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媽媽] 我的孩子是來報恩的

除了好玩事外,其實最近也有一些感觸,覺得我的孩子真的都是來報恩的(對我選擇性失憶了),就像上週末師訓時聽到的:「在生命藍圖裡,來當壞人的都是你的貴人,你要感謝他。」我想我自從當了媽媽後,就一直在人生路上更加精進、甚至開始修身養性,這一切似乎發生得很自然,但回頭一看,我之所以能辦到那些突破自己的事情,不就是因為「為母則強」嗎?當父母真的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歷,人生中沒幾個如此重大的事情能讓人成熟那麼多,而且你的學習與成長還會不斷前進、永不停止,我們怎能不對自己的孩子心懷感恩呢?

昨天帶孩子出去買東西,回來的路上兩個人一直吵架,比較記仇的Noki一路碎碎念,說他一定會記得這天的不好;Iro卻在走出西鐵站的時候說:「今天好開心!」我真的很佩服他的豁達,也很感謝他的寬宏大量,如果不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心胸,我怎能老是隨便對他發脾氣又不怕他記恨;多謝他總是記得事情好的那一面、忘記壞的那一面,提醒了我也要選擇性失憶一下,所以我真的很感謝他,也感謝Noki在我的教養路上帶給我的跌跌撞撞。已經不記得是人智學的哪一本書裡看到這句話:「孩子比你多經歷一個輪迴,所以他一定是來教你些什麼的。」(事實上我再也找不到那句話的出處了^^;害我甚至懷疑這句話是不是來自我的幻想)他們真的教會我很多!

至於兩個孩子的學習情況,最近真的是有感而發順手做個媽媽筆記記錄一下,相信情況可能還會有所改變,但觀察他們的不同之處是有趣的,也給自己未來的教養做個參照:

[札記] 孩子的二三事

越忙碌就越想寫文章記錄,這快要成為我的「壞」毛病了^^; 只能說我似乎越忙、腦筋就越清楚,所以趁還記憶猶新的時候,快把小孩最近的好玩事紀錄一下!

[其一]

Iro每週五從學校借回來的書,都有爆炸性的賣點,這學期借過的書除了英文的比較普通之外,其他書名不外乎 : 我的小雞雞(封面是一個光溜溜的小男孩在奔跑)、鼻孔(封面就是兩個黑黑的大鼻孔)、蟑螂(封面就是我唯一最怕的昆蟲--蟑螂!!),外加一本家裡已經有的書(我跟Noki異口同聲地說家裡有了你幹嘛還借啊!!他本人表示 : 「因為我想再看一次啊~」) 這禮拜還會借什麼?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華德福] 2016-17慈心華德福師訓一年級 Month 3

        這次回去也很刺激,怎麼說呢?連續幾個秋颱都沒影響到香港,偏偏要師訓的那個週五,颱風海馬正對著香港來,星期二才剛走的颱風尾,令香港在星期三下起了暴雨,雨勢之大讓人不敢怠慢,看看星期五即將籠罩全港的海馬颱風,我和老師都深怕到時候飛機停飛,還好海馬走得很直,星期五有95%的機會香港會放假,於是學校當機立斷,直接把週五的課延到12月再補,讓老師可以提早一晚飛,就這樣,我措手不及地收行李、交代小孩的事情,然後就提早一天飛回台灣了。

        可能是大家都趕著在颱風抵達前離開,飛機很滿,我和幾個老師就被升級到頭等艙,真是太開心了!雖然是晚上十點半的飛機,我還是興致勃勃地使用機上的設備不敢怠慢XD回到台北的家已經是半夜兩點,感謝爸爸媽媽專車來台北車站接我,可惜隔天我還是八點多就起床了^^;

        起床後趕緊關心香港的情況,果然不到八點就掛了八號風球,確定全香港停班停課,小孩按照預期地賺到了一天假期,最重要是大人也可以跟著在家幫忙顧小孩=P我就放心地快速利用這多出來的一天,把之前欠很久的「內在感官」系列重溫+補寫文章,為什麼呢?因為這次的主課程就是「內在感官之初階感官」啊!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華德福] 內在感官之九:聽覺

        介紹完四個關於「感受」的感官,最後四個感官是和「思考」有關的高階感官聽覺、語言覺、思想覺與自我覺,Steiner也說這四個感官是「認識」的感官,我們需要透過這四個感官去解讀外在世界給你的訊息,同時也釋放自己的訊息到外部世界去。

