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學習] Noki上學一週月 - 家長篇

        開學一個月,今天學校舉辦了第一次的家長會,之前可能會直接在會上找老師投訴的我,在看了「中國老師決戰英格蘭」的影片後(我之後會再寫文章描述這段影片給我的啟發),又恢復了理智,就像我在「紀律篇」最後所說的,雖然我不能苟同老師的作法,但我可以尊重且理解,所以今天就抱著一顆聆聽的心來出席家長會了。

        在報到的時候,老師就先發給我們一份關於功課還有課程規定的小手冊,感覺是要家長來上課的,而且是上「怎麼幫助小孩寫功課」的課^^;不過意外的是,講座內容並沒有提到任何跟手冊裡面相關的事,反而是校長一開始先做了個彙報,告訴我們學校老師覺得學生到目前為止的表現如何;然後由主任做了個大約20分鐘的講座,講解今年的學校主題:「盡責、可靠」。講完之後,就分班到教室去聽老師報告了。


        如我預期,Noki的班主任是個相當親切的人,雖然看上去有點一板一眼,但仍可以感覺到她對學生的關心。但讓我吃驚的是,她一開始就介紹了今天的EQ之星,居然就是Noki!我真的萬萬想不到那個平常在家不停抱怨的小孩,居然可以當選全班票選的EQ今日之星,這可以說是老師的厚愛嗎?雖然我 知道傳統老師一定喜歡Noki這種對老師言聽計從的乖乖牌,但這一切還是來得太突然了,我要怎麼讓老師知道這個在學校看來適應良好的「好學生」(這是老師第二周對他的評語),其實在背後給自己很大的壓力?這課題真的是好難啊!

        朋友看我一個人在那邊掙扎、煩惱,覺得是我標準太高、把小孩一丁點兒的小事放大,但其實我很清楚地知道Noki這個症頭的嚴重性,因為他從幼稚園就有這種傾向,沒想到上了小學絲毫沒有減輕T_T而且明明學校活動很多采多姿,為什麼Noki還是經常說上學好無聊、不想上學?我覺得小孩開心的點真的跟大人眼裡的很不一樣,如果只是一味地想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套用到小孩身上,就會發生像現在老師過多的關愛造成Noki壓力的情況發生,而他唯一開心的時間居然只有小息而已,這實在太諷刺了,唉。

        不過因為領了獎的關係,Noki對學校的認同度似乎有提高,我想對於老師頒獎給他這件事所發揮的效果再多觀察一下,說不定Noki覺得自己在被老師肯定後充滿了自信,還是會因此而更加緊張呢?讓我們拭目以待!最後轉錄一篇我覺得相當不錯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也給自己提醒,有問題要好好跟老師溝通^^


---------------------------------------------------------------------------------------------------------


[轉錄] 4招,與老師好好溝通
作者:張益勤
2014-12 親子天下雜誌 63


「老師功課出太多,我週末要帶小孩出去玩,怎麼寫得完?」「為什麼我的小孩要掃廁所?」「學校蚊子太多,小孩被咬成紅豆冰怎麼辦?」「學校對面的公車站牌廣告有『抓猴』,這要我怎麼跟孩子解釋?」「隔壁班每天早上都在閱讀,為什麼我們班上鬧哄哄,我要轉班!」「學校荷花池的青蛙,每天晚上都叫個不停,我們怎麼睡覺?」

以上的疑難雜症都是家長跟縣市政府的陳情。這些陳情內容表述了許多家長的不安和不滿,但是家長若是對於孩子的學習和學校有疑慮,除了撥打一九九九、投書市長信箱,或是直接找媒體爆料,是不是還有其他方法,其實可能效果更好呢?

身為家長到底該如何跟老師、學校有效溝通?


避免兩種極端處理態度

孩子的親師衝突,常常有兩種極端的家長。一種是態度消極,怕多事,因此要求孩子「吞下去」。

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常玉慧表示,發生問題,家長最常覺得自己的小孩運氣不好、遇到不好的老師。為了避免孩子在學校被標籤化,家長選擇自求多福,甚至直接轉學……

但家長的待人處事,經常是孩子的榜樣,如果遇到問題只是消極逃避,孩子學到的是怎樣的身教呢?

