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自學] 小四夏季課程 Week 1 地方探究02 - 錦田地理環境




在立夏的這一天,我們展開了夏季的主課程,首先從春季只上過兩週的「地方探究」延續下去。在上週短短幾天的春假裡,我們去西貢搭船上橋咀洲,也算是踏足了香港的「火山口」,但畢竟「地質和礦物」是六年級的範疇,所以我並不打算教孩子認識太多岩石,只要知道兩大重點就可以了:
1. 香港主要由火成岩組成
2. 火成岩是很硬的岩石
在這個基礎觀念上,和孩子一起回顧我們之前爬的四座山,果不其然特徵都十分吻合,接下來就可以講關於這片大地的故事了:
香港源自火山,錦田亦不例外,錦田雞公嶺和大刀屻都是由火山岩形成,山脊多數都高聳狹窄,六千年前錦田至南生圍一段原本是一個海灣,後來海灣後退,錦田一帶由斷層和沉積沖積物造成廣闊的錦田平原,沖積物主要是黏土、沙和礫石,靠近錦田河直通后海灣,既適合務農耕作又方便海路交通。

鄧氏先祖選擇錦田開村拓地,因四周都是高山,故將該地名為「岑里」,「岑」即是山小而高的意思,從沖積平原上開闢的田地就名為「岑田」。然而因為四周的山都山勢險峻,每到大雨時節只要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時間,便有大水自大帽山湧下來,使原本就水道縱橫的平原經常泛濫,若是遇上后海灣水漲,河道更會倒灌堵塞。過去錦田每年都會遇到「發大水」,整個田野變成汪洋一片,要三數天才會退去。

很感謝上週我帶孩子去海洋公園時,正好有參加一個「沙箱」的工作坊,透過沙堆與電腦合成,可以模擬高山和降雨之間的關聯,正好就是我第一課要說的!如果不是這十幾年來政府在錦田重新截彎取直、建造人工河道,我們在錦田住了那麼久還不知道原來以前這裡經常淹水呢!而淹水的原因就跟四周的地質與山勢有關,因此我們就從「陸地」的部分講到「水」的部分了!

「水」正是早期人們考量居住環境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來錦田當時鄰近中國的海灣,二來沖積平原水源充足,利於生長作物和民生取用,雖說雨季經常氾濫,但氾濫也同樣為下游帶來了肥沃的土壤,火山周邊的土壤一向肥沃並成為良田,這就是印尼人即使冒著危險也要住在火山下的原因,為表達感謝與敬意,他們拜火山神,而錦田的鄧氏族人就拜水神了~

鄧氏族人剛到錦田時,只有南圍和北圍兩個村落,也就是現在的水頭村和水尾村,那裡古蹟豐富,正是去年我帶孩子去上建築課的地方,小小的一個地方,就同時供奉了兩個水神:洪聖和天后。天后就是台灣的媽祖,這我們都很熟悉的,上週日也才剛過天后誕,元朗的大樹下天后古廟每年都有巡迴,小孩並不陌生。不過洪聖是哪位就要好好介紹一下了,原來他是南海的水神,至於祂的出身則有兩種說法,一個唐朝的廣利刺史 洪熙,因為做官清廉忠貞,又設氣象站幫漁民預測天氣,因此人民祭拜他當他是水神,後來到宋朝冊封為「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如果你在中國南部看到有「大王廟」,那就是在拜他的了;另一個說法是火神祝融,因為祝融是掌管南方的神,我個人比較相信前一種說法囉!

第一天的地圖我基本上只把孩子之前爬山時畫的鳥瞰圖裡有的東西畫上去,再補上主要的交通幹道(這樣比較好做地理位置的基準),接下來每一天我會大致上按照時間順序繼續講關於這片大地的故事,並慢慢把人類發展的範圍加上去,雖然會佔用我很大一部分的黑板,那也是沒有辦法的,我今天連小黑板都用上了.....之後的黑板內容可能要用合成的了吧^^;在做功課之前,我萬萬沒想到這樣的一個小地方有那麼多豐富的故事,加上不少是經常經過但其實來頭並不小的地方,所以感覺很多「驚喜」,希望孩子也能感受到這樣的驚喜,並願意對周遭的事物產生更多好奇與虔敬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