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華德福] 2018-19慈心華德福師訓三年級 Month 1

        兩年的時光一轉眼就過去了,對人智學還懵懵懂懂的我,已經要上三年級了。當初沒想太多就決定要上完三年,理由是「沒想過有不上完的理由」,直到上完二年級時才發現許多同學因為種種因素而決定暫停不續讀,果然人生是充滿各種變化的啊..... 即使是同一條路,也會有各種走法,在自己行有餘力的情況下,我決定不要想太多,就一鼓作氣地完成它吧

        三年級的師訓課程非常實務,基本上是一次教兩個年級的實務課程,所以這次包括了幼小銜接和一二年級的課程介紹,相較於師訓二年級時是以「科目」為單位做一到十二年級的縱向介紹,師訓三年級是以「年級」為單位作全部科目的橫向介紹,又是另一種感覺。我收穫最大的是「六至七歲孩子的變化」,因為對此我過去並沒有聽說太多、也沒有特別留意,適逢Iro就是六到七歲升小一的孩子,我感覺又更認識自己的孩子了,「重新認識你的孩子」這本書專門講六到七歲孩子的變化,真的很值得一看,感謝老師推薦<(__  __)>


  • 與教師的討論

       這兩堂課的主題都是Steiner之前給老師們的教學建議,也就是集結成書的「與教師的討論」,但因為我們都還沒拿到書,所以這次只能齋聽老師說。而老師就從大家一年級學過的四大氣質來入手,一方面幫我們複習,另一方面教我們怎麼運用氣質來幫學生安排座位等,因為低年級的孩子氣質最明顯,也算是跟一二年級的課程做呼應。

        除了氣質以外,老師也提到Steiner在「人的普遍智識」裡一開頭講的兩大重點 : 「呼吸」和「睡覺」,這兩點其實講幼小銜接和低年級課程的老師都有提到,也幫助我在實際做法上有更多的體悟,所以想特別提出來說 : 

1. 呼吸 : 我們都知道華德福教育很強調「呼」和「吸」,什麼樣的活動是「呼」、什麼樣的活動是「吸」,我們已經大致上能夠分辨,但幼兒園老師用一天的作息實際說明幼兒的「呼」與「吸」比例為4:1時,我才驚覺自己之前在「一天課程」裡所安排的「呼」與「吸」實在太失衡了!簡直就是一個看到有時間空檔就想找東西把它填滿的強迫症患者啊XD既然Iro已經上小學,我就不用局限於要把該教的課程全部放上午、副課程放下午,重新調整「日作息」裡的呼吸循環的確是非常必要的,這對老師來說也比較健康才是。

2. 睡覺 : 我們都知道睡覺很重要,但如果不是老師點醒了我睡眠的運用,我絕對把這個重點忘光光.... 也就是同一個課程內容,一定要讓它過一夜、隔天重述/複習,如果是每天都教新的、學生似乎學得很快,但也會記得很淺、容易忘記,真的不要小看「重述」的魔力。同樣的,和呼吸也有一週、一月、一季甚至一年的規律一樣,同一個主題的內容最好要隔一季複習一點,效果會比一直重複複習要來得好很多,這個說法我在記憶力相關的研究中也有看過,背單字如果一個月複習一次,效果是最好的,不知道和呼吸與睡眠的規律有沒有關係。

          除了這兩點外,老師也破除了一些關於華德福教育的迷思 :

1. 和「呼吸」、「規律」同樣有關的就是主課程的長度,其實和現在每三週一個主課程很不一樣,老師們建議主課程應該要四週以上比較好,因為四週才符合「月」的週期(月週期能進入乙太體),而三週坦白說什麼週期都不符合.....,想想我因為每週有一天要去農耕,所以我今年開始就把主課程都從三週改到四週,實在是一個無心插柳的動作=P真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啊~好險好險

