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教養] 中西合璧還是中西碰壁?

在華德福上課的時候,常常和同學討論到的一件事就是:如果華德福教育不鼓勵太早讓孩子接觸智識教育,那在現在的教育趨勢中,我們該如何適從?如果小孩喜歡看書,難道我不給他看嗎(電視比較沒這個問題)?如果他很早就想學寫程式,我要阻止他嗎?華德福教育既不提倡資優教育,但德國也有讓學生跳級的例子,究竟我們要如何拿捏所謂的「適性發展」?即使我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也不代表他們應該要和現實世界脫節啊!

最近正在為家裡小孩不聽話而頭痛,尤其Noki進入九歲危機後,以前還可以講道理,現在卻變得叛逆加三級,而且他會帶頭跟弟弟一起玩,讓我非常地頭痛。剛好今天在看「人的普遍智識」的時候,看到Steiner主張用「權威」來培養意志,彷彿是我的一盞明燈,晚上睡前就來借題發揮一下,大意如下:



Steiner認為在培養意志的時候,只講道理是不夠的,應該要透過「權威」發布指令,讓他們每天規律且「有意識地」地重複做同一件事情,這樣才能培養出強大的意志,我將之解釋為「面對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的能力」。

我跟小孩說,假如你每天都開開心心地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不想吃就不要吃、不想做就說不要,那麼你就無法培養出「克服困難的能力」,因為面對困難與克服困難是痛苦的,如果你平常沒有訓練,又怎麼能期待自己長大後有一天突然變成有能力解決困難的人?尤其現在許多要求你們要做的事,都是基於「只要是人都應該要懂的道理」:例如太晚了不能再玩了要去睡覺、馬路上不能嬉戲等,這些道理你們應該學懂它、接受它,而不是因為你想要玩就可以選擇不做其他你不喜歡的事。

當然,你有想法、覺得不合理,你應該提出來和大人討論,但一旦道理很明確地展示出來,你就必須想辦法把你不喜歡卻合理的事情完成,而不是選擇逃避,這樣才是正確的態度,而且久了才能培養出吃苦的能力,不是逼你一定要吃苦,而是希望當你必須要吃苦的時候,你「能夠」吃苦,而不是因為不能吃苦而被擊垮。

但講完以後,我自己都覺得有點怪怪的,其實我一直都不想養出乖乖牌的孩子、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但我又希望他們在某些事情上(尤其是生活習慣)可以服從我的規距,我是不是有病?而Steiner的這段話我到底有沒有誤解?為什麼又叫老師要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又叫老師在學校要建立「權威」、學生應該要按照老師指令每天重複做(通常是無聊的)事?這樣對嗎?Steiner所謂的「強大的意志」和我們東方人說的「吃苦當吃補」,可以畫上等號嗎?

好巧不巧,有同學在Line的群組中轉了這篇文章:
台灣人的奴性怎麼來的?
https://buzzorange.com/2015/03/19/taiwan-education-system-is-not-flexible/
內容主要在探討中美兩地在中學六年的差異性,美國學生完全自主選課、學習,台灣學生的課完全都由學校掌控,甚至還有「導師」監管課堂外的學校生活,因此台灣人被養成乖乖牌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作者似乎在最後做出了這樣的論述。

我這一組的導師說,下次上課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所以我就在想了,台灣人的奴性真的是這樣來的嗎?我的高中時代,班上也有很多「非常自主」的學生,我們甚至在高三的時候集體罷免了我們的班導師,轟動整個學校,所以說這樣的學制只能養出乖乖牌的學生,我是完全不同意的。但如果要找出我們班和其他班學生的不同,我也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我只能很誠實地說,那些自主性很強的同學,和學校教育無關,如果這不是「天生」的,那可能就是來自家庭環境,畢竟我就沒有我的同學那麼前衛,當他們喊著要罷免老師時,其實我心裡沒什麼特別意見但我也沒說出來,我可能就是比較「奴性」的那群人,對我來說,我們家的觀念是比較傳統保守的,當我想到我們班導師即將「晚節不保」,也會心生憐憫而覺得或許不需要玩那麼大。

而當我進入大學,真的可以開始大玩特玩時(其實高中也已經在大玩特玩了),我有變得比較知道自己在幹嘛嗎?其實沒有XD 有些人歸咎於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讓我們從小沒有思考自己「要什麼」的空間,但雖然我出國唸書時的確有看到不少孜孜不倦的大學生,卻也同時看到,並不是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不學無術的年輕人也大有人在,誰說自由的學風就一定可以成功把全部的學生變成「知道自己在幹嘛的人」?亞洲的傳統學制也並沒有把全部的學生教成乖乖牌啊!所以我們要問的應該是:是什麼造就了其他類型的學生?顯然教育方式並不是唯一的理由。

然後我又「剛好」看到這篇文章:

當美國家長遇上「虎媽學校」:值得學習的「吃苦」精神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211-/?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editor-170929
這篇讓我不禁反省我的「吃苦論」真的方向正確嗎?雖然作者認同「老師主導」在學數理上比較有優勢,但我還真的比較喜歡西方人「尊重孩子選擇、獨立思考」的教育方式,所以像我現在正面對這個課題,我到底應該怎麼做?兩者之間可以有一個平衡嗎?

