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本來主要是強調婆媳關係,向來主張「有話就要說」的我,看了只是點頭如搗蒜,因為我深深厭惡那種「揣摩上意、互探虛實」的感覺,總覺得兩邊一直在客氣來客氣去,完全沒有坦承互信的基礎,又何來愛呢?所以「說No」這件事,我想我應該不需要再被教育了=P
但讓我有共鳴的是,文章的最後一句︰那就是父母與子女間,唯有爽快地接受彼此的拒絕,心中不留下疙瘩,所有家人才會變得幸福,這便是祕訣之所在。我想到有些長輩辛苦帶孫兒,有苦說不出;也常聽朋友訴苦說家裡長輩或手足老是惹什麼樣的麻煩需要自己出面處理,當事者都覺得這是他們無力改變的現狀,即使我勸他們應該講出來、大家試著去解決,他們也只會搖頭嘆氣說「不可能」,久了我也懶得說了,如果他們總是一味地抱怨、卻不去思考怎麼把問題說出來並解決它,那我想充其量,他們也只是把我當垃圾桶而已吧!
但我絕不希望我的孩子與我走到這樣的下場,我不希望以後當我麻煩小孩幫我做什麼事情時,還要擔心他會不會不方便只是不敢說;也不希望得罪了媳婦卻不知情,某天被翻舊帳出來才發現都是我的錯,這些都是人跟人之間經常發生的事情,但如果在家人之間發生,那就太痛苦了,整天操心也太痛苦了,我真的還寧願當孩子們不方便的時候可以直接婉轉告訴我。當然,這也是要有分寸的,在那之前我們還是需要先教導孩子孝順父母與關懷他人的心,如果孩子願意忍受一點不便來幫我的忙、捧我的場,一定要好好謝謝他們,當然也要做好被拒絕的心理準備,這樣心裡才不會留疙瘩。
我覺得這種做法其實也是在替父母留後路啊!幫子女也不需要做到太盡,太委屈自己不但痛苦,還容易遷怒到小孩身上,小孩又何其無辜?這個我在跟從「百歲醫生」法的時候已經完全擁抱這個中心思想了XD例如晚上Noki叫我講個故事給他聽,我對他「叫我」的方式相當不滿意,於是請他重新好好「請」我幫忙,也就是正確的講法應該是︰「媽媽,可不可以請你講故事給我聽?謝謝。」我說第一,你問我「可不可以」,我當然會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不論我說可以或不可以,你都應該要尊重我的決定,因為講故事給你聽不是我的義務;第二,如果我說「不可以」,一定會告訴你我的理由,可能是我累了或我在忙,你即使生氣也要去接受,如果我說「可以」,那是因為我愛你,你要珍惜。
主、受詞調換此原則同樣適用,以後我小孩如果願意幫我任何事情,我相信我一定會心懷感激XD
---
三代同堂的幸福秘訣》媳婦入門的第一件事,學著對公婆說「NO」
撰文者/ 李根厚
真正聯繫家人的臍帶並不是血統,而是對彼此生活的尊重與滿足。
—節錄自李察.巴哈(Richard Bach)所著《幻覺》(Illusion)
某天,有位前輩教授來研究室找我,當時,我媳婦剛好也在現場,我們彼此交談途中,媳婦接到婆婆,也就是我老婆打來的電話,大概是我老婆拜託她做什麼事的樣子,媳婦問說「哦?這件事情什麼時候要做好呢?」接著回答道:「媽,這樣沒辦法哦!」然後,媳婦就請前輩稍等,暫時先離席了。
「我這樣聽起來,感覺你媳婦好像沒大沒小的,你得好好教育一下。」在前輩眼裡,對於婆婆的請託,完全沒有露出感到抱歉的神情,就斷然拒絕的媳婦,看起來實在很礙眼,但是身為真正公公的我,卻什麼話也沒說。如同前輩教授所言,我已經「好好的」教育過媳婦了。大兒子結婚後,我就先教媳婦拒絕的方法。拒絕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品德。我們不諳於拒絕,總是隱藏自己的本意來接納別人的意見,然後在內心留下疙瘩。委屈的心情,助長了無法勇於拒絕的自責感,或是對別人的埋怨,然後轉變成矛盾的心理。
