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華德福] 2018-19慈心華德福師訓三年級 Month 2

        上了三年級後,沒有同學便車可以來往台北與宜蘭,加上上次帶孩子一起回來,就挑戰了搭客運當天來回。沒想到試了一次後覺得還可以嘛 ~ 原來我平常的睡眠量和這樣早起的日子沒什麼差別XD所以就決定以後除非特殊情況,應該就維持當天來回的輕便度了,只能說,不用背一堆衣物在身上,光是這樣就讓我心情好很多,果然是一個不能負擔太沉重東西的風向人啊......^^;

        這次上課的內容有蠻大一部分也繼續和四大氣質有所關聯,其實我一直都覺得很奇怪,雖然我的主要氣質是風向,但隔壁的水向氣質在我身上怎麼一點都看不到,美食在我心中的排名一直不高啊 ? 沒想到在第二天上學的車上,我突然想通了一件事 : 大家覺得我即使在颱風天也能堅持飛回台灣上課、努力不懈地帶讀「自由的哲學」非常有意志力,我以前一直以為這就是土向氣質,但可能其實這是水向...... 因為水向就是「一旦決定要做就停不下來、一定要達到目標」的啊 ! 這下謎底全部都解開了 !!

         這次的課程也再次讓我覺得非常實用,果然能上三年級的課真是太好了 ! 通過了二年級的迷霧,加上和孩子自學一年的經驗,讓我對於華德福課程的邏輯與理解更加透徹,對於教學現場的掌握也更接近了一些。也不知道是不是年級大了(?),還是班級人數變少了,和同學更加緊密,聊起天來特別療癒;聽說二年級也開了「自由的哲學」讀書會,讓我更加開心,因為我們的讀書會群組雖然要關了,但有地方可以把資料繼續傳承、累積下去,過去的一切也不會白費了,有種「當你真心想做什麼,全世界都會幫你完成」的美好感,希望這不只是一種錯覺=)



  • 與教師的討論

       這次上課前終於拿到了新書,翻開幾頁看這次的上課範圍 : 第四、六、九講,內容非常平易近人,而且有很多Steiner針對教師提問的解答,實用度100% !! 太棒的一本書了 ! 而這次也難得由Ben老師幫我們講課,和我之前上Ben老師的緊張感不同,這次我居然如沐春風..... 怎麼會有如此大的轉變我也不懂,以前Ben老師的問題我都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的啊 !? 感覺有什麼東西長出來了,可能是皺紋或白頭髮吧XD

        這次的課程從華德福教育的起源開始,說明當初Steiner是為了解決戰後的社會問題、想重建和平世界,因此認為要從教育出發,包含了以下幾種推力 :

1. Social Impulse : 這部分的推力既然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重建後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 ? 所謂的和平世界應該要有那些元素 ? 要有愛、尊重、真誠,最重要的是有意識地去區分許多行為,尤其是與孩子有關的行為,究竟是「我想要做這件事」還是「這件事需要被做」? 不論是做什麼工作,每年都要問自己是否是出自內心的自由選擇了所在之地,除非如此,我們便不能找到能夠努力堅持下去的理由。


2. Living Knowledge Impulse : 這裡的重點是「Living」,你所講述的知識是否具有來自宇宙的真實性,還是只是理論 ? 你必須讓孩子從真實的世界裡親身去感受到你所教的東西,他們才能夠真實地了解並吸收;這裡有提到Steiner對於他自己經驗到的東西通常不會立即回應,而是讓它深化、再傾聽與觀察、再思考。除了真實外,「Living」也指「PRESENT (I am here)」,教師必須全然地在教室裡,而不是留一部分精神在自己的手機上、或辦公桌上,當孩子在寫工作本時,就是觀察孩子學習表現的最好時機,教師應該去巡視孩子的工作情況;如果孩子的工作本出錯,不要擦掉,用別的方式更正,讓過去的錯誤提醒孩子下次改進。

