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進入Vygotsky學派對於幼兒教育及發展的應用了!因為這個學派主要就是以「鷹架」的方法被廣泛應用到幼稚園以致小學低年級的學童上,所以我就不再贅述沉悶的理論部分,直接列出一些我覺得家長可以利用的教學方法囉~此外這本書將幼兒按年齡分成三個群組:嬰兒與學步兒(0~3歲)、學齡前與幼稚園階段(3~6歲)、小學低年級(6~8歲),每一組都有詳細列出不同年齡的幼兒的主要活動及輔導方法,不過本人目前只需要用到0~3歲那一組的,所以就只先介紹嬰兒與學步兒的部分囉=P
年齡期 主要活動 發展成就 象徵性功能 有能力去依內在心智程度而行動 思考與情緒的整合 高階心智功能
嬰兒期
與照顧者情緒互動
依附
物體導向的感覺動作行為
學步期
物體導向的活動
感覺動作思考
自我概念
學齡前與幼稚園時期
扮演遊戲
想像力
自我規範
小學時期
學習活動
理論推理
學習的動機
Vygotsky學派所指的「依附」,指的是一種雙向的情緒關係,包含了孩童與照顧者雙方的積極參與,也是孩童未來會發展出的關係之藍圖。西方研究家發現,依附的品質會影響孩童的情緒狀態,而這情緒狀態會影響他的認知發展,依附不足的孩童會有不安全感,並阻礙學習能力;依附失調也會讓孩童失去認知互動,而這些認知互動是發展出最理想的心智成長所必須的。
嬰兒時期之依附
支援
1. 對於嬰兒尚未真正具溝通性的行為,把這些行為當做是有溝通性的,而給予互動與回應。因為此時嬰兒還尚未學會如何溝通,透過照顧者採取主動的態度將嬰兒的行為賦予意義,可引導嬰兒建立雙向互動。
2. 照顧者負起引導的任務,讓嬰兒參與情緒對話,直到約3個月大時,嬰兒會發展出社交性的笑容,並逐漸開始使用相同的行為去展開與照顧者間的情緒對話。例如在嬰兒張開嘴巴或嘴唇發出聲音之前,不要將食物放進他們嘴巴,透過嬰兒引發這樣的互動,方能給予嬰兒對這互動的控制權,建立日後更加複雜的溝通。
3. 成人應該要以一個比小孩現有程度更高一點的方式來回應小孩。
嬰兒時期之物體導向的感覺動作行為 雖然成人經常於較早時期便開始介紹許多物品給嬰兒,但只有在嬰兒期的後段,嬰兒才真正有興趣去實際把玩這些物品。一方面來說,這個對於物品的新的興趣是受到嬰兒日益增加的聰明機伶,以及伸手去拿與抓的能力所驅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嬰兒對於照顧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產生興趣,當嬰兒與照顧者之間溫暖與深情的互動繼續支撐依附的發展時,現在他們取得一個新的焦點︰物體導向的行為。
1. 成人可以藉由為嬰兒選擇適合且具有不同特徵的玩具或日常用品來接觸與操作,並藉由示範這些材料的使用讓孩童可以最有效率的利用它們;換句話說,物品本身,例如床架上的音樂吊鈴,無論色彩多麼豐富,它並不會和大人一樣以不同的動作回應嬰兒,因此嬰兒任何行為的促成都需要成人的輸入。 2. 當嬰兒與成人互動時,照顧者會將嬰兒的手勢賦予有意義的字詞,孩童透過將字詞與成人的動作將連結,建立最早的詞彙;同樣的,缺乏互動性的語言,例如聽成人講話或是聽收音機及電視,都無法產生與口語互動同樣的正面效益。
支援
學步兒時期之感覺動作思考 從嬰兒進入學步兒的一個重大特徵,就在於學步兒能夠使用文字去形容物品與行為的特質,而使用文字也轉化了感覺,學步兒變得能夠從一件件物品及一個個狀況中去歸納他們自己的行為,將其從一系列分隔的感覺影像轉化成一個物品之間有意義關係的系統。這種歸納的例子包括學習不同的物品具有相同的功能,像是玻璃杯、馬克杯或水瓶都可以拿來裝水喝;也包括在不同的情況使用同樣的物品,像學穿襪子時,小女孩會替她的泰迪熊也穿上襪子。
