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華德福] 2018-19慈心華德福師訓三年級 Month 9

      實在很不想每次師訓筆記的開頭都在記錄那趟旅途的艱辛,但真的就是很艱辛啊!!這次同樣沒有例外T_T 話說因為這次師訓的日期正好和復活節同天,所以機票超級貴,為了省錢(價錢已經是平常的1.5倍了),我只好選擇晚去早回的班機時間出發,沒想到出發那天遇到台灣天氣不穩,飛機到香港已經延誤了兩個小時,從香港起飛又再延誤一個小時,本來是希望半夜十二點前可以進家門,但事實是十二點半我還在飛機上而且飛機還沒起飛囧

      本來買了桃園機捷的來回票,看來因為機捷已經關門,整套票都作廢拿不到了,因為身上現金不夠,還刻意找了可以刷卡的計程車,還好司機很佛心地對於飛機一再延誤無怨無悔,讓我凌晨兩點半終於進了家門。還好爸媽都去旅行不在家,我這麼晚回來也不怕吵到人,收拾隔天的行李、要帶的東西,三點十五分我終於上床關燈,距離五點半起床只剩兩個多小時.... 到底為什麼我要這樣燃燒我的生命呢Orz
        唯一的好處就是在機場等的那幾個小時,上我把上課指定要看了書又從頭看了一次,而且是很認真地看,讓之前已經翻過幾次但還不懂的地方,終於有點看懂了的感覺!這次這次的閱讀內容應該是和「如何備課」有關,而剛好老師要用來舉例的數學課、動物課、植物課和地理課,都是我用得上的+_+每次有這些巧合的時候,都忍不住會想難道老師是知道我有需要才安排的嗎(哈當然不可能),但因為正好是自己所需,所以念起書來格外認真、也對課程內容充滿期待,真是太感謝這一切了!


如何備課

      這次上課的主題是「三元社會」,但如我前面所述,我更期待的是Ben老師的「備課」課,所以我決定就承接剛才的話題,先把備課的部分記錄一下吧!

      一開始老師先提到備課的程序:首先你一定得提前幾個月開始接觸你要教的科目與材料,讓它們進入你的心裡,這點我非常同意,因為華德福的教法和傳統教學不同,如果不多花一點時間去重新品味那個科目與該年級的學習目標,就很難打造適合的課程內容。如果你是主帶老師,當你還在教一年級時,就可以開始想二年級的內容,這點我也非常同意,因為各年級的教學是環環相扣的。我在進行這兩年的教學時,發覺「由同一個老師長期帶全部的科目」是非常強大的一件事,雖然很辛苦,但效果很值得,因為你手邊可以運用的資源不僅是新的科目教材,還有過去孩子的全部所學,即使是同一個東西,當你再度提到時,深度會增加,孩子印象更深刻,我覺得這樣的學習可以讓一個人的感受更豐富、思考更內化,而不是只學習表面的東西而已。

      當你開始提前接觸要教的科目時,你該做些什麼呢?老師建議我們拿一張比較大的紙,把全部的科目都列出來,你可以排一下時程、圈選出你比較有把握或沒把握的科目,這個工作可以讓你對接下來一年的教學工作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也就是「從總體到部分」,我很喜歡這個環節,也是我覺得在教學設計的工作中很精華的地方,一個老師對於課程安排能有什麼樣的巧思,大概在這時候就決定了。但這個方向從來都不是第一眼就可以決定的,之後還會經過多番更改或微調,問題是要怎麼樣才能知道如何修到最好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時間」。就跟「所有的學習都需要經過夜晚的睡眠」一樣,當你把所有的科目列出來、找到初步的關聯性後,你要做的就是先放下、遺忘它,讓這些科目在你心中慢慢消化,時不時想到時就拿出來咀嚼一下,就這樣過了幾天,你通常就會從身邊的生活裡發現一些靈感,就好像我常常懷疑宇宙是不是知道我要教這個教那個所以很體貼地在我的生活中安排了很多美妙的提示一樣,你就會發現你神奇地知道那個科目你要怎麼教了!

