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華德福] 2017-18慈心華德福師訓二年級 Month 10

      這次師訓是二年級最後一次上課了自兩個月前師訓第上自由的哲學開始,回家後我就展開了深入閱讀自由的哲學」計畫XD從頭開始重新讀起,所以這次上課格外期待,很希望能藉此檢驗自己到底讀懂了多少。也不知道跟放了一星期假沒讀書有沒有關係,第一天上易霖老師的課時很專心聽,但沒做什麼筆記,晚上在複習故事小組的期末戲劇台詞時,突然就來了靈感,本來一直不知道怎麼把台詞改得更「自由的哲學」,那晚就覺得白天老師上課時講的幾個點都字字珠璣,把書中內容前後對照一番居然就摸出了點脈絡,台詞也就神奇地改好了,而且自己還算滿意

      但畢竟我還沒經過編劇同學的同意,不知道我改寫的版本是否有把他想講的內涵表達出來,所以隔天一早就趕緊請同學過目,初步看來似乎是可行的;而更神奇的是,第二天老師要大家共讀的其中一部分,和我從書中取材的台詞一模一樣,這樣我應該算沒有理解錯誤吧?中午請老師幫我們看了戲劇內容,老師也是給予肯定的,雖然不知道老師肯定的是哪一部分啦^^; 但我重點是放在台詞編寫的部分是否有理解到Steiner的原意,光是這一點,就已經是給我莫大的鼓勵了

      也可能是因為對自由的哲學有更多理解的關係,這次上課感覺比較能進入狀況,雖然我對於各家哲學思想還是不算有很深入的了解,但至少不會讓那些疑問造成我閱讀理解的障礙;在第二天老師的提醒下,我也能夠更試著用自由的哲學」的觀點來看待師訓工作坊的內容,前所未有地感到很有收穫,最後也決定用類似的方式來好好寫我的期末報告,畢竟唉,想說的、感受到的總是太多,這一年來的收穫用十五分鐘是不可能說得完的,究竟有什麼是最值得跟大家分享、也是大家能夠理解的,真的讓我斟酌了好久好久,下次回台灣就是師訓最後一天的期末報告,希望這份報告能對得起我自己,我會好好準備的

      不免俗地,以下提供我整理過的筆記,不過許多關於書中內容的部分我不想再贅述,所以我僅提供老師帶領共讀的頁數(《自由的哲學》p.119, 129, 154-156, 158, 176, 184),和我自己聽講的心得整理


  • 自由的哲學

       易霖老師首先從「自由」開始破題,是「自由」還是「由自」?這部分很有意思(發現自己已經完全變成易霖老師的口吻XD),如果從「由自」出發,最後變成「我喜歡就好」,或是只從考慮自我利益的「利己主義」,那會是真正的自由嗎?這答案肯定是大家不樂見的

      講到這邊老師又解釋了一下什麼是眼見為憑的素樸論,還有Steiner在書中一直批判的二元論與一元論的差別其實在本書前半部Steiner提出了許多不同派別的哲學理論,都是為了解釋建立他的世界觀,要先有一元論的世界觀基礎,他才能在後半部描述他所謂自由的哲學,所以老師也引述了一句話:「一個理論的形成就是一個人的生命史」過去的學校其實就是由某個思想/哲學家所主張的一種生活方式,經由學徒和跟隨者所形成的一種學派,甚至學校,所以理論的發展是和人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關的,只有抽象的認知並不足夠,還必須依靠生命經驗來支撐

      我在這兩天的課程裡感受比較深的有三個點

1. 知感交融

      人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如果感知概念分別位於天平的兩端,那麼在感知概念之間交集的就是「表象」了「表象」可以算是在我們的內在內容中對外在世界的映射,如果這部分果要存在現實性(=如果在我內心的表象代表的就是真實的外部世界,那它就要同時具備代表主觀經驗的感知、和客觀存在的概念,也就是老師所提出的「知感交融」