3. Education of The Will : 孩子在工作的時候 (包括手工),要讓他們全然地貫注,不要聊天。教師應該要留意到做得快的孩子花費的心力較少,即使成果較好,也不代表他們學到的東西比較多;相反的,做得慢的孩子因為感到困難,所以花費的心力較多,即使成果較差,但他們真正學習的比例反而較高。因此對於學得快的孩子,教師要給他們比較困難的任務去完成,因為「真正的思考需要意志」,他們需要提高思考的比例;如果孩子說「無聊」,代表他不想使用他的意志,教師應嘗試其他方法去讓這樣的學生能夠啟動,並讚美他們付出的努力與過程。

4. Healing Education : 這部分在人智學方面已講過很多,包括優律詩美等藝術性治療課程。


        除此之外,我覺得Ben老師這次講課最大的兩個重點就是兩個 : 「四大氣質」和「從總和到部分」的教學心法。


  • 四大氣質

       之前聽說人的氣質到了長大後會有所改變,但老師這次給我們的表倒是沒有明示這一點,只有看到氣質表現在人的四個層次上的改變 :

I - Melancholic (抑鬱質/土向)  : 土向孩子如果延續土向氣質的發展,原本有強烈自我的孩童到了成人時,會將土向氣質帶入物質體。教師要給他們比較有挑戰性的問題,不要讓他覺得「為什麼人人都在看我」,而是「老師有看到我」的感覺。

Astral - Choleric (膽汁質/火向) : 火向孩子到了成年時,原本旺盛的星芒體就會提升到自我的層面。教師要給予火向孩子任務,讓他知道今天要完成什麼,他就會感到滿足。

Etheric - Sanguine (多血質/風向) : 風向孩子有豐富的乙太力量,這對童年時期的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大恩賜,因為0到7歲正是發展乙太力的時期,他們不太需要吃什麼東西也可以健康長大、較少生病 (相反的,土向孩子多病痛)。長大後這樣的力量會貫注到星芒體。

Physical - Phlegmatic (黏液質/水向) : 水向孩子最難被喚醒,所以教師可以透過飢餓或突然的聲響讓他們清醒,學習狀態就會比較好。水向孩子的力量隨著成年會轉入乙太體,通常會有過胖的問題,教師應注意他們的體重管理,因為過胖會影響靈從他們的四肢流入。

        教師除了要注意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氣質的孩子之外,也要練習用不同氣質的方式講話,例如不同的音調、語氣、速度與節奏。氣質也可以運用在教學裡,Ben老師就示範了第四講中Steiner對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建議,盡量透過活動設計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與發言,也有機會聽到別人不一樣的意見與答案,當他們認真傾聽、思考、全然地在當下,那才是真正的學習。



  • 從總和到部分

Ben老師用數學、動物和植物來為這樣的教學方式做例子。華德福數學從「總和」的觀念開始教起,一直都是它的獨門心法,也是因為這個觀念,讓華德福數學和傳統教學特別不一樣。我接觸華德福教育的第一本書就是數學書,所以我對於這個觀念並不陌生,但老實說,明白跟真正理解還是兩個不同的層次,之前的我大概就只是知道個理論而已,卻不知道怎麼用,但如果沒有花時間去浸泡在那裏面、以求自己真正地了解,是不可能透過教學設計來發揮華德福數學的精髓的,這也是我之前感嘆好的華德福數學老師一位難求的原因。

不過在今天Ben老師的示範裡,我似乎對於「總和」的概念又提升了一點,解決問題的同一個答案為什麼有人寫出來是加法,有人寫出來是減法,就是因為兩人對題目中的「總和」定義不一樣,這不僅反映出加法和減法的兩面性,也反映出數學的語言性。將總和寫在等號的左邊而不是右邊的另一個優點是,這能讓孩子從一年級就建立代數的基礎,我想了想高階代數和微積分,的確等號左邊的東西是比右邊短的XD這和我們傳統把總和寫在算式等號右邊的習慣不同,如果能在學習數學的一開始就養成這個習慣,也是很不錯的。

