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華德福] 2018-19慈心華德福師訓三年級 Month 7

      這次師訓也有恍如隔秋的感覺,加上過年後原本往返台北與冬山的客運假日都不停冬山了,通勤變得非常奔波>_< 還好三年級快要畢業了,再熬幾個月就可以了!但想到三年來的師訓即將結束,又非常捨不得美麗的校園和同學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努力在課外維繫與同學的情誼;這次週日晚上回台北也約了以前的同學吃飯,人生能有幾個這樣「營養」的朋友真是太棒了!能彼此暢快地抒發意見、交換共通的話題,我會好好珍惜<3

      而這次上課內容的氛圍也和上次不太一樣,可能是因為「補正教育」與「療癒性教育」最大的分野就在於,前者是老師做的,後者是醫師做的,所以上起來沒有像療癒性教育那麼沈重。老師也說「補正教育」屬於「有病治病、無病強身」,而且只有最低年齡七歲的限制,沒有年齡上限,所以對我來講,它比較像「養生」那一類XD 當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它對於幫助孩子能力發展的實用性也非常地高,到目前為止如果真的要從華德福教育裡選一個科目出來專修,那可能就是補正教育!

補正教育 (一)

      什麼樣的人需要補正教育?補正教育要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老師從人的出生開始講起。從出生到一歲,人需要發展四個基礎感官:觸覺、生命覺、動覺、平衡覺,但現在我們有太多方便的東西或環境的干擾,以至於孩子需要發展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例如孩子需要練習幾千次才能將手放進嘴裡的動作,大人看不下去就「幫」他/她放進去了,中間省略的幾千次因為沒有練習到,就會影響某些發展,錯過了那個年紀,就得透過補正教育幫他們把那些練習「補」回來。

      除此之外,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很大的原因。試問以前的父母哪有在小孩一歲前整天開車往外跑的?但因為現代的顧嬰設備日新月異,不但有電動搖籃,還有許多可以幫助不會坐或爬的孩子可以斜躺或坐直的座椅,孩子一旦不是平躺,手腳就無法擁有百分之百的自由,活動也就受限了,甚至該消失的反射沒有消失,這些都會影響身心發展的協調。老師則以「回到大海的小海龜」做比喻,因為現在「沙灘上的垃圾」太多了,小海龜沒辦法順利地回到海裡,補正教育的角色就是幫助他們健康的發展,將沒有補足的練習補回來。

      而從人智學的角度來看,老師再度提醒了我們關於「人的連結」。我們之所以要對七歲以上的孩子做補正教育、幫助他們健康發展物質體或乙太體,主要是因為「健康的物質/乙太體」才能讓星芒體帶著自我正確地進入,所以所有會影響自我入世的因素都應該在二十一歲之前盡量降低影響,包括3C產品會讓星芒體變得太大,導致自我下不來。而所有補正教育的輔助動作都是幫助身體的小宇宙原型能正確對應到大宇宙的原型,只要我們讓身體導回正確的位置、順序、顏色、時間,就能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上,這就是補正教育的精神。

      而我最喜歡老師講的一句話就:「每個孩子都是老師,告訴我們如何教他們。」所以重點不在於你擁有多少方法,而在於你是不是能夠讀懂在你面前的孩子。面對孩子時的姿態也很重要,你是高高在上的?還是邀請他/她下來?如果你不能和孩子產生連結,那你做再多也無濟於事,因為他/她不會買單。有一句話對為人父母者也是當頭棒喝:「你的每一個『但是』,都會在未來付出代價。」不論一時貪快為你帶來了多少方便,那些跳過的一切都終將在未來要你補回來(可能還要加利息),如果知道這一點,我們當初是否會更堅持一點?