支援
1. 成人應該給予學步兒可以幫助他們發現東西之間異同與隱藏有特徵的物品,例如我們不曉得哪個東西較軟、較硬,只有試著放進去或互相敲敲看,才會知道。
2. 當學步兒學習使用物品時,他們會學習大人使用的方法,例如小女孩試圖模仿母親梳頭髮的動作,透過這樣的互動,小女孩不僅在心中留下梳子這個物品的影像、讓她學會這個字,也讓她去體驗梳頭髮的動作及感覺,這種一系列的模仿行為會內化成一套與特定物品互動的基模,或稱「感覺動作概念」。
3. 要確定學步兒不僅學習字詞去形容物品的特徵,例如大的、紅色的、黏黏的,也要確定他們開始將這些字詞當成心智工具,去探索新的與熟悉的事物,例如形容「像番茄一樣的紅色」或「像球一樣的圓形」,會是幫助學步兒學習顏色與形狀比較好的方式。
4. 學習顏色與形狀也應該要與有意義的活動相結合,且使用的字詞會影響孩童與特定物品的互動,例如在教導孩童有關物品的形狀時,可讓孩童嘗試去轉動不同形狀的物品,在發現只有圓形的物品會轉動後,孩童會更去注意物品的形狀。
學步兒時期之自我概念 學步兒有別於嬰兒的第二個主要特徵,就是自我概念或是自我意識的浮現。首先,學步兒開始意識到他們做著與大人不同的事情,然後他們發現他們有與照顧者不同的思想與渴望,學步兒藉由想去為自己做某些事情,強化他們的意志與獨立行動,而當他們視自己為獨立的個體時,通常必須藉由反對其他人的意志來證明自己,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常見的學步兒易怒或情緒的爆發,但當自我概念建立時,孩童正在取得一些潛在的能力去幫助他們發展自我規範。
支援
1. 面對孩童發脾氣的情況,大人應該以冷靜、合理的方式來解決,可讓狀況緩和。
2. 在不具危險性的狀況下,給學步兒機會去堅持他的意志,對於避免權力拉鋸、建立他們的自我概念、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有很大的幫助。
3. 給予孩童真正的、合理的與有限的選擇,幫助他們建立自我概念,但也要提供合理的界線。
4. 當孩童出現需要規範的行為時,成人應該要用簡單但明確的說法來制止孩童,避免過多的解釋,成人說的話,應該是要示範孩童會對自己說的話,例如跟孩童說「不要摸爐子」或「很燙」,日後孩童看到爐子時就會想起這兩句話,並透過自我對話來產生「自我命令」。
象徵性的替代及扮演遊戲的開始 在學步兒的後期,孩童「象徵性的替代」已經慢慢浮現,孩童透過想像去餵玩具熊或梳洋娃娃的頭髮,並跟隨成人的示範,學步兒能夠超越簡單的模仿,開始以假裝的方式來利用物品,例如用一根棒子或一支鉛筆來代表湯匙。成人可以透過拿積木發出引擎發動的聲音,對孩童說︰「這是我的車。」來幫助孩童製造象徵性的替代。 當孩童在學步期開始展現他們第一個象徵性的行為時,會導致扮演遊戲的發展,藉由將工具自原本的情境移除,孩童開始了他們邁向抽象概念的第一步。遊戲替代的重要性,在玩具變得越來越像真實物品的這個年代,不容低估,成人可以幫忙示範玩具如何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以及日常用品如何變成玩具,藉由這些活動來培養認知技能,而這些技能是之後幾年會在象徵性遊戲中展現出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