       當你已經有清楚的想法,就可以重新回到組織規劃的程序,繼續對所有科目進行歸類和排程。在進入各科的實際教學計畫時,你要加入孩子的實際情況去考量,而不只是你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而已,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也可以諮詢有經驗的老師,嘗試去從各科之間建立一個更大的圖象,然後到一段落後再度放下它,給自己時間去再度品味這樣的教案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哪裡有什麼問題、是不是真正孩子所需要的。最後要讓教學計畫更臻完善,你需要加入個別學生的需求、考量時間與空間的配合,到這邊大概就是年度教學規劃的流程。

      接下來就是開始進入教學現場,在每次教學前老師應該要做的事:假設你要對孩子講故事,那麼盡量在幾個月或半年前,讓那個故事「活」在你的心裡,這樣講出來的故事才是鮮活的。我覺得這個例子有點難以想像,舉「動物課」或「植物課」的例子比較容易理解;例如我們過去都是以科學角度來看動物與植物,然而Steiner教我們用另一種全然不同的觀點來看人與動物、植物與地球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在教學之前,就要改變自己的心態與觀念來重新看待動物與植物,才能將Steiner的觀點真正透過教學展現出來。另外就是老師提到,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老師保有一種崇敬心,他們願意去學習老師本身的一切,因此如果你想讓孩子真正的學習,就必須由內而外地將教學忠實呈現展演出來,所以老師自己也需要做不同的藝術鍛鍊,目的並不是要求老師也要成為藝術全才,而是透過藝術去改變老師自己。老師舉了幾個藝術在人的四元體上展現的層次:

物質身—建築
以太身—雕刻(塑形)
星辰身—繪畫、圖像
吾—音樂、演說(故事)、優律詩美

      因為建築代表的是物質身,因此老師應該要提前15分鐘進入教學空間,根據實際的場地去填入自己的氣場。如果你是主帶老師,你就要替科任老師調整當天孩子的狀況,例如上數學課前先讓孩子活動、體育課前多做靜態工作,才不會發生「只要主帶老師不在全班就無法好好上課」的情況。我也看過有些主帶老師每天早上會提早到教室安靜地做冥想,冥想全天孩子的情況,我覺得這都是值得學習的事情。

      最後老師針對數學、動物和植物課等做了一些教學的提示:數學課最重要的就是「從整體到部分」,做加法後要做減法,做乘法後要做除法,才不會讓孩子的情緒不斷高漲,並且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問不同氣質的孩子問題,這在《與教師的討論》中已經有很多例子了;至於動物課的精神在哪裡呢?也是我在機場看了N遍終於看懂的:人的雙手,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我會這麼難懂這個道理?因為一開始我覺得這太簡單了....怎麼可能整個動物課就只講這件事!?但我在動物課快要教完之前,我才真正領悟到這個看似簡單但其實有很深道德性的東西,如果沒有認識了眾多動物,我看不到人自身高貴的這一點,現在我也可以說,這真的是人最最需要領悟的地方!

      而我尚未能領悟的,就是植物課了,我很慶幸接下來的那一年我不用自己教植物課,但我也很清楚如果我不真正教這門課,應該也是會跟動物課一樣看不到精髓在哪裡(咦所以你到底想怎樣),總之因為還不算完全懂,所以我不敢亂寫,大家就繼續讀《與教師的討論》和《實用教學指引》好了XD 至於在說故事方面,老師也舉了Steiner的例子,我們不應該在講完故事後再來一個一個字解釋,那樣很無趣;而是應該在講故事之前的一到兩天裡,先介紹故事裡孩子需要知道的東西,最後才讓故事登場做整體呈現,讓孩子用自身所學去思考故事想要告訴他們什麼,我想這也算是一種「重述」吧!


八年級教學實務

      既然都講到備課了,那就把八年級的教學實務也講一講吧!其實這次感覺沒有提到太多八年級的課程內容,倒是比較多八年級學生和老師的圖像,所以所有課程的設計除了知識面以外,也要從孩子的身心狀態去做重點的配合,我覺得這是每個年級的教學規劃中很重要的一點。

      因為同學裡有人就是八年級的導師,之前已經耳聞過不少八年級學生的「豐功偉業」,只能說這年頭的八年級孩子和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改變了很多,差不多把我們高一或高二的狀態放進來想像就差不多了XD 畢竟當年我們都是進入高中才開始「反叛期」,現在的孩子可是國中就開始反叛了啊啊啊啊啊啊~除了挑戰權威、批判、外冷內熱之外,情竇初開也是一大兆頭,好奇怪當年我國二都在幹嘛啊~真的完全沒有這種慾望耶!?老師除了不斷提醒我們身為老師要保持「正向」看待孩子的各種行為外,也提醒老師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只是要成為孩子與家長或孩子與同學之間的情感通道,還要在知識面上成為他們通往世界的通道,提供他們工具和方法。

