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自學] 小四春季課程 Week 4 地方探究01 - 從山海經到中國地理


這個主課程大約是一週前才決定要上的,所以要在一週內從無到有把課程生出來,我確實非常焦慮。原本的計畫是山海經教完接動物課,但因為不種田了,四週的主課程可以縮減到三週來上,因此就多了一個主課程的時間出來,在協調假期與主課程連貫性之間,「地方探究」這個我原本想能拖就拖的課程,就只好分兩次登場了。
為什麼說能拖就拖呢?因為我們就要準備回台灣了,究竟我該做香港的地方探究還是台灣的地方探究,就變成很兩難的事情。二來,我對香港認識不深,和介紹台灣比起來,介紹香港實在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決定在一開始的課程設計上,就把「地方探究」鎖定在生活週遭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產業的發展上,比較敏感的政治、歷史因素就不碰了,免得模糊重點。

那為什麼要從山海經做延伸呢?看過其他老師的地方探究課程,都是從自己出發,最小是自己的抽屜,再慢慢擴大到家庭、學校、社區等,是「往世界探索」的方向。但華德福教育一向注重「從整體到個人」,當我想到山海經就是中國的第一本地理書時,突然覺得這樣的方向應該更能讓孩子找到自己在世界的位置;而且四年級在教「分數」,當我在世界裡分割出中國、再從中國裡分割出香港、最後分割出我們所在的地方,不僅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渺小,也能讓他真實地體會到他是世界的一份子,這就是我這次設計的「地方探究」想帶給孩子的禮物。

---

第一堂課,我甚至沒說我們上的是「地方探究」,我開始講起山海經的出處。傳說它本來是一張地圖,是大禹治水時得到的神圖,而且代代相傳,地位崇高又神秘,人們根據這張地圖裡畫的東西,寫成了山海經,後來圖失傳了,山海經也破損不堪,因此才經過不同年代的補充,成為現在山海經的樣貌。

既然如此,有很多人就很想透過山海經來把這張神圖還原,誰不想呢?孩子也說想!但這可是一件大工程,因為除了山經,海經的部份除了東西南北可以知道大概的方位外,其他記載的東西都沒有確切的位置,我找了許多版本,最後決定採用古代朝鮮國所做的一張「天下圖」,內容應該是最簡單好懂的了。這張天下圖,並沒有把山經的部分完全表現出來,僅在中國內陸標上幾座比較有名的山,但除了美洲和澳洲以外,幾乎整個歐亞大陸和非洲都畫出來了,然後在大陸之外,還有一圈外圍的陸地,上面記載的就是「大荒經」的地名和國名,在大荒與內陸之間的海上,則記載「海外經」的國名,從這張圖來看,和許多人推測「山海經其實是世界地圖,而不只是中國地圖」不謀而合,至於到底是中國地圖還是世界地圖,我就留給孩子自己去思考了。

由於是古代朝鮮國的版本,當時已經有中國、日本國、流球國、印度和西域諸國,都已經記載於地圖上。但有些地方和山海經有出入,像是日月西沈的地方山海經是寫「日月山」,也沒有說有什麼松樹,因此我請孩子在圖的部分可以仿照,但文字的部分盡量以山海經為主,挑幾個比較熟悉或喜歡的國名寫上去就好了,這樣的工作其實也是希望能讓孩子更熟悉山海經的內容架構,不然語文課上是上過了,但因為文章都是我挑的,他對書還是相當陌生。

畫完圖後,我「訪問」他畫地圖的過程,先畫什麼、後畫什麼,我想正常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XD 首先會先畫外圍的框、陸地的形狀(剩下的是海)、山脈和水潭、樹,最後才是國名,我說這個順序其實和山經的架構非常像,也就是我們要認識一個地方時,會想要知道這幾個元素:邊界、海陸分佈、山脈與河流、植物動物與礦物,山經裡唯獨沒有出現的就是人,山經如果要提到人,都只會寫誰誰誰曾經在這裡做過什麼事,也可以說是「人的事跡」,其他跟人有關的部分,全部都只有在海經裡才會看到了。

「山經」的脈絡就會是我們接下來這兩週的「地方探究」課會重點進行的,我出了一樣功課,就是請他在山經裡找一些符合「香港」的描述出來(因為海經裡出現的都是神、怪或特異國家,所以排除香港出現在海經的可能性),並在描述後面標明是哪裡找到的,藉此試試看能不能推測出香港究竟在東西南北中哪一個山經中。結果不知道是小孩懶得看完整部山經,還是也是碰巧,山經的第一部就是「南山經」,裡面幾個描述都有了,所以小孩就說是在南邊了,好吧,我也不要太刁鑽,反正我們也都心照不宣知道香港在什麼位置,山海經的這個任務到這邊也就大功告成了。

古朝鮮國之天下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