活經驗中學習的最重要基礎!


黃道十二宮

站在地球上觀察天文,除了身處北半球的我們要「坐北朝南」、東西左右顛倒之外,還有一個讓我很不習慣的,就是看出去的黃道十二宮順序也要顛倒過來!

        所謂的「黃道」就是太陽的軌道,一年走一圈,雖然說已經習慣「日心說」的我們覺得應該是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圈,但沒有太空船可以飛到宇宙裡做觀察的古人就跟孩子一樣,從地球上看出去,會覺得應該是太陽繞著我們轉了一圈。太陽在「繞著地球轉」的時候,從地球看出去,星星就在太陽後面更遠的地方,因此太陽會經過的十二的星座就被稱為「黃道十二宮」,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十二星座」。

        平常我們熟知的十二星座是按照月份順序來排列的,因此在月曆上會是「順時針」排列,但因為地球是繞著太陽逆時針轉,從地球看出去,太陽也是逆時針繞著我們轉,因此如果要讓十二星座按照月份出現在太陽軌道(黃道)以外,就得將十二星座「逆時針」排列!不過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自轉軸傾斜了23.5度,因此黃道和地球赤道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時間會重合,那就是春分和秋分,也就是太陽經過雙魚座和處女座的時候,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每年時間都是固定的,就是由於地球自轉軸傾斜的緣故。

        老師一開始就讓我們模擬黃道十二宮、地球和太陽的軌道模型,讓我們以地球為中心點,實際看太陽是怎麼「走」一年的,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全班都能參與。六年級教天文學時,可以將角度帶入計算,例如太陽一天走幾度、一個月走幾度,這樣就能算出來太陽大約一個月會換一個星座的位置,目前是在月中的時候走進下一個星座。

        但如果是要模擬太陽「一天」的運行,那麼本來在一年中是以逆時針方向行走的太陽,就會變成順時鐘繞地球一圈,由於一天的時間很短,太陽在一年的軌道裡,一天只能走360/365度,因此幾乎沒有往下一個星座移動,當我們在模擬太陽繞地球做順時針的一日運行時,外圍全部的星座都要跟著太陽動(因太陽與黃道十二宮的相對位置沒有改變),非常逗趣!

        全班一起做的模型除了扮演外圍的黃道十二宮以外,還可以扮演太陽行走的「黃道」和月亮行走的「白道」。以太陽一年繞地球一圈、月亮一個月繞地球一圈的速度來看,月亮的速度是太陽的十二倍,也就是當我們用接力的方式傳球時,太陽傳給下一個人的時候,月亮已經傳到第十三個人手上了!同時因為黃道面與白道面並不重合,就像地球的自轉軸是傾斜的一樣,如果我們將太陽保持在同一個高度傳球,月亮就會在冬至時經過最低的高度,而在夏至時經過最高點,同樣地,太陽和月亮只會在春分及秋分的時候重合,所以日蝕或月蝕通常也就發生在春分及秋分的前後。

        黃道十二宮除了是太陽在天空中經過的軌道之外,Steiner也說過我們人身上的小宇宙,可以對應到大宇宙的十二星座,其中負責接收來自宇宙訊息、帶入感官的四個星座為牡羊、金牛、雙子和巨蟹,分別代表人的額頭、喉嚨、對稱的軀幹、堅硬的胸腔,是人的思考器官;負責消化、代謝及感受的四個星座為獅子、處女、天秤和天蠍,分別代表心臟、孕育生命的腹部、保持平衡的髖部、繁殖器官,是人的情感器官;而負責輸出訊息、為世界工作的四個星座則是射手、摩羯、水瓶和雙魚,分別代表大腿和上臂、關節、小腿和前臂、腳和手掌,是意志的器官,Brain用星座的符號對應人體的位置,畫出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宇宙人」,算是對黃道十二宮最完美的一種詮釋了。


內行星與外行星

以前的人除了晚上觀測黃道十二宮之外,他們也發現有幾顆非常亮的星星會繞著太陽轉,其中有兩顆會走進太陽與地球間的軌道,其他的不會,因此分成了「內行星」與「外行星」兩種。現代的我們知道,其中兩顆內行星指的就是繞日軌道在地球繞日軌道之內的行星,也就是水星和金星;而繞日軌道在地球軌道之外的行星,就是外行星,有火星、木星和土星。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從地球望出去,它繞太陽的半徑差不多是一個星座寬(28度),因此又稱為「傳訊者」,當太陽用一年的時間繞地球一圈時,水星已經繞了太陽三圈有餘。當它在太陽繞地球的軌道外面時,它接收外來的訊息與能量,等到它進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時,將訊息帶到地球、並與地球做交換,就這樣一年來來回回個三次多,在希臘神話裡面水星就是Hermes。水星一年繞著太陽轉的軌道畫出來是個具有「三」的對稱性的圖案,像單子葉植物就是以水星軌道的「三」對稱性作為生長的準則。

        金星繞日的直徑則差不多是一個半的星座寬(45~48度),要一年半以上才能繞太陽一圈,因此要八年時間才能繞太陽五圈。如果在太陽繞日的軌道上訂出五個點,分別是五芒星的五個角,金星就會從第一個點開始繞,每繞完一圈就繞下一個點一圈,最後會形成一個很美的玫瑰花型。這個軌道模型適用於雙子葉植物,也就是像玫瑰那樣的五瓣花,是以「五」對稱性作為生長的準則。金星是代表美的行星,它與水星在地球與太陽間運行時,同樣也傳遞著不同的訊息。

