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自學] 小三冬季課程 Week 3 創世紀10 - Creation Poem


創世紀的最後一堂課,用Creation Poem和彩虹的濕水彩圖來做總結,坦白說英文詩真的蠻難找到合適的,這首也不是我一開始計畫中想找的詩,但簡單明瞭、押韻、又可以把之前沒提到的一星期有七天的概念重新演繹,所以最後就還是決定選這首吧 ! 順便把天父創造世界的過程複習一下。
圖我實在就懶得畫了,畢竟黑板也差不多寫滿了,加上我覺得小孩的程度還不到寫英文詩,不如就來畫個濕水彩吧 ! 還記得上兩週我們畫了「Let there be light」嗎? 這次我們就來畫諾亞方舟最後的彩虹,雖然是簡單的幾個顏色,但小孩看到彩虹的色彩就很喜歡,技巧的部分.....還要繼續加強就是了^^;
這三週上創世紀,給我自己很大的文化衝擊,雖然我一直知道聖經在西方世界中所代表的文化與價值觀的地位,但一路教、一路對照我們自己的中國創世神話,覺得中間真的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例如我們的創世神話,直到黃帝時代都還是神在打來打去,任何有成就的「人」都被神化了,像伏羲、神農,好像普通老百姓真的就是很普通的人,總是需要一些神或神的小孩才能來幫普通人做點事情。所以除了英雄會被神化外,我們中國人也很喜歡創造各種神 : 土地公、灶神、雷公和閃電娘娘等,然後民間會拜關公、鄭成功、媽祖娘娘,我有一種「中國人很需要各種神庇佑」、「很沒安全感」的錯覺,不知道這是不是和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有關,我們很少在歷史上聽過有人說「我要和神一樣厲害」,也因為我們的神充滿了多元性,也不太會有人說我要當「玉皇大帝」或是「我要比神還厲害」,頂多就是想當長生不老的神仙而已。
但是基督教中神只有一個,其他工作都是天使做的,所以神只有一元性,沒有多元性,創世紀中很早就出現「人」的故事了,在我們中國還在共工氏把天撞破、神農和蚩尤大戰時,人家已經是該隱和亞伯打來打去,他們不崇拜神,他們崇拜有力量的人,這是我覺得東西文化中起始點最大的不同 ! 也就是因為他們比中國人更相信「人定勝天」,所以他們才會出現「City of Hundred Idols」,然後天父就生氣了,因為每個人都自詡為跟神一樣厲害然後不工作,中國的老百姓就不會這樣,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人不是神,要說是奴性嗎唉,我覺得就是耶~
在講創世紀故事時,我也曾經掙扎過我這樣的故事,到底是否有忠於原著 ? 會不會和基督教的教義牴觸 ? 可能會因此激怒虔誠的教徒等等。但和Iro幼稚園副校長聊過(他們是基督教教會學校),我覺得我應該要把我們這種關於創世紀故事的定位做得再更清楚一點才是 : 我們把創世紀故事放在「語文主課程」,是因為我們把它當成「文學作品」來教,無關宗教,只講信仰,所以我們不只講中國創世神話、西方創世紀,我們也講印度的神、佛陀的故事,四年級甚至會講北歐神話,我覺得各種不同的宗教故事,背後想讓孩子看到的不是哪一國的人或神比較好,而是彰顯神性和人性之間不同的呈現方式,至於孩子要選擇哪一個宗教,那是家庭問題,不應該是由學校來處裡的,因此在教導這些宗教故事之前,我覺得老師和家長要先弄清楚這些觀念。
身為中國人,我覺得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與文學應該是要放在最優先地位的,但就像師訓老師說的,為什麼Steiner也贊成外語要早點教,因為「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可以幫助你覺察自己母語中的特性。」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在我學廣東話之前,我沒有想過有人會ㄋㄌ不分,但講廣東話的人經常ㄋㄌ不分,因為廣東話中他們真的沒有在分ㄋ和ㄌ兩個音;但我們也有很多音是自己聽不出來的,像是廣東話有九個聲調,我就常常搞不清楚,因為我們的語言裡沒有這麼多聲調嘛 ! 但就會常常鬧笑話囉 !
所以我覺得學習創世紀故事,除了更認識了西方文化外,其實帶給我更多的省思,更幫助我回頭去看看自己文化中的傳統及價值觀,究竟代表了何種意義。我也鼓勵大家多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不同宗教背景的故事與文學作品,因為我們的孩子在這個年代,應該更要學習如何包容與尊重不同的文化與宗教,而不是帶著批判與排外的態度,Steiner在這點上所做的努力,我是非常認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