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華德福] 2016-17慈心華德福師訓一年級 Month 3

        這次回去也很刺激,怎麼說呢?連續幾個秋颱都沒影響到香港,偏偏要師訓的那個週五,颱風海馬正對著香港來,星期二才剛走的颱風尾,令香港在星期三下起了暴雨,雨勢之大讓人不敢怠慢,看看星期五即將籠罩全港的海馬颱風,我和老師都深怕到時候飛機停飛,還好海馬走得很直,星期五有95%的機會香港會放假,於是學校當機立斷,直接把週五的課延到12月再補,讓老師可以提早一晚飛,就這樣,我措手不及地收行李、交代小孩的事情,然後就提早一天飛回台灣了。

        可能是大家都趕著在颱風抵達前離開,飛機很滿,我和幾個老師就被升級到頭等艙,真是太開心了!雖然是晚上十點半的飛機,我還是興致勃勃地使用機上的設備不敢怠慢XD回到台北的家已經是半夜兩點,感謝爸爸媽媽專車來台北車站接我,可惜隔天我還是八點多就起床了^^;

        起床後趕緊關心香港的情況,果然不到八點就掛了八號風球,確定全香港停班停課,小孩按照預期地賺到了一天假期,最重要是大人也可以跟著在家幫忙顧小孩=P我就放心地快速利用這多出來的一天,把之前欠很久的「內在感官」系列重溫+補寫文章,為什麼呢?因為這次的主課程就是「內在感官之初階感官」啊!




        這次的主講者終於不是外國人了,不需要聽雙語翻譯,但反而覺得時間過得比以前快,第一堂課感覺沒聽到多少就結束了@_@第二堂課也是飛快地過去,我很慶幸自己之前花了很多時間研讀這四個初階感官,不然恐怕會覺得這四個感官沒啥深度,以為這完全是就字面上就可以解釋的東西=P

        但也不是沒有收穫,主講老師的自身經驗有打開我幾個點,但這次讓我收穫最多的,卻是臨時安排的講座:童年的王國。主講的是當初翻譯這本書的作者,由於這本書目前只有簡體字版,市面上不容易找得到,所以能聽到譯者親身出來講述書的內容,真的很棒!而且我聽到了很多新的觀念,讓我很想找這本書來看一看,譯者提供了他全套的投影片內容,我只能說真是佛心來著啊T_T 這本書很值得一看!如果以後有機會拜讀,再來好好跟大家分享。




  • 十二感官


        十二個內在感官是人與世界相連的十二個管道,也是十二個老師。如果孩子在0~7歲能好好保持感官的發展,他的感官是健康的,就會自己有意識去學習、長出自己的觸角。十二感官讓人更了解自己、更理解他人,才不會因不了解而放大自己的不安。

        我有問老師,為什麼我讀了三本書,三本書都有自己的解讀版本、都不一樣,到底哪一個版本才是最貼近Steiner理論的呢?老師說她不是個認真的學生,不是每本書她都讀過,而我在聽老師講課時,也發現老師有她自己的解讀版本,只能說這真是人智學很令人困擾的地方,很多人都沒有讀完就開始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又或者是,念完但無法完全理解,所以只好用自己的方法解讀,反正大家就都這樣走過來了,我也就不要太計較了XDD

        所以我也就憑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去解讀吧!如果有人想問我為什麼我講的跟某本書不一樣,我可以回答真的不一樣XD我目前比較偏向Albert Soesman在「Twelve Senses」這本書裡的說法,想了解更多的可以去看書,我這邊只節錄一些主課老師有舉到實例的部分。




  • 觸覺


        人第一個觸覺經驗就是「經過產道」的時候,所以許多自然療法的醫生都非常強調「自然分娩」的重要,他們的臨床經驗證實,剖腹產的孩子因為沒有經過第一個強大的觸覺經驗,之後發生觸覺敏感的比率非常高。

        觸覺非常敏感的人,他們的皮膚很薄、很容易被外界打擾,也很容易察覺旁人的情緒(這點如果是我個人歸類,會覺得比較像嗅覺耶);另一個極端就是觸覺非常不敏感,他們通常會讓人覺得很「白目」,這類孩子可以用按摩來刺激他們的觸覺感官打開。

        觸覺是很親密的,很需要被尊重、不能隨便被打擾。由於小時候有被溫柔的對待,長大後才懂得尊重別人,因此家長在孩子0~7歲時很重要,如果觸覺沒有發展好,長大後孩子會很難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界線、無法信任。

        Steiner說,人必須要有觸覺,才感受到神性的存在,因為人是從靈性世界分離出來的,需要找到自己與外界的界線,當感覺到界限的存在、體會到被獨立出來的孤獨感,所以需要透過吃東西和睡覺來尋求慰藉(生命覺),也需要他人的陪伴(人我覺),這就是在十二感官的圓輪上,處決的左右兩側是生命覺和人我覺的原因。




  • 生命覺


        老師說人的第一個感官經驗是來自「觸覺」,但其實印象中書裡是說「生命覺」哩,啊哈算了無所謂,反正我們排名不分先後=P

        生命覺主要就是讓自己的身體維持舒服健康的狀態、對自己生命力的感覺。由於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是因為身體有病痛,才察覺到身體某個器官的存在,所以生命覺又稱為「痛覺」,這個痛讓我們有慈悲心,如果生命覺失衡,人只想逃避或脫離痛苦,就會對某個東西上癮,這是最明顯的症狀。

