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自學] 小四夏季課程 Week 1 地方探究02 - 錦田地方建設與關鍵人物


這兩天的課程分成兩部分,一是從鄧族圍村延伸到錦田的村落分佈,二是用心智地圖的方式將錦田幾個重要建設與人物串連起來,但因為有一半的黑板被地圖佔用不能擦,所以心智地圖必須從中間切割、一天畫一半,不然原本是很想學福爾摩斯在黑板上做人物關係圖的XD

為什麼突然想畫心智地圖?其實也是受到某個地理科FB專頁的啟發,因為不知道孩子適合用哪種方式做筆記,所以身為老師應該什麼方法都讓孩子試試看:第一天用傳統敘事方式,要寫很多字;心智地圖則是利用關鍵字找出不同區塊之間的關係,概念本身不難,難的是製作者本身必須要有很強的「找關鍵」與「歸納」能力,甚至要有好的「設計」能力與「排版」的美感,所以我覺得心智地圖要做得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次就用簡單版示範給孩子看就可以了。
第一部分我們談城鎮的發展方向,從鄧族人一開始在錦田平原西北角建的「錦田五圍」開始,帶孩子去思考接下來來到錦田的人會住哪裡?很明顯,錦田五圍帶動了錦田市中心的繁榮,而且全是鄧氏圍村,外來人口幾乎很難在這區立足,所以後來的其他外來移民村落散佈在錦田平原的其他地方,只要沿著錦上路或錦田公路走,就會看到「吳家村」、「梁屋村」等其他姓氏的村落。唯一在市中心的非鄧氏族人就是「城門新村」了,之所以叫城門新村是因為他們是當時政府要在荃灣建「城門水塘」而搬遷過來的非本地人,主要姓鄭,這個「非本地人」在後來的故事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談到錦田的圍村,就要提鼎鼎大名的「吉慶圍」,它是目前唯一還有保留部分城牆和護城河的圍村,去年建築課時我也帶孩子去參觀過,但當時沒有留意原來英政府歸還的鐵門左右兩扇是不一樣的,其中有一扇應該是屬於泰康圍的!而當時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呢?故事就要從當時抗日戰前的元朗首富「鄧伯裘」開始講起。

鄧族祖先當初是因做官而經過這裡,本來就有不少家產,來到錦田後因為生產良米,衣食無憂,更是家大業大,據說只要是從雞公嶺上能看到的田都是鄧家的。農業起家是大地主,又是知識份子,從宋朝到一百年前抗日戰爭前,錦田的鄧家事業傳到鄧伯裘手上,更加發揚光大。他在元朗開了一家榨油廠,將農作物製做成食用油,將農業轉型成製造業;同時他也懂得賣地給外地人,也就是香港現在非常發達的地產業!像「吳家村」的地就是他賣給吳姓商人的。

還好他不只有錢,還很會做善事。首先因為他家大業大英文又很好,所以曾獲得英皇的榮譽狀,還是新界第一個「太平紳士」,太平紳士是來幹嘛的?除了是身份地位象徵外,他們的功能就是擔當英政府與香港居民之間的橋樑,所以在英兵剛來到香港、香港人普遍還不接受英國人統治時,他就成功要求英國歸還吉慶圍的鐵門,作為英政府示好的禮物。

除此之外,他還捐錢興建石岡機場、錦田婦孺醫院、蒙養學校(前身也是鄧氏的一個宗祠)等,還有復建水尾村的天后宮,連他們家的後山別墅「凌雲靜室」都捐出來做為「凌雲寺」,號稱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關於凌雲寺還有一個「代弟戍邊」的故事,描述鄧洪儀代替年幼的弟弟流放到遼東的歷史,詳細的內容可參考這篇文章:http://blog.terewong.com/archives/13534

鄧伯裘的故居就在我經常帶小孩去超市而經過的路上,他家外面的那口井讓人印象深刻,我們更猜想過不知道是誰住在這裡,沒想到就是鼎鼎大名的鄧伯裘故居,真是失敬!而錦田婦孺醫院原來就是我曾經去過的「錦田診所」,這也讓我非常震撼,原來我離書本上的歷史這麼近!過去錦田婦孺醫院的原址就是現在的錦田鄉事委員會,我每天生活其中卻渾然不知,知道這些建築過去的歷史實在讓我雞皮疙瘩掉滿地。

在查錦田地方歷史的時候,意外發現某位慢跑愛好者的網頁,他對於跑過的錦田各地歷史瞭若指掌,歷史背景及文化涵養更是讓我驚為天人,只能說高手在民間,讓我興起想在他網頁上留言表達感謝與敬畏之意的念頭XD另外「跑遊元朗」這個FB專頁想必也是由他所寫,我覺得所有居住在錦田的朋友們都應該看看,畢竟我們大多是外來人口,對這片土地知道的實在太少,多了解一點,也告訴孩子,他們會對這塊土地有更深的感情,這位網友高人,我想好好謝謝你!

----

上週日帶孩子回幼稚園參加活動,正好社區服務中心邀請了「聖約翰救傷隊」來教堂幫民眾做免費身體檢查,我就趕快拉孩子過去看,這個救傷隊可是很有歷史的啊!以前應該也在學校遇過但又是一個渾然不知了。

聖約翰救傷隊是由Mr.Morris(莫理士先生)創立的,因為當時新界沒什麼醫院,只能靠救傷隊流動式地到各地幫人看病。莫理士是英皇書院的第一任校長,他的太太也是做教育的,兩人都獲得英皇的榮譽狀,推測就是在頒獎禮上認識鄧伯裘的。

之後鄧伯裘就和莫理士一起籌建了錦田婦孺醫院,據說在錦田五六十歲以上的本地人都是在這裡出生的,與這個醫院有關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士要登場,就是當時的助產護士---羅惠德羅三姑。

話說在被日軍佔領期間,莫理士被關到集中營,但因為他對元朗醫療的貢獻,地方人士想辦法讓他因病保釋出來。出來後他就隱居在城門新村裡,並在這段期間和羅三姑生了三個兒子,而他的孫女就是有名的歌手 莫文蔚!

不久莫理士先生就過世了,羅三姑則繼續在錦田工作與生活。當時她每週都會去元朗福音堂做禮拜,看到當地與她同樣為女性知識份子的鄭肖珍女士創辦學校,受到感召,便借用城門新村裏的鄭氏宗祠作為「錦田福音堂」,將一個中國傳統的宗教場所改為西方的宗教場所,雖不是唯一的一個,但也非常有意思。

西方人的教堂做禮拜,旁邊必然伴隨著小孩的主日學活動,所以有教堂後,很自然就會有學校。羅三姑創辦的學校就是我們家小孩念的聖約瑟小學,當時每年級各開一班,再加兩班幼稚園,所以幼稚園一開始是在小學裡的。隨著人數漸多,校舍不敷使用,羅三姑並申請了橫台山的一幅官地建了聖約瑟小學的第一所校舍,她和莫理士的兒子就做了第一任校長,什麼時候小學和幼稚園分開並搬到現在的位置我就不知道了,但也由此可見為什麼聖約瑟堂幼稚園和教會、聖約翰救傷隊的關係如此密切,都與羅三姑有關。

透過這樣互有關連的人物事蹟,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地方的產業發展與地方建設的順序,這個道理不只在錦田出現,在其他地方也大同小異;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地方史中,同時看到整個香港在歷史脈絡中的軌跡,我覺得正是「地方探究」這門課最有趣也最有價值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