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華德福] 2018-19慈心華德福師訓三年級 Month 10

三年的師訓課程,即將在這個周末畫下句點,讓人有點不捨,雖然和這一班的同學聚少離多,每次見面都間隔一到兩個月,但同窗三年的革命情感是很深厚的,尤其在這一年大家的連結迅速加溫,因此在週六晚上一起辦了個謝師宴,也順便為這三年的同窗情誼留下完美的回憶。

因為上完師訓的隔周小孩就要去台東華德福學校試讀一個禮拜,所以最晚周日下午我們就要搭火車南下,最後一堂課是一定上不到的了,沒想到買票的那天晚上我又自己延誤了一個多小時才上網訂票,下午的車票全部搶不到,只好訂了中午的火車,這下連上午的課都上不完就得提早離開了…。離別匆匆,又不想被老師發現我早退=P大家手忙腳亂地趕著最後來幾張大合照,真是太窩心了 !


這次的課以青少年課程圖像為主,搭配黑板畫和園藝課程,我充其量只能算聽了四分之三的青少年課程圖像和一半的園藝課程而已,其他的只能再跟同學借筆記了Orz 如果日後有新的筆記心得,會再補充上來。


青少年的圖像

啟華老師一開始出了一道題目,他先給了頭尾兩個圖像,然後要我們想像中間的五個圖像,如何從第一個變到最後一個,我一開始把它當益智題來做,所以從頭到尾都是類似的規則,結果常常畫到第四個就卡住了。老師也要我們自己出題,自己練習去想中間漸變的五個圖像,在同學互相分享的時候我才發現,大家的想法都好有故事性喔 ! 哪有像我那麼規矩只遵循一個規則呢 ? 中間突如其來的變化其實更像人生的轉折,我實在被傳統教育馴化得太好了XD

這七個漸變圖像其實就像孩子的人生階段,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經歷也不同,但不論怎麼走,最後還是殊途同歸。有時候我們看不太懂別人的圖,有時候自己也知音難尋,所以考驗著我們能不能看見孩子沒表現出來的真正樣貌,這是面對青少年的成人很大的任務。有些同學則說,他再畫的時候會不想走到最後那個圖,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自由地畫下去,這邊又衍生出「宿命論」和「我是命運的主宰」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出現。

接著老師給了我們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每個年級的孩子對應的幾何圖象,我個人會把它再分成三個區段 : 一到四年級是從群體的幼兒園分離出來、自我覺醒的過程,老師從原本孩子的中心、媽媽的形象慢慢轉變成孩子外圍的保護;五到八年級則是從童年的重心慢慢步入高不成低不就的階段,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內在領域、探索內心的黑暗;九到十二年級的老師角色則是變成「班級守護者」,陪伴孩子認識自己、尋找他們人生的使命。十二年級的最後一個圖像和一年級的圖像是一樣的,但一年級的中間點是老師,十二年級的中間點則是孩子自己,我們希望青少年從華德福教育畢業出來的時候,是一個能夠回答「我是誰」,並能感知到人之使命的健康成人。

這些是青少年理想的生命階段圖像,但實際上的青少年狀況其實是什麼都有的,加上受到同儕、家庭與其他社會環境的影響,各種樣貌都有、一言難盡。這時期的孩子由於在自我與外在世界之間擺盪、摸索,需要衝撞才能找到界線,其實是很辛苦的。加上他們的星芒體能量很強,變得很情緒化、反應激烈,又不想讓外界發現他們內心的脆弱與恐慌,因此會變得跟刺蝟一樣,明明希望被人了解,防禦心卻很高;很想當個大人,但能力又不夠,明白他們這樣的處境,大人能夠怎麼做呢 ?

為了能夠真正看見孩子,你必須允許孩子把你推開,給他一些自己的空間、尊重它有自己的想法,才能「讓孩子真正被看見」。對老師來說,則需要「對所有的孩子都保持興趣」,引人注意的孩子總是會占用老師比較多的時間,但安靜、乖巧的孩子同樣需要被看見,如果學生之間差異過大,老師很難針對每個學生做個別處理時,應該將注意力先放在「維持健康,良好的學習場域」上,因為唯有提供健康的環境、穩定的流,才能幫助差異大的學生慢慢回到正軌。

此外青少年愛面子、有劇場心理,當他們有負面話語時只是想表達他不認同你的說法,這時候大人不要動氣,保持穩定的自我才能夠「嚴肅而幽默」地與他們對話,他們常常陷入困境而又不知怎麼脫身而出,大人需要示範給他們看如何化解困境,他們才能在一次次的人際衝突中學會怎麼做得更好。大人千位不要因為孩子出現頂撞、拒絕或不合作的姿態時降低標準或遷就他們,這醬無法幫助他們長出應有的力量。