      八年級老師該具備的圖像除了剛才提到的「情感滿足」和「知識權威」,還有一點「幫助孩子看到並面對自己」,我覺得是最需要教學藝術的。八年級的孩子因為對世界有期待、有好奇,卻又能力不足,當控制不了自己的星芒體或做不到而放手時,就容易發生衝突或跌落谷底,老師要讓他們感受到「知識是一種有用的資源」,並創造一個多元又包容的環境,讓他們在衝撞中看到自己的樣子,並理解別人。數學的柏拉圖幾何也可以讓他們練習換視角來看事情,並透過規律與邏輯的美,讓孩子從世界裡找回自己並相信這個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從簡單的實驗到電磁與流體力學的世界,也可以讓孩子再度體會「事情值得看得更深、更仔細」,我覺得這些都是在學科知識外,老師需要幫助孩子真正學習與成長的地方!


三元社會


      講了那麼多,最後終於要進入這次上課的主題—三元社會了!

      在上八年級教學實務時,有人問老師什麼時候才能讓孩子接觸真實的現實世界,老師的回答和Ben老師的說法是很一致的:九年級當孩子的自我準備好以後。為什麼呢?有些人覺得既然社會現實是殘酷的,越早讓他們認清事實才能越快適應這個社會,但很多孩子看起來雖然已經十分成熟(小大人),對於自己得到的資訊未必能充分理解,在尚未完全理解的情況下就要他們選邊站(現代的社會流行批判性思考),其實他們未必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出於自我意識還是受情緒帶動而隨波逐流。

      這邊我覺得是個很好的切入點。現在社會強調二元,是與非,惡與善,左與右,藍與綠,因此當大家都陷入批判性思考的時候,沒有跟我站在同一邊的就是我的敵人,也因此我們感覺台灣社會面臨分裂。Steiner提出了三元社會,這多出來的第三元,既不是中間者,也不是仲裁者,而是和其他二元有一樣的重要性,三者之間達到動態的平衡。我們可以從人的三元性、宇宙的三元性來看,每一元都可以有獨立的功能,但又不能完全獨立出來運作,它們必須各司其職又能互相合作,才能使整體發揮最大的功效,是的,「以整體為最高指導維則」我覺得就是三元運作的最大關鍵,人的三元運作最終就是為求人的整體利益,三元社會的運作也必須以整個社會的福祉為共識,不然就會變成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到處充滿了不公義。

      三元社會的第一元老師談到了文化與靈性層面,是最需要「自由」的一元,這個自由指的不是「我想幹嘛就幹嘛」,而是在適當規範下發揮創意的自由(請參見《自由的哲學》),舉凡學校、教育、醫療、藝術、宗教等,都在這個範圍內。換句話說,這裡指的是人類的文化資產、自由心智下的產物。既然提到了一般人對「自由」的誤解,Ben老師也順便提到了中國人對「Responsibility」這個字的意涵有所誤會,我們通常把這句話翻譯為「責任」,但在英文裡,這個字是從「response」來的,也就是「有所回應」的意思,所謂的責任不只是指一個人要能負責,還包含了「能夠面對其他人事物並回應」的能力,如果忽略了這一點,而將責任這件事情放大到「掌控」的層面,那就變成我們所謂的「假民主」了。

      第二元是和文化比較對立的經濟層面,畢竟學校還是需要靠經濟來支撐營運,所以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自由就顯得不那麼「自由」了。經濟層面裡的生產力其實是從文化面來的,人們透過學習得到的知識與創作力,用來將大自然的資源轉化為物質面的產品、銷售並賺錢,然而Ben老師要點出的是,這些人才是學校投入資源的產出,但企業從這些人才賺來的利潤卻沒有回饋到教育機構上,最後變成越有錢的企業越懂得逃漏稅(因為頂尖的律師替他們工作),許多學校卻因經費不足而營運困難,或老師們以低薪水、高時數來工作,這是目前極不公平的現象。當Ben老師在講這一段的時候,我必須很慚愧地說:以前在上MBA的課程時,我完全沒有用過這樣的視角來看事情,也完全沒想過企業應該要將賺得的利潤回饋給教育機構,照理說,巨額利潤的企業應該是透過繳稅來將資金回饋給政府,政府再撥經費給教育機構,但我們接受的「企管教育」是:要為企業利潤最大化來思考,因此營業額要提升、成本要下降,賺來的錢都讓高層拿光光,就不用繳稅了,問題是那些錢應該是要讓社會其他的人受惠的啊!為什麼我們當年沒有任何一個教授教我們這類的「道德良心」呢?我非常確定的是因為企業界只以企業界來看事情,不是以整個社會來看事情,所以我們要期望那些成功的企業家為社會做善事,機率實在太小了,原本應該是以「合作」為核心的經濟體,不但沒有互相合作,反而是互相競爭。