我們把拒絕的話羅列出來看看,大概只有不是、不行、不喜歡、沒時間、不會做等等,不過這幾句而已。因為擔心這幾句簡短的話語,會讓人變得心軟或是吃虧,所以說不出口而感到壓力。但是,唯有可以坦率地說「NO」,才足以相信其「YES」也是真正肯定的答覆。以這種信任為基礎,才能展開真正的人際關係。
家人關係尤其是如此。我在診療室裡,看過太多家人之間所引發的矛盾和悲劇。在世界上和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反而是造成不幸的主因。所以,我往往不侷限於病患本身,而是將其整個家庭都視為治療的對象,並且尋求其協助。
但是,所謂婆媳矛盾,很多情況都是從彼此未能正確傳達討厭或喜歡的意思所導致。由於子女結婚,原本的外人變成家人,一開始都會在看不見的緊張中度過。不喜歡也裝做喜歡,討厭也當成不討厭的過活,如此下來,經過五年、十年,光是看到對方的臉、聽到對方的聲音,也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光是聽到「婆」這個字,就感到壓力,不是嗎?但是,仔細回想一下,不論是公婆或是媳婦都沒有做過什麼大不了的錯事,只是單純的討厭及埋怨而已。曾經有位中年婦人說她連碰到公婆的衣服都覺得很討厭,因為不論怎麼努力地陪著笑臉、說著好話,總是被解讀成負面的意思,長期下來,只能隱藏自己的本意,所以累積成這樣的結果。
比起任何人都更應該彼此鼓勵的家人,若是變成必須勉強忍受的關係,將是多麼不幸的事呢?現代人不願意與子女同住,年老後也不想依賴子女,心裡多少也是因此之故吧!
因為大兒子結婚,加入新的家族成員後,我便想要實驗看看真正的家庭模式。我教導媳婦拒絕的方法,希望她不要把公婆和媳婦之間,視為上對下的關係,而是人對人的關係來進行溝通。不過,這不是我一廂情願就做得到的事情,媳婦也要幫忙才行。
事實上,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曾經有件很難為情的事。平常我總認為自己是個跟子女們充分對話,相當民主的父親。不過,某一個週日,我們一整天開著錄音機,將家人間的對話全部錄下來,我聽了之後大受打擊,這才發現原來我一直不斷對兒子們發牢騷及發號施令。明明自己說精神科醫師能夠理解人生百態,但是在家裡卻摀住耳朵,聽不進別人的話。因為這件事讓我確實的體會到,不論是再好的話,如果用強求、指示、嘮叨方式,單方面的發洩而出,那就不是對話了。換句話說,我也知道我不是永遠都是對的。
若是想要好好地拒絕別人,以及接受別人的拒絕,必須要先克服「我的想法是對的,優先的」這種單方面的思維。我當時曾請求媳婦在分家之前,跟公婆一起同住六個月,主要是因為已經成為家人,但是對彼此都沒有任何了解,希望能夠有同住一個屋簷下,以便互相了解的時間,讓雙方都知道彼此喜歡什麼食物、個性如何?連雞毛蒜皮的事都坦率地表現出來。
首先,我告訴媳婦就依照原本在娘家的習慣來生活,如果因為在公婆面前十分緊張,只想表現出好的一面,那麼將維持不了幾天。而且,身為公公的我也是一樣,我也不會在意媳婦的臉色,會照原本的方式來生活,呈現自己本來的面貌,至於對方滿不滿意,就是無可奈何的事,那是接下來彼此要解決,以及相互配合的過程了。
於是,我跟平常一樣,在家裡穿著汗衫和短褲走來走去,在客廳仰面朝天躺著睡午覺,不必費心地想要在媳婦面前擺出威嚴的樣子,對媳婦就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的說話及行動,生氣也會發火,不舒服也會喊疼。在家裡,我不是精神科醫師,只是個平凡的老人。一開始,媳婦雖然不太習慣,但是漸漸地也適應了。某一天,我看到媳婦也穿著短褲在家裡昂首闊步了呢!