第三點啟華老師給成人的建議是「回想自己的青春期」,畢竟每個成人都年輕過,回想自己在那個年紀時遇過的迷惘與衝突,才能更有同理心地體諒對方的難處。許多家長,尤其是媽媽,在有了孩子後就忘了怎麼愛自己、以孩子為中心,當孩子逐漸長大需要自己的空間時,沒辦法放手,造成許多家庭衝突,因此需要學習放手的家長們應該要先學會重新愛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孩子才能從父母的身教中學會走出自己的人生。至於老師,在介入孩子的家庭問題時,必須衡量自己參與的程度,最重要的是與孩子周圍的其他成人建立共識 : 要協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更健康的人。


九到十二年級的課程

意弘老師給了我們九到十二年級的課程大綱,內容真是叫我暗暗吃驚,這些課程的廣度與深度都比我們當年分科後的高中課程內容要多太多了,對於華德福學校的高中孩子能夠上完這些課,我深深佩服,而且我必須要說,如果每門課都可以扎扎實實地認真學好,程度絕對很高 !

老師帶我們先從橫向來看每個年級的課程安排,再要我們以科目來看每一科在時間縱向上的規劃,可以看到課程是由簡入深、循序漸進的,而這些安排也是為了配合青少年的圖像,從文學,數學、科學、藝術方面有系統與邏輯結構的方法導入,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幫助他們能夠在面對問題時有更好的判斷與處理能力,我覺得這才是「訓練孩子思考」的初衷。當孩子在學科學習上慢慢建立邏輯思考與判斷能力後,將這樣的能力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唯有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生活中面對的困難,才能建立了他們對自己的信心,自我的力量才能長出來。

課程中老師一直要我們去想,究竟我們希望在十二年級畢業時,培養出什麼樣的成人出來 ? 要帶著這樣的想法來規劃這四年的課程,除了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文理藝工科目都很平均地發展、目的在讓孩子的世界發展得更平衡之外,也有逐步的職能訓練,幫助孩子與世界接軌,更社會化,而不是更世俗化。這一點我也覺得是面對青少年的關鍵精神 : 不要卡在青少年的當下,更要看到他的過去與未來,常把那十二個幾何圖象放在心裡,知道他們終究是在某個接段中,從過去的某個圖像來,往未來的某個圖像去,才能更平穩地陪伴他們成長。


華德福學校的園藝與農耕課

聽說我們這屆是第一屆有園藝與農耕的師訓課的XD真是深感幸運 ! 因為在所有關於華德福教育或人智學的書籍中,Steiner關於「園藝課怎麼上」的發言少之又少,譜生老師當年的師訓二年級報告延遲了五年才寫出來,但他整理出來的結論居然是「Steiner沒說」….,只有後期的老師慢慢摸索出來的指引,因此這的確是有待老師繼續研究與發展的項目。

老師分享了他過去在園藝課與農耕課的上課經驗,面對有些會對園藝或農耕排斥的孩子,老師建議要讓他們從小就培養與大自然接觸的習慣,因此園藝教育可以從小做起。從0-3歲開始,就可以讓他們多在大自然的環境玩,接觸草地、泥巴和植物;幼稚園時期,老師可以在教室的周圍布置可食用的盆栽,平常在孩子面前隨手採摘小番茄或香草加到食物中,讓孩子看著老師如何種植、而不是強制一起工作,可以讓他們對於園藝與種植產生自然的興趣。

到了小學階段,我們可以布置一個充滿各種植物的校園,延續幼稚園的作法,低年級可在教室前後擺放小花園,讓孩子自然地接觸植物與作物;三年級的農耕課會正式進入糧食作物的教學,孩子需要動手動腳下田學習,在全班共同參與下,這會是一次有趣的經驗,老師要盡量讓孩子能夠體驗到動手的樂趣,四年級則可以延續這個主題,在地方探究的課程中讓孩子見證作物採收後的處理過程;五年級有植物課主課程,如果可以將各種植物都種在校園裡,讓孩子就近觀察,就更棒了,持續讓孩子透過認領一小塊菜園繼續種菜,也是很好的做法,到了六年級,則正式開始園藝課。


很可惜,園藝和農耕課上到這邊我就沒能繼續聽下去了,剩下的部分就得靠之後同學的筆記補充後,我才能再補上來了….。之後還有兩次是期末試教的時間,我只會去一場,另外一場聽說會邀請外國老師來講天文學的課程,我也聽不到實在太可惜了T_T 讓我來研究看看有沒有人願意跟我換報告時間,或是我就很拼命地再多去一次上課也行XD為了爭取更多的師訓課時間和與同學再見一次面,說不定也是值得的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