      所以許多上了人智學的家長應該都跟我一樣,曾經想過再生一個,並完全採用人智學的方式來懷孕+撫養XD 但畢竟小孩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說生就生的,也是有經濟考量,所以我真的覺得,多學一些關於「補正教育」的知識還是比較實際的XDD 曉霓老師就教了我們很多非常實用的調整方法,因為實作部分很難一一說明動作,但我還是做個簡單的分類:

1. 幫助自我進入:剪影(從背後做的「隱形斗篷」)、lifting one's weight(腳趾用力抓地再放開、反覆三次,之後踮腳往上)。

2. 練習回想:一手上一手下將銅棒直立握著,一邊說話/數數一邊往前走,念完後停步,上面的手將銅棒反握,手臂繞過頭至背,下面手移到背後將銅棒同樣直立握著,再將剛才所說的內容倒過來,一邊說一邊往後退回原位;另一種走法是將銅棒橫跨在脖子後面的肩膀上,像挑扁擔那樣握著,一樣邊唸邊往前走,倒著唸並往後退。

3. 增加呼吸的含氧量、改善鼻塞與下顎無力:兩人一組面對面,將銅棒在兩個手臂上滾動,透過前臂的升高讓銅棒往身體方向滾並觸碰到頸部,再伸直手臂讓銅棒滾到對方手掌上。動作時要注意身體不能往後傾、保持直立,手上沒有銅棒時也要繼續與對方同步做動作,第一遍可輕唱「小白船」,第二遍閉起嘴巴改用哼的。

4. 幫助跨過垂直中線:在地上爬(小狗爬、小貓爬、蜥蜴爬、蝴蝶飛)、毛線繞8。其他是幫助老師判斷孩子兩手是否已過垂直中線的方法,包括老師請孩子將同類型東西(例如貝殼)排成左右橫排及前後直行、請他拿起來聽聽看,面對面牽孩子的手往外繞圈、接著放手讓他越繞越大,玩「老師說」遊戲請他摸手肘、摸腳趾(跨水平中線),請孩子畫一條橫的直線,看孩子是否能鬥雞眼。

5. 幫助跨過水平中線:跳繩、彎腰的動作。評估孩子是否已過水平中線的方法則有看孩子寫8字,請孩子趴跪、老師抓著孩子的兩腳讓他用兩隻手撐起走路,在直立站著的孩子面前放一個大呼拉圈、請他從呼拉圈中鑽過去,先用腳尖往前走、再用腳跟往後退。

      為什麼測試孩子是否有過中線那麼重要呢?因為唯有當左右腦的神經連接完成,孩子才能做到跨過中線的動作;但如果沒有辦法跨過中線,也不代表一定就有問題,補正教育針對同一件事情都會有很多不同的評估方式,唯有收集越多資料,才能幫助老師做更適當的判斷,只單憑一兩項結果是不能斷定孩子有什麼問題的,因為評估表現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

      另外老師也提醒我們:「要記得自己『做不到』的感覺,因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不是每件事都理所當然每個人都會。」如果孩子做不到某個動作,不代表他們就比較差,大人不應該大驚小怪,這樣的態度很重要,也能幫助我們謙卑。當孩子某些動作做不好,我們先不要急著出手,而是讓他們試試看自己修正,兩週後可用示範的方式讓還自己觀察自己的動作和老師有什麼不一樣,並用觸覺或圖像的方式提醒,讓孩子的生命中有「需要努力去克服的事物」,對孩子生命覺的培養也非常重要。

      補正教育所使用的工具包括了地板動作、形線畫、濕水彩、沙包等,這次只介紹了一些地板、銅棒和毛線的練習,下次老師將會介紹關於「主導邊」的輔助活動,還有沙包,讓我們拭目以待!