Steiner在動物及植物教學上的範例更讓我嘖嘖稱奇,他強調小學教師在這些教學中應盡量拿掉科學的成分,只講人與動物或植物,以及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即使我現在已經在上動物課了,但我還是十分納悶拿掉科學成分動物課還剩下什麼 !? 故事根本五分鐘就講完了..... Steiner在書中就有完美的示範,Ben老師也做了出色的說明 : 如何讓五分鐘的故事變成一節課XD 答案就是,先將等一下故事裡會出現的角色與生活做連結,解釋不同的動物和人的關係有何不同,這些不同就來自動物的本質 : A不會做B的事,B不會做C的事,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能夠知道A就是A,B就是B,最後再講故事。講完故事後教師不用多作解釋,因為該解釋的之前都解釋過了,讓孩子去思考故事中的動物為什麼會這麼做,這就是「從總和到部分」---教師一開始就有個總和的圖像,但他不在一開始的時候揭露,而是一部分一部分讓學生去了解,最後才讓他們看到全貌。

植物與人的關係就更玄妙了,我想我還需要多花點時間去浸泡才能完全理解..... 簡而言之一句話,動物和人比較接近,我們可以透過人的身體去了解動物的組成、甚至行為,但植物不行;要認識植物必須與靈的方面做連結,因為植物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整棵植物上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如何作用在它身上,也就是整個世界的縮影,地球將它的靈展現在植物的樣貌上,所以我們要用精神層面來了解植物,這也是「從總和到部分」,因為我們不能將植物的任何一部分獨立出來,它們是彼此的存在。


  • 為孩子寫詩

       在上這門課前,我承認我對於寫詩是有點抗拒的,我不是不喜歡寫詩,而是不喜歡過於矯情的那部分,如果寫詩或唸詩一定要誇張地將某部分情感放大以求表現,那我就會很不舒服,這也是我之前上Ben老師的課有時會感到緊張的原因。但這次上課我覺得最有收穫的,居然就是「為孩子寫詩」這部份了 ! 當我知道原來每年為孩子寫一首詩可以當成教師對孩子的年度報告時,我覺得這實在太美了 ! 想想看如果我是一個學生,在學年結束時不是收到一張成績單,而是一首詩,裡面充滿了老師對我的看法和期待,而且是透過美的方式呈現出來、沒有負面的批評與評價,那是多棒的一件事啊 ! 為了這個理由,我立刻決定我要來好好寫詩了XD

       一首詩有很多元素,生成的過程也不容易,決不是憑空捏造,或教師「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這一開始說過了,教師應該要懂得分辨什麼是「想做」與「該做」),而是必須充分地了解這個孩子的樣貌、他所遇見的問題,但我想最難的一部份,當然還是如果將我們對他的意圖具象化了。例如我想幫Iro寫詩,我也看到他現在的問題、希望他如何改進,問題是我要用什麼樣的隱喻來幫助他呢 ? 什麼樣的隱喻才能夠滿足他的需求、又能讓他理解,最重要的是不著痕跡地讓他跟著我覺得較好的方向走 ? 這才是最難的吧 ! 因為沒有人可以告訴你答案,只有你自己Orz

        除此之外,倒是還有些規則可循,例如不要太長、最好像是個濃縮的故事,這個故事性通常和鮮明的圖像有關,因為你了解這個孩子,當你想著這個孩子的問題時,浮現在腦海裡的圖像將可以幫助你找到表達你意圖的的方法。孩子的氣質也是一個有利的材料來源,因為不同氣質的孩子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樣,用他們的語言他們比較能夠理解,節奏也可以與氣質搭配,反覆則可以幫助意志力。

       與同學討論的確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幫助初學者練習。我一開始覺得自己對Iro的圖像相當清楚了,但同學給我的圖像建議也很好,讓我開始反省原本的圖像是否是最適當的;第二天早上搭車去宜蘭時,我重新整理出新的想法,一首詩居然就這樣自然地寫出來了,沒有我討厭的矯情,也沒有我排斥的過度堆疊與修飾,雖然稍嫌過長,但也很難再精簡了.... 我想就這樣吧 ! 我的第一首孩子詩,與其說它是詩,我覺得更像故事,但我喜歡這個故事,相信我的孩子也會喜歡=) (這首詩我會獨立一篇另外寫出來)