媳婦真正敞開心胸,是在我們採取輪值做飯制的時候。由於我們夫妻及兒子一家都在上班,所以我建議由四個人輪流準備做飯,不需要煩惱做什麼樣的菜餚,也不用考慮健康因素去計算什麼卡路里,弄得很複雜,只要準備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就成,也可以叫中華料理外送服務。
有一天輪到我當班,在廚房煮飯時,媳婦悄悄地在一旁揀菜,於是,我就開口說話了。「不是輪到你煮飯吧?你想幫我嗎?如果這樣,幹嘛要輪值呢?輪到公公時來幫忙,輪到婆婆時也要出面,輪到老公時又要插手的話,那麼,以後妳就要繼續煮下去了。」
聽我這麼一說,媳婦馬上收手,離開廚房了。大概是那個時候媳婦才認為「哇!可以跟我公公說真心話呢!討厭就說討厭也沒關係呢!」
任何人都不容易拒絕別人,因此必須要加以練習。藉由訓練之後,若是能好好的拒絕別人,以及接受別人的拒絕,感情就能夠比較坦率,稍微遭到拒絕,也不會受傷。以此為基礎,公婆和媳婦就可以建立對等的人際關係,真正的彼此關懷,自動產生希望彼此幸福的真摯心意。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便曾說過「愛唯有在彼此坦率及正直的人之間才會成立。」
我媳婦如今仍然是會經常拒絕我的「好媳婦」。今天早上我也因為有事要外出而打電話給媳婦問道:
「我今天要去京畿道的日山市,妳可以載我一程嗎?」
「爸,我今天有約,沒辦法哦!」
「好吧!知道了。」
然後,接下來呢?我只要搭計程車去就可以了呀!雖然在別人眼裡,被媳婦拒絕好像很沒出息,但是媳婦又不是我的丫鬟。我自己也經常拒絕兒子家的各種請託。而且,對於需要的東西,我也會光明正大的提出要求。兒子夫妻倆有時會幫忙,有時也會拒絕。但是,那種拒絕是讓人相信對方已經盡了全力,不會影響到彼此的感情。雖然我認為跟媳婦之間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坦率,但是在許多方面都是很坦白的,如此一來,才不會產生情緒上的疙瘩。
上了年紀後會感到吃力的原因之一,就是跟子女間這種看不見的鬧意氣。觀察子女做得好不好,聚焦在子女所有的言行舉止,因而備感心力交瘁。子女也因為是自己父母而無可奈何,再加上別人的眼光,只好甘願自我犧牲。這種勉強的情緒及沒有愛意的行為,使父母子女都感到疲憊,彼此都受到傷害而變得不幸。
不久之前,有一份早報想以「三代五個家庭同堂之家」為題來介紹我們家。我跟老婆、孫子女們都聚在一起照了相。但是,相片中並沒有我的兒子、女兒、媳婦、女婿,因為這八個人都說他們不想照相,也不願受訪,並且希望採訪稿中不要提到自己的名字。雖然報社記者希望我能說服子女們接受訪問,但是我接受了子女們的拒絕。連父母都無法勉強的事,記者又怎能強求呢?所以後來記者就放棄了。雖然新聞報導和相片因而都沒有刊出來,不過,這剛好可以傳達我的「拒絕哲學」,那就是父母與子女間,唯有爽快地接受彼此的拒絕,心中不留下疙瘩,所有家人才會變得幸福,這便是祕訣之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