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自學] 小三秋季課程 Week 8 時間06 - 甲子與時辰

到目前為止終於講完了兩種曆法,延續中國的農曆,我想來介紹中國古代的時間單位,從最大的單位開始說,就是年了。


話說中國人是很講(搞)究(剛)的,計數的時候愛取名字,還有分十進位和十二進位,跟太陽有關的是天干(乾:樹幹的意思),一共有十個,因為遠古傳說太陽之母「羲和」生了十個太陽,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月亮有關的是地支(支:樹枝的意思),一共有十二個,因為月亮之母「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合在一起就是「天干地支」。

從中國人自古就有天壇和地壇就可以知道,我們是非常重視天地萬物運行之道的國家,「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一定要天時地利才會人和,曆法都已經是陰陽合曆了,名字當然也要合一下才行,所以「年」的名稱就是一個天干+一個地支,一直不斷地排下去,但因為一個是十個一數,一個是十二個一數,所以每次都會差兩個,越差越多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剛剛好同時用完呢?這裡還沒教到最小公倍數,所以我們就用簡單的乘法就可以了:

10 x 6 = 60
12 x 5 = 60

意思就是天干重複六次、地支重複五次,兩個就會同時用完了,這樣就可以得到六十個不同名稱的排列組合!統稱為「一甲子」,所以「一甲子」等於六十年,這下國文和常識都有了XD

後來人們也因應使用上的需求開始將一天的時間做細分。一開始很簡單,白天出去找食物吃,晚上天黑就睡覺,所以一天只要分兩個時段就可以了。後來有火、有房子,還要捕魚採藥多忙啊,得多分幾個時段才行,所以後來就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段,分別用每個時段的自然現象來命名,像雞鳴、旦出、日出、黃昏等,然後就有人發現:「等等,我們不是有十二地支嗎?幹嘛不拿來用還要背一堆名字?」於是十二地支就被拿來作為時辰的單位了。

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現在的我們看來,當然覺得太長了,誰吃飯吃兩個小時(但如果你是古人還要先生火、抓魚、吃完還要處理現場,可能就要兩個小時了),所以後來人們也習慣把一個時辰分成前後兩段,例如晚上11-12點為「子初」,12點到凌晨1點叫「子正」,很自然地慢慢就變成二十四「小」時了(是時辰的一半所以當然要叫「小」時啊),關於小時、分鐘甚至秒的故事,我們就下週再介紹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