2. 另外就是華德福學校一定是四個學季嗎 ? 原來除了台灣和澳洲以外,其他國家的華德福學校都是配合體制內的學制,學期長度是一模一樣的 ! 這真的是破除了一個很大的迷思,因為我也覺得要在學期中硬放一個禮拜的假有點困難,尤其是遇到其他假期時,別人放我們也要跟著放.... 最後犧牲的就是暑假。不過習慣了就沒什麼問題,尤其Iro現在也上華德福小學兩個就同步了,只是從這一點上,我看到國外更多華德福學校的彈性與開放,畢竟Steiner也真的沒說過一定要非這樣做不可啊


3. Steiner沒說過非xx不可的還包括 : 晨圈!第一,晨圈不一定要圍圈,因為圈要圍好是需要非常有意識的,剛上小一的孩子未必能一開學就做到,如果老師非要學生每天從晨「圈」開始,那只是在跟自己過不去而已;另外每日作息一定要從晨圈開始嗎 ? 一定要做晨圈嗎 ? 也不是一定的,倒是每天開始上課前,老師要帶領學生念晨詩,這也正好是我接下來這一年想要開始做的---沒有晨圈但念晨詩,我覺得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對天地的虔敬之心,希望能改善一點他的暴戾之氣XD

4. 老師舉了不少例子想讓我們知道,目前全球的華德福學校所列出來的「華德福學校標準規範」清單上,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多項目,像是牆壁要塗虹光漆、八年級學生要戲劇公演、不能踢足球等等。虹光漆老師猜測那是歐洲人的室內建築習慣,他們喜歡幫牆壁上色,所以Steiner有對牆壁顏色做過建議;戲劇公演則推測是來自美國學校的傳統,因為德國學校並沒有這樣的文化;至於足球,老師說她只有找到Steiner說過一句「不要用頭頂球因為頭是神聖的」類似這樣的話,至於後來為什麼發展成「華德福學生不能踢球/打球/玩球」等..... 我覺得似乎有點過度解釋了。但講故事、音樂課、從一到八年級的導師、優律詩美、符合人健康發展的課程、定期的教師會與「老師持續有參加師訓及深化人智學」就是基本條件了,大家看看自己心目中的華德福學校符合了幾項吧

         老師有一句話我覺得講得很好 : 「在不改變推動力的情況下,形式是可以改變的。」Steiner曾經對於同一個老師在兩個不同教室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教授同一個科目的方式表示讚許,我認為那是因為他贊同老師需要因應不同的環境與對象作適宜的教學調整,而擁有這個能力絕對是不簡單的,如果這個老師只知道一種教法,他要馬不能察覺學生的需要,要馬就是即使察覺問題在哪兒他也無法解決,因為他沒有應變能力,所以要追求一間真正的華德福學校,就應該追求更多元化的教學環境,而不是有標準化流程的「典型華德福學校」,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 : 真正「典型」的華德福學校就是「非典型」才對



  • 幼小銜接

        這次的幼小銜接請了兩位幼兒園的老師來幫我們做講解,一位用高超的轉場技巧讓我們體驗了如行雲流水般的晨圈活動,另一位則是親身示範了何謂「充滿母性」的男性幼教老師,都令人大開眼界,也讓我更加確認「幼教老師」完全是離我最遙遠的領域,那些身段與氣質我應該還要再花十年才有辦法修行得到吧^^; 

         我看到一個成功的晨圈,除了老師要有過人的記憶力和應變能力外(這兩個我都很缺乏),歌曲和遊戲的設計都是事前需要花很多功夫的工作,最好兩三首歌或遊戲之間有同一種元素做串聯、換主題或元素時也不要太跳tone,這樣才能無縫接軌。老師同樣非常注意「呼吸」之間的轉換,所以歌曲與遊戲的順序是通過精心安排的,在這樣的順序下不但節奏很流暢,即使是大人玩晨圈也可以非常投入與享受,這個經驗和之前參加過的一些晨圈不太一樣,也是我非常佩服老師的地方