我拿這個問題問我自己,我想我會先區分「目標行為」的「必須性」,如果這件事情比較像生活常規、是不能不做的,例如吃飯、刷牙、禮貌、衛生、安全等,那我就覺得孩子即使不喜歡也應該要接受,對於這類的事情,我們最常使用的手法就是「養成習慣」。但這個必須性隨著年紀漸長,就出現了兩個層次:孩子開始有其他執行方式、是否能自行負責,這邊我就覺得孩子可以有討論空間,例如小孩不想一回家就寫功課,他想先玩半小時但保證之後一定會把功課做好,我會讓他玩,但如果沒有做到,以後就不能再使用這個方案;或是小孩表明他明白蛀牙的後果但就是不想刷牙,只要他同意如果蛀牙很痛就自己拿零用錢去找醫生拔牙,那我就會考慮讓他不刷(還好這事情還沒發生=P),這是我暫時想到在「建立權威」以及「尊重選擇」兩者之間能夠盡量達到平衡的做法,或許還有更好的方案,我希望我很快能找出來。

但我更想說的是,學生的奴性,與其說是從老師而來,還比不上家長的身教來得有關鍵性,試想,如果今天有敢挑戰老師權威的怪獸家長,他的小孩應該也不太會對老師言聽計從;但如果是老師說一就不敢說二的家長,自然也會要求小孩要聽老師話。而老師如果本身就有奴性(對學校和教育局的教學方針沒有質疑),他們也會覺得學生要符合老師要求是應該的,所以我覺得這是全部大人的問題,換句話說,整個國家之所以會訂出這樣的教育制度,是因為整體文化背景的緣故,台灣人的奴性豈止是中學六年的教學成果?應該是中國文化五千年來的文化遺產啊XD

就像西方人的自由教育,其實也隱含了不少問題,例如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學生其實並不是多數,整天渾渾噩噩過日子的青少年也大有人在;他們不太講尊師重道,也比較沒有紀律和規矩;最近英國開始引進亞洲的教育風格,也是因為想挽救他們的數理教育,或許我們都只看到自己的短處、別人的長處,而沒有意識到整個教育架構並不是單一方向而已,改革也不該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應該要截長補短、取得平衡。

我的自學課程中之所以把中國神話擺在創世紀前面,就是因為我覺得我們是中國人,本質和文化上就是和西方人不一樣,我自己就是傳統家庭和學制教育出來的,即使很羨慕西方自由的學風,但也很清楚自己很難百分之百做到那樣,因為「那不是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今天國際學校的學費和公立學校一樣便宜,能像外國家長一樣把小孩送去讀書又不補習的家庭,能有幾個?你能確定我們的家長不會變「怪獸」嗎?就像我們嚮往真正的華德福教育,但仍然希望小孩有天能成為人中龍鳳,這根本是兩個不一樣的目標,所以在接受西方教育之前,我們應該要先問自己,是否能先完全放棄自己出身的傳統教育?如果不行(我就不行),那我們應該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而我認為,能找到平衡是一件更棒的事,不論東方還是西方人,都應該這麼做!

所以我絕對不會說我的自學課程是完全的華德福課程,因為暫時來說,我還是覺得我曾經經歷過的教育經驗,有一些不錯的地方,是我想帶給孩子的;但學習華德福教育和人智學的內容,可以幫助我用一個「相對理想」的教育模式來看待孩子和學生,我會想用更多藝術的元素來讓我想教的東西達到更多平衡,而不是只偏重死的智識教育,所以我不會用均一教育平台、不會用現成的線上教材,我會一直問自己,要怎麼樣讓這些現成的知識或教材用更「華德福」的方式來展現,才能讓孩子既學到這個時代希望他們學會的東西,又兼顧到身心靈發展的完整性,我想這是這個年代華德福老師的功課。

2 則留言:

  1. 好感謝翊馨的反思,以前上課時有老師提到一種愛的權威的概念:
    "老師應該像保護傘一樣,讓孩子在適當的保護下進行探索與學習"
    而這個保護傘的原則就是需要大人去和孩子建立清楚的了,像您文中提及到的跟孩子討論 哪些事情一定要做?哪些是可以有討論空間的? 感覺就很符合這樣的保護傘的圖像~~~

    不過也還在努力尋找平衡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