另外一種極端則採取完全不一樣的態度。他們非常積極介入,使盡全力解決問題,卻有可能用錯方法。譬如,擅長使用公務單位的陳情管道,或是爆料給媒體。這種家長以為,施壓給學校的長官,問題就會被解決。但是事實上,這些陳情最後仍然會回到學校內部,由學校提供相關資料向陳情人說明。

換言之,這樣的「越級」陳情,處理效率並不如家長直接找老師溝通,或是請學校協助來得有效。

甚至,若事情鬧大,引起媒體注意,孩子反而可能受到更大傷害。

因此,如何到學校親師溝通,清楚的表達訴求、解決問題也就成為一個現代家長的重要課題。


方法一   利用班親會認識其他家長

孩子上學後,除了小孩有「分離焦慮症」,爸爸媽媽也同樣需要時間適應。一方面見證孩子長大了,進入下一個階段,但是另一方面,孩子脫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難免有些不放心。

為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雲林縣家長協會理事長張漢建議,家長要儘量出席班親會,認識其他家長,建立良好的互動。家長們平時除了交流情感,也可以交換孩子在學校的情形,學習與學校打交道。

團結家長的力量,將有助於事件發生時釐清事情真相。張漢建議家長在事件發生時,可以透過班親會認識的家長,或是班親會主席,旁敲側擊,打聽其他學生在學校的狀況。多方打聽,蒐集證據。

一位新北市校長也說,班親會主席就是每班的家長代表,透過他們反映問題,不但可藉由班級力量向老師形成壓力,還能控制事件的風暴範圍,算是較理性的做法。

方法二   釐清事件的來龍去脈

孩子回家反映問題、抱怨老師,家長通常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先罵老師?還是罵孩子?新北市漳和國中家長會會長林玉婷有近十年的家長會經驗,面對每位家長的陳情,她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安撫情緒」,「最重要的是,先別在孩子面前罵老師。」孩子也會觀察家長的脾氣,若是家長總是對老師不滿、不屑,長久下來也會影響孩子對老師,甚至是對長輩的態度,不利於日後管教。

安撫情緒後,家長要理性的釐清事件真相,並且向相關人等確認事件的來龍去脈。

常玉慧建議,家長可以多問「為什麼」來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全貌,釐清前因後果。

「孩子最常說自己被同學欺負,又被老師處罰,」常玉慧信手拈來學校經常發生的衝突,「卻沒說是自己擅自拿了別人的鉛筆或橡皮擦。」她提醒,孩子經常只看到事件的「結果」被老師處罰,卻忘了交代「原因」擅自拿別人的文具來用。

「家長經常會擔心學校息事寧人,」張漢說出陳情家長的擔憂,「但是除非有確切證據,否則很難要求學校有所作為。」張漢在家長協會處理陳情案有近十年的經驗,他也中立的認為,孩子回家反映的問題,家長要避免一言堂。如果是孩子的錯,孩子也必須道歉,「人都會講對自己有利的話。」

方法三   用「圈叉圈」做友善交流

通訊軟體盛行,親師溝通除了最常見的聯絡簿,包括手機、臉書、LINE等,都可能成為親師溝通的工具。不管是用聯絡簿,或是親自到學校詢問老師,都要溫和、委婉,但是要清楚表達。

一位新北市國小校長表示,不論家長或是老師,在溝通時都只要記住一個口訣「圈叉圈」,也就是開頭與結尾都不要忘記誇獎對方,而把一些要求、問題或是需要對方配合的地方包在中間。

譬如說,家長若覺得老師功課出太多,與其直接說:「請老師下週末功課出少一點。」不如先委婉的肯定老師對學生的用心,再詢問老師出作業的方式是不是能有些調整,說出自己的難處,最後再留下自己的聯絡方式,長久下來,將有助於親師的信任關係。

張漢也提供私房話術,三個簡單問題,給家長營造好的親師溝通。包括:「孩子說了什麼?」「家長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是如何了嗎?」「請問老師知道這件事嗎?」他也提醒,永遠都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老師一起處理問題,「而不是無理的要求換老師。」

方法四  裝備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些問題並不一定需要家長出面,更多時候是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名廣播節目主持人陳鳳馨回憶孩子國中時和同學發生衝突,甚至被威脅放學後找人教訓他。陳鳳馨儘管有些緊張,但她沒有報警、到校教訓同學、請求老師保護等,反而提供孩子方法,請孩子試試看。

「我建議他在放學前先找同學把誤會解釋清楚,我和他爸爸也會在放學時開車到後門,在他看得到的地方等,有任何狀況就立刻報警。」透過家人的支持,她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力量,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最後兒子果然化解衝突,當天也沒有人來圍毆。

「最大的收穫是他建立解決問題的自信,」陳鳳馨建議,父母愛子心切,但是除了替小孩出氣,或許也能想辦法幫助孩子,建立他解決問題的想法和做法,同時也給孩子一個安全感的陪伴和支持。

「反映問題,是為了讓老師找到和小孩的相處方式,」常玉慧認為,家長要把自己當做橋梁,協助老師和孩子相處,「重要的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家長和老師就像是兩個齒輪,同心協力,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走得更順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