  • 一二年級教學設計


       我非常感謝這次負責講解一二年級教學設計的老師,因為她們講解得非常清楚、條理分明,而且透過實作晨圈讓我們看到每個細節,也回答了班級經營的部分,讓我對一二年級的圖像又更清晰了 ! 課程內容的東西有些和上次講的有小部分重疊,所以重疊的部分我就不寫了,僅用條列式將一些概括性原則列舉出來 :

一年級數學

1~12的本質 (以生活中的實際東西做舉例,先操作、再理解)
1~100的正數和倒數
加減乘除四個小精靈和等於國王(要能判斷什麼情況用哪個小精靈)
數字重組
20以內的加減法 ex. 數字拳
1+1. 2+2. 3+3.......
聽寫數字
奇數與偶數


二年級數學

1~12的乘法表
10和12的魔術圓盤
自己找出乘法規律 ex. 對稱性
能夠數數和聽寫1000以內的數字
認識十百千萬的單位進位


語文與自然課

1. 二年級孩子會開始有兩極性,也有些小聰明,可以透過形線畫練習鏡像畫,類比光明與黑暗;動物寓言可滿足他們的動物性,聖人故事則滿足精神性,讓他們通過苦難去追尋一些東西
2. 二下或三年級可以開始教注音符號,有些老師會從字形裡去找注音符號的起源,也有老師是從故事裡去找可符合注音符號的形與音的字來做圖像教學,也可配合手指謠
3. 低年級的自然課比較少講課,會和散步課、戶外活動與節慶結合,教師可以讓孩子畫畫,或聽歷險故事增加孩子對土地的認識
4. 工作本可以開放讓孩子有「自由畫」的機會,例如一天照著老師畫,一天可以自由畫,讓一部分孩子得到滿足


其他注意事項

1. 用「規律」的美讓孩子感受數學的美好是可以和生活做連結的
2. 要去分辨孩子「不能」與「不要」的差別,如是後者,老師要push,並保持彈性
3. 孩子的工作成果應該要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別人比,老師應拿每個孩子比對之前的個人表現作獨立評分,才能避免學生互相比較
4. 老師的權威來自包容、有原則、帶著孩子一起做的身教,做溫柔而堅定的典範
5. 面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老師要盡力去辨識孩子的需求,做每天的行為紀錄,並保持與家長親密的合作關係,同時在班親會時尋求其他家長的支持,必要時承認自己的不足;對班上的其他孩子,可以用療癒性故事讓孩子明白要怎麼跟這樣的同學相處
6. 班親會通常每季一次,班遊半年一次,其他時間也可以辦同樂會分享食物等,每周留一個固定時間讓家長可以和老師預約時間面談
7. 家訪一般是與孩子初次見面時會做,先知會家長會訪查家裡的什麼地方,在孩子面前不批評也不講太細節的東西,時間約一小時
8. 
訓練孩子自己帶東西,不要什麼事情都透過家長問老師,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之後打好基礎
9. 低年級的老師要睡飽,盡量和孩子保持一樣的作息


       至於晨圈的部分,我只能說那真是個藝術,我特別喜歡低年段的數學活動設計,真的很活、很實用,這樣學數學出來的孩子,數學能力 (尤其是心算) 不可能太差,為什麼我們到目前在台灣看不到幾個在學業成績有突出表現的華德福孩子,真是讓人難以理解。我請教過雅智老師,感覺我們花了很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照顧有特殊需求和學習上有狀況的孩子,那麼學得快的孩子呢 ? 我們應該如何繼續培養他們的能力 ? 因為我看過國外的數學課程,其實程度都很高的,和我們有一定落差。老師承認,我們目前的確都在等學得比較慢的孩子,但就像Ben老師說的,當初Steiner成立的華德福學校,目標也是要達到外面的學力標準的,我真心地希望我們華德福出來的孩子能證明他們的學業成績也不差,甚至好過傳統學校;不過雅智老師說的也對,我們亞洲的考試大多著重在考試技巧,所以外國華德福學生的大學考試成績不差,來到亞洲未必就能獲得一樣的成效,只能希望再過十年,我們華德福教育與整體教育環境能再作改進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