        第一個介紹的聽覺我覺得就蠻有趣的,為什麼我們認知中的五官就只有它可以晉升到「高階感官」,其他就不行呢我們可以從生理構造來看嗅覺的鼻子位在臉的最前方,是最快有反應的器官;味覺的嘴巴是第二名,所以有些人會搶著說話;視覺的眼睛是嵌在面部的,也由於它的「舉世無爭」,所以視覺會有自己的互補甚至錯覺;而耳朵甚至是位在眼睛更後方的,它需要人更多的耐心去傾聽,同時我們耳朵外部的設計是螺旋狀,而不是像動物一樣的喇叭狀,因為我們不是用聽覺來「看」,而是要去將聽到的聲音透過轉化才進入我們的內部,這就要從聲音的本質來談起。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華德福] 內在感官之八:溫度覺

        感受的最後一個器官---溫度覺,以Steiner的看法,其實應該是人類的第一個感官,就像有些動物仍然保有的第三眼,可以看到紅外線,人的這個器官已經退化成一個小腺體---松果腺,而本來負責發揮作用的溫度覺,則將自己轉化到每一個神經裡。

        那麼溫度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做個小實驗 : 當左右兩手各自放到熱水和冰水哩,過了五分鐘後在同時放到溫水裡,一隻手會覺得很冷,另一隻手則會覺得很熱。即使是用溫度計來做這個實驗,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溫度的變化,這實驗強調的是 : 唯有發生對流時,才會感覺到溫度,這也就是觸覺和溫度覺最大的差別;前者強調自己與外界的不同。後者強調自己與外界的對流,這個「對流」就是互動。


[華德福] 內在感官之七:視覺

        談到視覺,要先從眼睛這個器官的生成講起。話說人從胚胎開始,眼睛這個器官就是從大腦開始演變的,所以眼睛的構造可以看成是一個迷你的腦,他人可以由外部透過眼睛看到人內部的「腦」,顯示眼睛是一個讓人與外部世界雙向接觸的器官。

        那麼眼睛看到的又是什麼樣的世界呢?從科學的觀點我們知道,沒有光就看不到東西,而太陽光(白光)包含了彩虹的七種顏色,所以彩色的世界也是跟光有關。人的眼睛裡有個構造叫做虹膜,我們可以從虹膜的構造來分析光與色彩的關係,透過歌德的闡述,我們會發現,彩虹兩側的天空有一側比較亮,一側比較暗,暗的那一邊就是紅、橙、黃等顏色(因為天空暗所以彩虹顯得比較亮),亮的那邊則是綠、藍、紫等顏色(因為天空亮所以顯得彩虹較暗),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歸納為 : 當光明戰勝黑暗時,會以溫暖的色調來顯現(此時彩虹較亮、旁邊的天空較暗);當黑暗戰勝光明時,會以冷色調來顯現(此時彩虹較暗、旁邊的天空較亮)。視覺看到的色彩會直接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就是因為和光明與黑暗有關。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華德福] 內在感官之六:味覺

        同樣是關於味道,味覺和嗅覺就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從器官構造來看就可以發現,不論我們想不想聞某種味道,它都會竄進我們鼻子裡,除非我們把鼻子捏起來;但嘴巴就不一樣了,如果我們拒絕吃某種東西,把嘴巴閉起來就可以了,因此我們有權利可以選擇要吃到哪種食物、品嘗什麼味道、吸收什麼營養。

        另一個從「深度」來看,氣味通過我們的鼻子後就離開了,它不會長久停留在我們身體裡;若我們受不了某種場合裡的氣氛和氛圍,離開那個地方我們就不再受影響了。但食物不是,食物一旦放入嘴中咀嚼,我們就會開始消化、吸收它的營養(及不營養的東西),除非我們把食物不經咀嚼地吐出來,不然放進嘴裡的東西最後必定有一部份會留在身體哩、成為我們的一部份(即使是廢物也是先成為我們的一部份才排出來)。

        基於這兩點,我們可以說,味覺是比嗅覺與我們內部連結更深的感官。


[華德福] 內在感官之五:嗅覺

        之前介紹了四個內在感官,都是屬於「身」的感官,與人的「意志」有關,是朝內指向自己的;接下來是「心」的感官,包括了嗅覺、味覺、視覺、溫度覺,與人心裡的「感受」有關,讓人與外界產生連結,第一個就從嗅覺開始介紹起。

