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人智學] 從實用面來看意志(Will)

九月、十月兩次的慈心師訓,除了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跟華德福教師解釋為什麼每個教師都必須認識靈性世界、認識人的本質不然無法從事真正的教育工作外,也花了很多時間在解釋離斥感、融合感,尤其是裡面提到的「Will意志」這個東西。之前說過此「意志」非彼「意志」,我一直到上次Ben老師講完課後,才覺得自己稍稍懂了一點,不過這段時間又研讀了另外兩本堪稱是當代兩本「靈性啟蒙」的名作:愛的業力法則 和 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見證了另外兩種不同的說法來講述靈性世界,又讓我茅塞頓開了一點。

先講「愛的業力法則」這一本,其實是意外與一年級的同學聊到,才知道這位非常有名的西藏喇嘛奉上師之命到紐約開鑽石公司的神奇故事。他的第一本著作是「當和尚遇到鑽石」,「愛的業力法則」則是另外一本用「業力法則」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著作,總之他的主調就是教人如何運用「業力」來解決生活中的煩惱。乍看之下你以為他很自私,叫每個人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去做善事,看到中間才發現他有解釋如何「正確看待」這些行為,總之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的人一定都不會有好下場(咦),他想倡導的其實是最純粹的良知善行,為什麼和怎麼做就要深入去看書中種種例子。



但我看著看著就突然覺得,他說的「種種子」,也就是所謂「因果循環」中的「因」,不就是Steiner所說的「Will」嗎?這個種子/Will可以是一種想法,也可以化為實際的行動,只要在你心中決定了、有意識地去做,就擁有強大的力量。種子在什麼時候會開花結果,不知道,可能是下輩子,但你都要好好去種它,在你生命終結的時候,尚未開花結果的種子會在你的面前鋪出一個全新的世界,那就是你下輩子會走的道路。種子法則完全沒有用任何靈性修辭來解釋何謂靈性世界,只單純用因果關係來解釋人的心智與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幾乎每個人都看得懂,如果你有看到最後,也會領悟到他要每個人「循道而行」,因為這裡的「道」就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也是最良善的準則,你要意識到你和這世界是有所關聯的,這就是融合感,這就是Will。

看「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這本書時,我卻覺得很痛苦,我想作者應該沒有像Steiner那樣的靈性經驗,他的靈性經驗僅止於「覺知」,所以要用有限的話語來將靈性世界描繪出來,是很困難的。但可以看到的是,他用了很多「現代人」的眼光來解釋靈性世界的東西,例如「乙太身」、「星辰身」,他統稱為「小我」,「自我ego」翻譯為「本我」,當然這有些是翻譯的問題,有些是看事情角度不同的問題,我覺得都無所謂,我大概知道他在講什麼事情就可以了。但他說人在人世間最重要的任務只是要「覺知」到自己是誰,對此我就保持停留的態度,我想如果是Steiner,他一定不會這樣講,他對華德福教師的指導非常明確:延續天使在靈性世界的工作、確保人在人世間持續精進自己的靈,「覺知」僅僅是人之靈在修煉道路上的第一關而已。

但他在解釋「外相」的時候,我突然想到種子法則裡關於「筆」的例子:桌上放了一支筆,對你來說是筆,對狗來說是磨牙玩具,對宇宙中其他東西來講,它可能什麼也不是,這就是「空性」,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眼前看到的一切可能/可以什麼都沒有。我想到上次師訓時,Ben老師要大家在心中想像一匹馬,用這個來解釋什麼叫「概念」,所以概念來自於經驗,對某樣東西沒有經驗就沒有概念;而眼前我們看到的一切,這個可以用原子振動來解釋的世界,傳送到我們的視神經時原本只是一堆沒有意義的東西,但我們為什麼知道前面有桌子、椅子或一匹馬呢,是「概念」在我們腦袋裡作用的結果,當我們生命結束,概念也會停止,那麼這個世界裡的所有東西也可以說是什麼都不是了。所以概念是「死」的。Steiner沒有說人可以不要發展概念,但如果「只」發展概念,就只是在物質世界中不斷改變各種東西的樣貌而已,對靈性世界沒有任何意義,我想這應該就是許多宗教或靈修的人,第一步就屏棄物質生活的原因,不是不要,而是察覺到「不重要」,這樣一來我似乎稍稍能體會到Steiner為什麼要一直強調Will的原因,也就是西藏喇嘛為什麼要強調「種子法則」,因為我們必須重視「未來」。

在書的最後一章他講了,覺醒作為的三種模式:接受、享受和熱忱。「接受」剛好是Ben老師說過的意志行為:你對於不喜歡的東西,你不抱怨,而是去接受它,在你接受的當下你的心智就有決定性的改變--你灌注了意志去做,這就變成了充滿意志的行為!以「種子法則」的角度來說,你就將一顆原本是壞的種子,變成了一顆好的種子種下去。但後面的享受和熱忱我就不太能接受他的「用語」了,我寧願用Steiner的用語,也就是將抑制昇華到靈的層面,「有意識地」將意志化為意圖和行動,也就是替未來做實際的改變,以這個角度來看,這三位作者其實就是在講同一件事情啊!

那要怎麼樣不會被「外相」所騙呢?怎麼樣才能「覺知」到自己的內心呢?晚上我想到一個例子跟小孩說:你們總是說喜歡住高級的飯店、去很亮麗堂皇的地方,你們究竟是喜歡「有錢的樣子」還是喜歡那些東西的本質呢?我寧願這樣解釋:你們是喜歡這個地方很乾淨、佈置得很美、有芬芳的氣味、燈光很有情調、每個東西看起來都很精緻很漂亮等,而不是喜歡「有錢」這件事,你們說是不是?如果清楚了自己到底喜歡的是什麼,就不會為了賺錢而賺錢,而是會去想怎麼讓自己的生活也能過得那麼有品質,畢竟有錢不一定能過有品質的生活,有品質的生活不一定要花很多錢,但如果你們被事物的外表騙了、沒有弄清楚自己的感覺,那就會變成盲目的人了。

多用這種方式幫助自己「覺察」吧!你說這句話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還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又或者,你應該只是客觀地陳述一件事實就好,不加任何私心。我問Iro,你看到哥哥在玩沙漏,你究竟是想跟哥哥玩、還是想要那個沙漏呢?你明明是想跟哥哥一起玩,結果你跑去搶沙漏,最後沙漏壞了、哥哥很生氣,你的目的達到了嗎?要做到覺察的確不容易,尤其是小孩子,但我卻覺得這是很實用的練習,如果能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去想多一點,就能幫助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就是「道」,我看我下一本去研讀「道德經」好了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