      老師舉了一個鬱金香的例子我覺得讓人很清楚理解:例如我們看一朵鬱金香「這是一朵鬱金香」這個概念是每個人都承認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在抽象概念中企及了同一個概念但不同的人看到鬱金香會有不同的感知,有人覺得很美,有人會想到花很貴,但我們每個人在看到花的時候,都同時存有抽象的客觀概念和包含個人經驗的感知內容,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認識到真實的外部世界,因為我們與外部世界是相連的(一元論的講法就會是「我們與外部世界具有一統性、整體性

      因為我們和外部世界是處於同一個世界,因此我們與外部世界之間沒有無法跨越的認知障礙,只要我們提升我們的感官能力,甚至概念的範圍,我們就能探索到更多的外部世界。在這樣的立場上,Steiner對於人類探索世界顯然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因為如果外部世界像在二元論中所描述的那樣,我們與真實之間總是有一層隔閡、是無法企及的,那麼人又有什麼理由和動力去了解更多這個世界呢?我們甚至無法確定我們認識的事物是否是真實的


2.  教育人類學三法印

      基於這樣的「可發展性」,有三個層次就出現了:人的未完成性、人的自我完成性、自我完成的依他起性。第一個層次提到人是未完成的,因此就牽涉到道德與生命的選擇,如果人可以透過選擇來創新、創作他自己,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人活在世上是為了成就他自己;結合上面所說的知感交融和生命史形成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從感知到概念的因果關係來自於說話的那個人」,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經驗,會產生不同的因果解釋,也因此會走向不同的道路

      既然人對於自己的使命有不同的選擇和解釋,就代表面對同一個道德選擇時會有不同的道德創像,即使處在相同的舊有外部規範下,依然會有新的道德創像出現。如果新的道德創像不合乎目前的道德規範,那該怎麼辦?如果沒有人告訴你現在該怎麼做,那麼決定行為的責任在誰那裡?如果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目的是什麼、衡量的標準在哪裡,那他就沒有能力作出選擇,而需要依靠外部權威的規範(二元論);唯有能夠承擔責任的人、擁有道義性原則的人才能說他是自由的(一元論)


3.  如何培育出自由的下一代

      講到最後回到教育層面,知道這些要如何幫助我們落實到教育裡呢?我們要如何讓孩子成長為自由的人呢?如果說人都是未完成的,大人也仍在自我完成的路上,我們要怎麼引導孩子去追求自我完成

      老師在這邊舉了曾參孝親的例子,因此提到「養志」這件事,這個「志」指的就是自我完成嗎?老師並沒有解釋,但我覺得倒是可以回應Steiner所謂的「意願」,如果說我們能擁有按自己意願行動的能力,而那個意願是合乎道義性原則的,甚至是可以讓我們自我實現的,那我們就可以算是自由的人嗎

      Steiner在這本書中並沒有提到任何實際的做法,僅僅是提出他的理論觀念而已,也因此以一本早期著作來說,他之後用了很多年的時間發展人智學的「教育」「醫學」和「農業」三個方面的理論,作為他是的實踐。換句話說,若我們想實踐真正的華德福教育,就必須理解他的世界觀、人生觀,不然我們學到的就只是個空殼,我相信這也是我們必須在二年級好好研讀此書的原因



  • 自由的哲學於工作坊的應用

        過去我一直都沒有特別留意師訓的工作坊與主課程的連接,這次在老師的提醒下,終於能稍微有點體會,就從這次的繪畫、歷史、醫學和音樂課來分別探窺自由的哲學吧

1. 繪畫

      上次佳瑾老師帶我們用粉彩,從一開始不設限地畫、到後來去摸索火的型態;這次則是讓我們從三首唐詩裡面挑一首,先共同討論再畫出自己對於詩的想像,可以說是兩個完全相反的過程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先畫再去感知、再建構概念,因為坦白說,這樣的過程比較簡單;這次要從已知的概念透過感知表達出來,感覺轉了兩次,第一次是對詩的意境的感知,第二次是表現意境的畫的感知,如果沒有足夠的技巧,就沒有辦法把自己心中的「表象」完整地表達出來,透過這兩次的繪畫經驗,可以說是對「知感交融」的體會