        講到嗅覺,就要先比較人類和動物的不同。很明顯地,動物的嗅覺比人靈敏很多,因為動物的嗅覺是整個大腦來處理的,和牠們的本能息息相關,同時連結了強烈的直覺,對動物來說,嗅覺=直覺。但人的嗅覺就沒動物那麼敏銳了,從鼻子在臉部的比例就可以知道,嗅覺對人來說,只是感官之一,我們不會因為聞到某種味道而驅使我們跑向它,我們除了本能,還有大腦的思考與判斷,因此人的大腦撥出了一小部分來與嗅覺相連(嗅覺腦),而不是用整個大腦來處理它,人的直覺當然也沒有動物敏銳(那可以說嗅覺比較好的人直覺比較強嗎?)。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華德福] 關於批判

昨天讓小孩在家裡看半小時電影,電影一開始,小孩就問我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平時可以很快告訴他們答案的我,居然一時之間答不出來,而且當下發現這二分法的判斷十分不妥,因為不論在那部電影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好人和壞人的界線似乎並不是那麼清楚,而是隨著時空及立場的不同而改變。

我突然想到在「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這本書裡,Steiner提出的、關於孩子在14歲前學習的建議,他說這時候的孩子在學習上,應盡量避免批判式的引導,並將所有知識性的東西用故事性、藝術性或客觀地呈現,這時候學習的重點應該是大量、不偏頗地吸收各式各樣的觀點,直到14歲之後,他們的判斷力才會慢慢萌芽,並到21歲以後成熟。

舉個例子,假如孩子從小就只被教導認識一種神,長大之後便會比較難接受其他宗教的神(是相對,不是絕對);但如果透過時間讓他們去認識到原來世界上各個地方都信奉他們自己的神明,那他們的對待事物的態度就會大大不同。如果老師或長輩在教導的過程中,過於強調對立的二分法,或是在一開始就對人事物有批判式的註解,那麼對孩子來說,這就是個善惡分明、凡事只有二分法的世界,但,真的是這樣嗎?

好人也有壞的一面,壞人也有好的一面,我能說因為你打人,所以你就是個壞人嗎?好人可以變成壞人,壞人可以變成好人,難道你犯過錯,就沒有機會可以改正嗎?我們都知道這些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怎麼能這麼確定地告訴孩子,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我們能說的只有「是否適當」「是否合宜」「是否相對較好」,不要養成孩子在一聽到某件事情時,就輕易下評斷的壞習慣,這是形成成見的陷阱,也讓孩子錯失了用其他觀點來思考的機會,一旦被自己的一開始的判斷蒙蔽,就容易導出錯誤的結論,而且無法用開放式的態度與人溝通,進一步關閉了與外交流的管道。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學習] Grade 2 Noki在華德福的日子 Month 2

一轉眼,兩個月又這樣過去了!雖然我最近要寫的東西已經多到爆炸,但該寫的還是不能忘,趁現在還有記憶趕快來紀錄一下:


[晨間慢跑]

有幾次開始上課後我又回學校開會,看到三年級的學生在外面跑步,沒想到二年班也開始了。跑的距離不長,就從小學部跑到幼稚園門口,來回六趟。但明明是慢跑,愛鬥的小男生就偏偏要比快,結果慢跑最後變成賽跑,我說那不是就失去慢跑的原意了嗎?我說跑步要慢慢跑三十分鐘才能達到有氧運動的效果,你們跑那麼快就浪費了啦!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教養] 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

今天早上我老公要我幫他把襯衫折成外面商店在陳列的樣子,因為這樣打包再拿出來穿比較不會皺,雖然我不情願地開始動手,但心裡也很清楚,如果不是他知道我會,不然也不會來找我,問題是為什麼我會、別人不會呢?

晚上睡覺前我跟孩子講一個故事,關於一個很不喜歡跟媽媽去逛街的小女孩,她一直都不喜歡陪媽媽去逛街的時候站在旁邊等一兩個小時,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店員一直不停地在把媽媽翻過的衣服折回去,漂漂亮亮地像沒人動過一樣,覺得很厲害,於是就這樣在旁邊不停地觀摩(很幸運地因為媽媽一直逛,所以她觀摩機會很多XD),最後她就變成一個折衣服的能手。

那個小女孩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