      經濟面已經如此不看好,第三元的政治面就更糟了。目前檯面上的所有政客表面上是為社會謀福利,但其實我們心知肚明,他們是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或荷包謀福利,因為政治面已經被經濟面大量操控、官商勾結,所以能在制度上被滿足的始終為社會的少數人,既得利益者不會將他們的利益分享出來,甚至會阻止其他人瓜分他們的利益,這都是凡事只看到自己所造成的。政治面的核心應該是「公平」:公平地為社會各層面的人制定制度、公平地傾聽不同的意見,公平包含了(能回應與面對問題的)責任,政府必須給人民信心,讓人民覺得政府值得信任。Ben老師提到一本書《Functional Threefoldness In The Human Organism and Human Society》,該作者從人的三元性來分析三元社會的結構,十分有意思 :



      三元社會裡的運作要從「競爭」轉為「合作」有兩大要素,一是「結構/形式」,一是「內在態度」。在草創初期,組織的結構較不明確,因為人少、規模小的關係,很多人需要兼顧多個責任,這情況就很像是台灣六七零年代的家庭企業,每個人的分工不太明確,才能保持高度的彈性;但隨著組織規模擴大,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就要劃分清楚,也就是「形」要出來,不同的部門之間會有工作的界線,唯有分工清楚、責任劃分分明,才能讓部門各自發揮最大的功效。

      但由於整體的資源是固定的、有限的,各部門如果只顧著自己發揮最大功效,就會互相競爭資源,因此也凸顯了第二要素「內在態度」的重要。競爭的「本錢」來自於文化面,文化面的核心價值是「透過自由追求人類的發展」,因此我們的總體目標應該是讓每個人/部門都越來越好,是無私的表現,而不是變得更自私,這就是從競爭邁向合作的最大轉捩點。內在態度包括了社會動力、對他人的好奇心、尊重彼此差異,這邊老師介紹了藝術的第七個層次—社會藝術,也就是人跟人之間相處的技巧,我們不但要能夠公平地接收不同的意見,還要保持開放態度、包容彼此的不同,「自由且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並展現創造力,這就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藝術。

      第二天我分享了自己在過去所受的企管教育中看到的缺陷,也詢問老師究竟要在哪一個階段的教育裡注入道德性,不然等人長大後變成企業家、政客的時候再來要求道德感,無疑是緣木求魚。老師回答這就是華德福教育之所以要在7-14歲之間用藝術培養情感的重要性,當我們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的世界是美的,他們便會對世界充滿愛,他們會相信當他們長大時,能透過他們的力量為世界做出貢獻,而不是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就過度給予無生命力的知識、澆熄他們對世界的期待和好感,過早逼迫他們面對現實的殘酷,以至於當他們長大後,他們既不相信自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也毫無意願去做,我覺得這段論述其實非常有道理,我們如果想救這個世界,也只能先把華德福教育做好了


      在一年級寫期末報告時,我本來非常希望能透過家長的立場來分析學校環境裡的三元社會,但當時對三元社會了解不多,在學校家長會的經驗也十分挫敗,最後只能用「生命史」的觀點來告訴自己多給學校一點時間。這次上完師訓後,我也發現我漏問了「家長在三元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個問題,只好再用email請教雅智老師,老師告訴我,三元社會是用「功能性」來做劃分,而不是用「角色」來做劃分,例如在人手吃緊的小學校哩,老師必須同時肩負教學和行政的工作,因此家長不但是經濟面中的一部分,家長會、家長義工也都是文化面的一部分,甚至家教會也扮演了行政的其中一個角色,這可真算是為我解惑了。套用這樣的功能性觀點,我突然覺得一百年前Steiner提出來的三元社會,不就是差不多同一個時間(可能更早一點)國父所提出的「三民主義」嗎:文化—自由,經濟—合作、博愛,政治—平等,如果我們中華民國的憲法與社會真的能確實地實現三民主義,那我們就可以說是Steiner三元社會的具體實現了!突然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