        這邊老師有舉一些生命覺失衡的例子,除了成癮之外,還有自主(律)神經失調、固執(著)症=感官印象處理失調、泛自閉症等,老師建議從3R下手:Rhythm、Regulation、Rutine,就是生活作息要有固定的節奏、有規律,此外就是從消化系統來處理,例如避免麩質、奶類。

        另外老師也提到睡眠的過程,由於睡眠時,人的星芒體和自我會回到靈性世界,如果在睡前準備好心裡想問的問題和想法,睡著時就可以回到靈性世界尋求解答,醒來時就容易會有一些靈感;此外在睡前做三分鐘的回顧,也可以幫助星芒體快點回到靈性世界、修復生命體。




  • 自我動覺


        自我動覺就是察覺內在的移動,要給孩子足夠的動,他才能靜下來。

        臨床上常見的動覺失衡,可從反射動作未消失完整看出來。例如人的吸允反射應該在一歲後就消失,如果反射動作沒有按照時間消失,就代表腦神經沒有發育完整。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通常就是因為父母人為地干預,想教小孩或過度保護結果小孩失去了練習的機會;坐汽車座椅或抱太久,使小孩平躺的時間太少,限制了孩子的手腳運動;吃太多有添加劑的食物;wifi;父母專注自己的事情,對小孩本身沒有太大的興趣等等,都是現在很多小孩手腳頭動作不協調的原因。

        另外自我動覺在人智學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生命藍圖」的角色。每個人的人生都像一本書,在入世前自己寫好的,只是尚未發生的事情你看不到而已,所以對於不幸的事情不要心懷怨懟,自己會這樣安排一定是有原因的,要感謝在你的人生劇本裡,願意當壞人的那些人。父母也不要試圖去更改孩子的生命藍圖,只要提供對的環境讓他自己去走就好,不要給予錯誤的期待,不然兩方都會很辛苦。




  • 平衡覺


        一個人一直動、靜不下來,有時候是平衡覺的問題。

        所謂的「平衡覺失衡」指的就是人必須一直動來找他的前後上下左右,他得花很多時候找到和外部世界的連結,才能找到自身的平衡、才能靜下來,所以他根本沒有餘力去做學習。如果你模仿一些動覺失衡或平衡覺失衡的孩子的動作,你會發現做起來很辛苦,他們就一直是這麼辛苦,根本無法應付其他所謂「合理」的要求。

        人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上唯一能直立的生物,是因為有自我,確定自我才能維持自己的平衡。當人進入一個空間,需要將自我放大、把空間填滿,才能找到平衡,就像老師如果能用自己的能量把教室填滿,學生就沒有空間作亂。這時候心就像一池平靜的湖水,旁邊的事情就會有清楚的倒影,包含了上下前後左右,靜止點是一個正立方體(cube):「I am that I am. (我即是我在。)」




  • 童年的王國


        生命是一個整體,所以兒童教育不能只考慮兒童期,要以整個人、整個人生來規劃。當靈魂投生肉體後,需要時間適應,完全適應的指標就是七歲的「換牙」,他拋棄了從母親帶來的最後一個零件,透過自己吸收地球的營養長出新的牙出來,如果意志力較強的孩子,長出來的牙齒就會跟原來很不一樣,代表他自己形塑了一個新的身體。

        人的每一次入世,都包含了過去的「業」與本身內在的靈性生命,你今世的天賦才能與長相不是學來的,而是前世的業;人會有來自父母的遺傳,是因為過去和父母有共同的業;國家、民族都有共業,有些共同的命運會需要一起承擔,因此人做過的是、學過的能力都不會白費。


【 0~7歲的重點 】

1. 0~7歲不宜運用過多腦力,不然老了以後很容易發生肌肉或動脈硬化。

2. 此時的孩子對地球沒有興趣,因為他們的心魂大多還在靈性世界,尚未察覺自己與外在世界的不同,如要孩子學一件事情,不能用好奇心去引誘他,因為他不會問「為什麼」的問題,你只能用示範的方式去指引他。

3. 孩子此時是一個全然的感官,他可以全身都是眼睛,如果身邊有人暴怒,他會將這個印象吸入身體,隨著易怒的傾向而成長,要讓自己值得被模仿,「你說的、你做的,都沒有『你就靜是怎樣的一個人』來得重要!」

4. 大人自認為「聰明」的教法,會讓孩子未來變得懦弱,因為那些教法都是源自於大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5. 不要只想著如何教育孩童,而忘了觀察生命本身。

6. 主課老師在「孩子沒有好奇心」這點上做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她說她帶幼兒園孩子的時候,有一次孩子問她「為什麼公園裡有那麼多石頭」,她說因為她知道這時候的孩子是沒有「求知慾」的,他不會想知道事物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而她也深知「生命覺」的作用,她想讓他對原因感到饑餓,進而驅使他去找答案,因此她沒有告訴他「因為政府幫公園招標、包商找人設計....」之類的答案,反問他覺得為什麼,孩子給了她一個非常天馬行空的答案,那才是那個年紀的孩子該獲得的滋養,而不是給他一個很現實的答案、有求必應的互動,直接扼殺他的想像力,這點我真得覺得很有道理!



【 8~14歲的重點 】
【 15~21歲的重點 】

很怪的是以下每打必當機,我就省略不寫了,大家去看書吧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