四到六年級的濕水彩

      這次的濕水彩課也非常精彩,由仁芳老師同步示範四、五、六年級的濕水彩主題,雖然不夠時間讓我們每個人都練習到三種主題,但分成三組互相欣賞別人的作品,也非常有趣。

      四年級的主題配合「動物」,我們先用兩種不同的藍色來畫曲線的波浪,讓藍色輕輕布滿畫紙,但又能看到彼此的線條。第二步驟就是利用不同的曲線,用橘紅色來畫出「章魚」的輪廓,也能加入一點黃色,最後用乾筆吸出章魚觸鬚上的吸盤。

      五年級的主題當然就是配合「植物」,先用檸檬黃從畫紙中央讓它「發光」(自己就是光),越往外越弱;而外圍則是海藍色向內「擁抱」光,越往中間越弱,讓中間保持純粹的輕薄的光。第二步驟是用正紅色從中間往外形塑一顆種子,可以從「豆形」開始,用明確的形塑力讓種子慢慢變成大地色,外圍是藍色。

      六年級的主題則是「礦物」,和四年級一樣是從海藍色開始,但是用直線的短筆觸,由外往內聚集,使外圍暗、重,中間亮、輕;然後再用普魯士藍做一樣的動作。第二步驟是用乾筆在畫面上找出直線與有棱形的地方,用力地畫下直線、把顏料吸走,創造出水晶的白色透明感,直到畫面步滿水晶為止。


六年級實務課程

      剛剛提到了六年級的濕水彩,這個月就上到了六年級的實務課程。坦白說,不知道是不是上了五年級之後課程內容大增,實務課程的部分有種「走馬看花」的感覺,一來是東西很多老師不可能一一講述,二來是看不到實際的活動內容和學生工作成果,聽完以後僅能知道六年級會上哪些東西,但如果真的要教,還是一點畫面也沒有,實用的部分真的和四年級以下的實務課程差很多,所以我聽到最後也抱持著「聽聽就好」的心態,畢竟,一個半小時真的只能講個皮毛而已,老師也已經盡力了。

      至於六年級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樣貌呢?六年級的重點是什麼?「童年的重心」五年級最美好的部分已經過了,六年級可以說是孩子步入青春期的前哨站,身體開始快速抽長,動作因尚未適應新的長度而顯得笨手笨腳;覺得自己開始像個大人、想表現出大人的姿態,但其實未夠班;開始從我走出來到外面的客觀世界,需要學習去相信並依賴制度與標準的力量。但畢竟五六年級還是在發展「情感」的階段,此時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對老師的情感,只要喜歡老師、覺得老師了解他/她,他/她就願意跟著老師去學習,而且他們需要在不同的極端中擺盪,透過擺盪經過自我的中心而去確認自我的位置,所以老師的權威反而要放鬆一點,可以制定班規,讓他們的自我開始展現,並包容他們做得不夠好的部分,就像小樹要長大就要換大一點的盆,家長和老師這時候要學習放一點手了。

      六年級的文史裡就強調了「包容」的重要性,不論是中國的春秋戰國、秦漢王朝與佛教的進入,還是西方的羅馬神話、從王政走向共和和帝國制度,都可以從各種衝突中看到互相包容的一面。而數學的尺規作圖就是教導孩子要開始信任自然規律、外在工具的力量,天文學則是空間,岩石與礦物是時間,讓孩子從地球的循環更認識「圓」的特性。因為六年級的課程內容很多,放手讓孩子用分組專題的方式做學習,也是很好的方式,孩子也可以練習上台報告的技巧,很多時候,人都是對自己研究的主題印象最深,孩子也不例外。


      曉霓老師在最後的問題與討論中,也有介紹一些幼小銜接時的評估方法,包括透過畫「人屋樹」,可以知道孩子內心的狀態是否準備好可以上小學了。九到十歲的孩子則是畫「人橋河」,透過人是否過橋來判斷他們是否已經跨越了九歲危機的盧比肯河,這讓我一回來就想立刻讓Noki畫畫看XD 老師也提過「顏色」的重要性,原來光是「歌德色彩」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礙於時間有限無法在師訓的內容中再做說明,只能靠自己另外去上課了。總之這次上課都是非常實用的東西,回去以後我都想讓孩子做做看,也讓我意識到Iro說不定還有需要輔助發展的地方,就讓我們做一個月的活動來實驗看看「成效」如何,下個月再跟大家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