2.  歷史

      這次的歷史課給我很大的震撼,最震撼的應該就是七年級孩子的歷史課工作本吧XD當然被拿出來做範本的作品就是不一樣,不論是內容還是排版、知識性和美感呈現,完成度都非常高啊!讓人無法相信這是七年級孩子自己的作品。這些工作本都充分反映出每個學生的個體性,能讓孩子在同樣的課堂做到這樣的展現,老師真的不簡單!當然我也相信這和奕叡老師的上課風格很有關係,唯有課堂進行的過程中,老師不斷引導孩子去思考、觀察和判斷,孩子才有能力形成自己的思考與想法,不然這樣有料的作品是不可能出現的

      這邊也可以看到歷史課的獨特之處,因為歷史作為對人類的探究與理解,可以讓孩子看到人類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更需要人的判斷;而自己身為人類的一份子,對於自身命運的歸屬感在哪裡?人類的使命是什麼?這些都是需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去追尋的。看歷史不但需要判斷力,還需要想像力,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對課本上的一堆數字和名詞感到漠然,而是希望他們與真實的人類世界產生連結,從這個層面看,歷史課的確格外意義重大,聽到後來我都有點熱淚盈眶

      個人化的工作本是怎麼完成的?難道是大家一起抄黑板嗎?當然不是,學生在上完課後就上課聽講的內容和老師發的資料自己編寫內容,工作本的內容就像是每次的作業,學生不但要在上課時間認真聽講、理解,還要在融會貫通後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把內容編寫出來,配合插圖、色彩、排版結合自己的感知表達出對該段歷史的認識,對照我們上繪畫課把唐詩畫出來,歷史工作本的難度顯然又更高了,能將這樣一份工作本做好,真的非常不容易,學生應該也會替自己感到驕傲才對


3.  醫學

      其實醫學的部分應該是要看宇宙的三元性,和自由的哲學比較沒有太大關係,但既然有機會可以拿人體骨骼的模型來觀察,就複習一下Steiner的三元理論吧!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老師所說:「每個存在都帶有過去對宇宙的記憶宇宙進化是一個不斷凝聚濃縮的過程」所以我們能在人類骨骼裡同時看到三元性,你可以說過去在你身上濃縮,也可以說未來在我們身上開展

      不過老師還是和自由的哲學做了一點連結:「當我們開始獨立於外部世界、不再依靠外在的力量,才有自由的空間」我覺得真是非常有道理。我回想到自己青春期是那麼想擺脫父母而獨立、渴望得到自由,但自由是建立在有承擔的能力上的,如果你無法對自己負責,你就沒有自由的空間,人也因為越來越不用依靠外在的力量,而成為更自由的存在;那個抗拒世界的圓形頭骨提醒了我們人的自我是如何獨立出來的,但我們仍然無法完全擺脫世界與我們的關聯,因為宇宙的三元性無處不在


4. 音樂

      這次上音樂課,我帶著非常「自由」的意識來上,渴望得到更多與自由的哲學」的關聯,但我並沒有因此更「自由」,反而體會到另外一個東西---聲音的品質。因為上歷史課在先,對聲音品質的追求讓我產生了別的聯想,加上最近對孩子學小提琴的觀察,我會另外寫一篇文章來描述我的新體會。這次上課讓我最難忘的則是「海浪鼓,鼓聲真的和海浪聲好像,眼睛閉起來的時候彷彿人就坐在海邊了!以後如果可以,我也想在家裡放一個這樣的鼓XD隨時都可以「知感交融」一下啊


      很高興在二年級的最後一次上課這麼有收穫,不知道這樣算不算自己漸入佳境呢XD上了三年級感覺應該會完全沒有時間做詳實的筆記了..... 不論如何,這兩年的上課筆記也算是給自己一個好好的交代,希望能作為未來精進的參照,然後,莫忘初衷,下一次,就是期末報告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