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教養]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這本書是作者Susan Cain的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第二集,主要是針對年少時期的內向者所寫的,一看就是我應該看的書,因為Noki就是標準的內向者;沒想到我看了以後,發現原來我也是內向者,屬於「內向但不害羞」的那型,應該說是「隱性」的內向者:我們可以在外面很活潑開朗、交際應酬,但那會讓我們很累、也就更需要獨處;如果可以選擇,我們寧願和兩三個知心好友享受寧靜的時光,勝過和一大群人熱熱鬧鬧地開party;最關鍵的一個特性是:只要我們有充分的準備,就能在舞台上表現亮眼,「準備」正好就是我一直以來的生存之道,我觀察Noki參加過幾次上台比賽,對他在台上落落大方感到訝異,但如果他是因為準備充分所以能夠克服上台的恐懼,那說他是標準的內向者就再正確不過了。



在時下以「外向者」為主流的社會風氣中,作者力促大家正視並肯定「內向者」的優點,因為不但大家崇尚外向者,連內向者都以為自己不好、是自己的問題,現在作者幫「內向者」正名,也將許多行為表現和「內向」切割,其實內向者的深思熟慮、沈穩與懂得傾聽,都可以發揮強大的力量,在冒險家中更出乎意料之外地比外向者優秀,這感覺有點像以前有本在講「高度敏感」的書,但內向和高度敏感之間有沒有關聯,就要再等人出書了XD

看是看完了,然後呢?我想到之前朋友曾經抱怨看了很多關於「恆毅力」、「專注力」之類的書,但看完後沒什麼實際作用,我看完這本後也有同樣的感覺。沒錯,作者幫我們把對「內向者」的迷思釐清了,這是很成功的第一步,因為很多問題無法解決,關鍵就在於一開始根本沒意識到,但意識到之後呢?除了讓內向者知道自己很有價值以外,作者的確也舉了很多內向者成功的範例、讓我們知道可以怎麼做,但這些做法都讓我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無法直指核心,我想問的是,這麼多內向者中,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繼續活在害羞內向的陰影裡,難道給他們一些指引,他們就會照著做了嗎?我總覺得一定還是有人會繼續自暴自棄,那麼成功走出來的人和繼續內向的人差別在哪裡?

我覺得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可惜這本書沒有提到,我想很多西方的心理書都沒有,這個現象就是Steiner所提過的「科學家的通病」:科學家用了很多科學方法、發揮了十足的實驗精神,去證明一些我們本來就知道的事,對於為什麼會這樣,卻沒有任何答案;當然,他們得不出任何答案,因為他們只研究他們眼睛能夠觀察的,所以他們只會說出「人興奮的時候會分泌腎上腺素」這種話,卻無法解釋人的內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在看書中的成功案例時,對於內向者為自己想做的事情突破萬難感到相當詫異,因為那些事情對他們來說,相對於外向者,必定需要更多的勇氣才能完成。如果你是平常習慣逃避的內向者,必然可以了解,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需要多大的力量,而那力量是從何而來的呢?他們為什麼可以一次又一次艱難地面對挫折又繼續往前進,每次與人群互動對他們來說都是非常耗費心力的啊!他們為什麼還選擇要這麼做?為什麼不舒舒服服待在家裡就好呢?

在這背後,我看到的是一股強大的意志力,我相信是擁有強大意志力的內向者,才能有別於其他內向者而成功走出來,當然他們夠幸運,可能是遇到一兩個了解他們的知心好友、有找到能讓自己發揮所長或熱忱的興趣,或是其他機緣幫助他們一路慢慢地發出光芒,但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我相信他們每天可能都還會跟自己天人交戰並且想方設法地想回到自己安全的小窩(因為這種事我常做XD),所以或許到最後我們該問的問題是:要如何才能培養強大的意志力呢?

Steiner在意志方面有很明確的指引,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就可以透過各種不同「適合他們年紀」的方法來培養他們的意志,例如0~7歲要發展肢體活動、規律作息,7~14歲要讓孩子做「重複」的工作,並在教學中賦予道德的意義,我不知道他的理論是否真的實用,這可能要用孩子的二十年、甚或一輩子才能證明,但我倒是認為這應該才是我們該努力研究的方向,在那些我們希望孩子能具備的恆毅力、專注力、開口表達等能力的後面,如何在他們的一生中灌注意志力進去,對他們是否能開創出美好的未來有決定性的影響,來看看有沒有人會來寫「意志力」的書好了XD我很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