        木星則是代表智慧,當太陽下山後,木星就會升起(因為外行星永遠都在地繞日的軌道之外),所以如果說太陽在白天的時間給地球能量,那晚上就是由木星擔任這個工作,由於外行星不會進入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範圍,因此將訊息與能量帶到地球的工作就落到兩個內行星身上。太陽繞地球一圈,木星會自轉一圈並往前走一個星座,總共要十二年才能繞地球一圈,速度剛好是太陽的1/12;更遠的土星就更久了,繞地球一圈要三十年,剛好月亮繞地球一圈只要三十天,這些數字將這些星球很微妙地串聯在一起。

        行星與BD農法息息相關,內行星對地球的影響比較物質性,而外行星影響的是感官、味道這類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以前的人還與靈性世界有很強的連結,因此不太需要占星,隨著與靈性世界的連結越來越遠,人發展出對恆星與行星的情感,開始有「心臟是人的太陽」這樣的想法,因此心臟以上屬於外行星的範圍,土星是後腦,火星是喉嚨;心臟以下是內行星的範圍,金星是腎臟,月亮是生殖器官。可惜那時的人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觀測與計算能力,因此對於「日心說」僅限於感受,普遍還是以「地心說」作為基本觀念。


地日模型

到了希臘時代,科學家慢慢有能力透過有效的觀測數據,發展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模型。在此之前,最早的模型還是與靈性世界有關,首先將地球放在最中間,第一層是月亮,代表天使工作的範圍;第二層是金星,代表大天使工作的範圍;第三層是水星,代表權天使(Archai)的工作範圍;第四層是太陽,是形之靈(From)的工作範圍;第五層是火星,是移動之靈(Movement)的工作範圍;第六層是木星,是智慧(Wisdom)的工作範圍;第七層是土星,是意志(Will)的工作範圍;第八層是和諧之靈;第九層是愛之靈。這些高層靈性之所以關注著地球,是希望地球人有一天能夠提升成為第十層的靈性存有,因此人類不應該覺得自己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而是應該要正視自己能夠負擔得起的道德責任,為自己的自由意志負責。

        然後在希臘時代,有一個被Steiner重視的地日模型出現了,由Ptolemy Claudius所提出出,他原本假設行星的軌道都是正圓,但在觀測中發現行星的速度會忽快忽慢,這樣並不合理,因此提出了「均輪」與「本輪」的軌道概念(我不是天文專業,大家還是自己去google一下吧);後來他又將軌道中心改為雙焦點,並將行星軌道變成橢圓形,修正了行星速度的問題。之後的哥白尼正式提出了「日心說」,以及克卜勒定律將行星軌道改為橢圓形,就都是傳統天文學的範圍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就不在此贅述。

        有趣的是,原來Steiner也有提出他的地日模型學說(天啊他也管太廣了)。他認為,地球和太陽處於同樣的八字形軌道上,只是太陽不斷沿著軌道往前移,地球也跟在後面往前移;這個八字形軌道並不是封閉的軌道,而是開放式地不斷往前延伸,而水星和金星則各自有自己的八字形軌道,在地球與太陽的八字形軌道上移動,因此屬於內行星。至於外行星,他們也各自依循著自己的八字形軌道在走,但大小遠比地球與太陽軌道來得大,距離也很遠,地球和太陽的八字形軌道會慢慢往火星的八字形軌道移動、並穿過去,使得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與太陽軌跡,展開後都像是沿著一條開放的軌道在往前移動,這實在是太玄了,我無法想像啊!

        Brian老師說,人類對於天文的看法,從歷史的順序來看,就是一個從靈性進入思考的過程。當人們還能與天溝通時,並不需要天文學;慢慢地隨著脫離靈性世界,人類需要找到自己心中的太陽,從而發展出「日心說」的感受;最後當人類正式進入智性思考後,各種模型學說也相應而生,所以唯有孩子到了十二年級、進入思考階段後,才會在天文學裡正式介紹「日心說」與現代天文的發展,這樣看來這個順序其實是考慮到人的發展階段的!


雙魚紀元

最後我想將Brain老師在投影片中關於黃道的介紹單獨提出來,作為最後的補充。

        所謂的黃道其實還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我們常用的十二星座,稱為「回歸黃道」,以季節為劃分,每個星座都有固定的日期範圍,這是幾千年前的占星學就固定下來的。但其實黃道十二宮的位置並不是永恆不變,而是以每72年就逆時針轉1度的速度在慢慢轉動,這個才是真實的黃道,又稱為「恆星黃道」。

        用這個速度去推算,每2160年(30度 x 72年)春分點對應的星座就會往下移一個星座,目前春分點的位置是落在雙魚座,還差5度就會進入水瓶座,因此現在我們仍處在雙魚紀元,並在360年(5度 x 72年)後會進入水瓶紀元。往回推,兩千年前應該是牡羊紀元,再往前兩千多年是金牛紀元,對應每個星座代表的意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當時那個時代的特性也不一定。



        關於教學示範的部分,我就不再特別寫什麼紀錄了,只想抱持著輕鬆愉悅的心情去好好「享受」,畢竟能當學生的日子也不多了。不過有幾位很優秀的同學,他們帶來的專業課程留給我很深的印象,對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滋養,相信這也是這個課程到最後想帶給我們的收穫之一,我就將老師及同學們給的回饋和建議整理一下,也作為未來自己教課的參考,共勉之:

1. 隨時關注每一個孩子
2. 在課程的流裡創造半夢半醒與清醒的時間
3. 注意自己的語速
4. 低年級可以發明一些簡單的口訣
5. 讓低年級的孩子感受到老師無微不至的愛
6. 老師本身就是那堂課
7. 可以幽默,但要把孩子的焦點放到課程上而不是老師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