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自學] 小三夏季課程 Week 7 建築05 - 香港第二代殖民建築(上)


放了一個禮拜的假回來,扣掉農耕只剩下三天時間,實在很難安排跑香港島的行程。根據經驗發現即使是現場寫生,回來後還是得再做很多修補和加強的工作,加上這陣子天氣實在熱到爆炸,沒有人能夠在高溫的豔陽下揮汗如雨地好好寫生作畫,所以我決定把這週的行程集中、濃縮成兩次,一來節省交通時間和成本,二來把多出來的時間平均分攤為完成工作本所需的工作時間,讓我們在外、在內都能有比較高品質的體驗和成果。
因此本週的第一次出外觀察,就擔任了銜接香港第一代和第二代殖民建築的角色,在展開本週的參觀之前,當然要先複習一下放假前我們參觀過的:巴洛克式建築(香港終審法院)、哥德式建築(聖約翰座堂)和維多利亞時期的香港第一代殖民建築--香港茶具文物館(當時稱做「旗杆屋」)。

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走古典簡約路線,來到香港初期因為都是軍事用途,所以更加簡簡單單,實在稱不上什麼華屋豪宅;到了第二代的殖民建築就不一樣了,進入愛德華時期,這時候的建築分成前後兩種不同風格(有人說是因為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是「安妮女王復興式」,後期是「愛德華巴洛克式」,各有什麼風格呢?我讓孩子自己瞧瞧。

第一站我們來到上環的「西港城」,這裡曾經是上環街市,現在改建成商場,荷蘭風格的紅色外牆、紅白相間的條紋裝飾、沒有走廊和陽台的設計,和旗杆屋實在大大地不同。我問孩子如果我們把旗杆屋和西港城各想像成兩個人,旗杆屋應該是乾淨、簡單、比較樸素的,那西港城會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回答說:「大膽。」嗯,我喜歡這個答案,沒錯,色彩鮮明、別具特色,西港城感覺不但大膽,同時也強烈表達出它的設計風格,這就是愛德華時期中的前期建築特色。

然後我們來到香港大學校本部,還看得到跟西港城一樣的紅牆,其他的都不一樣了,又走回希臘古典的拱門、塔樓、圓形屋頂.....,我問他有沒有熟悉的感覺,香港大學校本部的建築有沒有讓他聯想到我們看過的哪個建築?孩子回答:「有,香港終審法院法院。」Bingo!它們兩個的確就是同個時期、同一種建築風格的建築--愛德華巴洛克式,因為有紅色的磚牆,我們可以知道這種風格是出現在「安妮女王復興式」的建築之後。

因為香港大學校本部有個鐘樓,我又問孩子:「這個鐘樓你會不會覺得眼熟?有沒有在哪裡看過類似的?」不枉我平時帶小孩經常在尖沙咀出入,孩子想了想告訴我:「有喔!就是在天星碼頭附近。」再度Bingo!天星碼頭那邊的鐘樓就是以前的舊火車站拆掉後留下來的,同樣是屬於「愛德華巴洛克式」的建築,讓我臨時決定回程的路上去看一下!

從地鐵站走去碼頭的路上,我們經過了前水警總部,也就是現在改建為1881 Heritage的商場,既來之則介紹之,我們站在馬路對面,我要孩子想想它跟我們看過的哪個建築比較像?有走廊、有拱門、平的屋頂.....對了,就是旗杆屋!所以前水警總部也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是屬於第一代的香港殖民建築,這樣前兩代的殖民建築都會分了嗎?會了吧!

短短一個上午,我們算是勉強跑了四個建築,明天我們要再多看一些第二代的殖民建築,畢竟第二代的殖民建築在香港島算是大宗,熟悉了三種不同風格的建築,明天的參觀或許可以當作應用練習,有點像偵探尋找線索的感覺,這不是很好玩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