         在理論的部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傳統教學」與「華德福教學」的對比 : 前者的三大步驟是「提出概念」、「引起興趣」、「促成行動」,但這樣的課程設計常常會失敗,通常都是老師自己覺得活動設計得很精彩,但一點都引不起孩子的興趣,更不要說促成行動了;所以華德福教學的順序是「觀察行為、產生意志的共鳴」、「經驗再製、表達對該行為的情感」,最後才是「理解情境後去刺激思考、形成概念」,所以在這過程中,意志、情感和思考都用到了,這也是課程中很需要兼顧到的「呼吸」。

        在華德福幼兒園,老師會在大班孩子的後半年,讓他們每週聚集在一起做一些活動,讓他們從混齡的環境中去適應同年紀孩子的相處節奏。在幼兒園,孩子自由遊戲的時間很多,老師最好的引導就是「不引導」,並用良好的姿態說好話、做好事,以身作則,用人世間的活動(手工、藝術活動、烹飪等)去引領這批從靈性世界來的孩子更適應這個世界。而大班的孩子在滿六歲後,也會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長臼齒/換牙、發燒、肚痛、脾氣暴躁、攻擊性的言語、瘋狂跑/叫、粗暴的動作等,這些坦白說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但因為有這樣的認識,我才終於了解我們家目前正經歷九歲危機和六歲危機的兄弟檔為什麼每天都吵得天翻地覆不是沒有原因的.....。

        幼兒園老師可以透過一些活動的安排讓孩子做好升小一的準備,問題是做好學習的準備不代表具備了學習的能力,我們又要怎麼知道孩子是否已經足夠成熟來學習小一的課程呢 ? 我們都知道進入華德福小學前需要做體能測試,包括單腳站、平衡感等,老師也能透過平常的活動與遊戲來觀察孩子的發展狀況,並用遊戲作為輔助,散步則是幫助感覺統合的最好方法。為了配合班上一些發展腳步較慢的孩子,小一老師在一年級的上學期也應該要放慢學習進度,把重點放在生活自理、班級秩序的建立上。



  • 一年級課程設計

        所以一年級的孩子像什麼呢 ? 老師做了非常貼切的形容 : 像寵物一般的小動物。像寵物一般的小動物常常闖禍,但我們不太會因此責備牠們,因為我們知道牠們是動物,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也理解不了人類的規則,牠們是無心的,即使搗蛋也絕不是因為牠們本性罪大惡極,有時真正的原因更會讓你出乎意料,用這樣的心理去理解一個六歲的孩子,我突然就能放下了,也更能用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去看待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一年級的課程目標是什麼 ? 這部分老師和家長的標準會有點不一樣,無論內容項目有何出入,有一個大方向是一定要掌握到的 : 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我覺得這個也是最基本的原則,以這個原則為基礎去建構一年級的課程,剩下的視學生情況再往上加就好,才不會嚇壞了孩子的學習胃口。分科目來看 :

1. 語文 : 黑板畫一定要優美,故事文章盡量簡潔,以10~20個字為原則(這是我自己算的),老師用許多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故事做例子,主要透過故事中充滿智慧的角色實例去化解孩子們的人際糾紛,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進而懂得欣賞文字的美,在這邊培養讀與寫的能力是基本的。

2. 自然 : 除了透過動物寓言讓孩子認識世界以外,自然課也包含了「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和低年級孩子的氣質特別明顯相呼應,如果老師能在故事中包含了四種不同氣質,也就能夠同時照顧到四種不同氣質的孩子。老師這邊有舉例如何用地水火風來自創故事,基本上就是「用什麼講什麼」,從孩子身邊會用到的東西開始,像筆是怎麼來的 、 風如何和人相處,讓孩子能夠過了解這個世界,學會和世界建立好的關係。

3. 數學 : 數學主課程分成四個學季,順序分別是「數數(書寫羅馬數字)」、「認識加減乘除」、「用更多方法練習加減乘除」、「倍數練習(銜接二年級的乘法表)」,這邊最需要功力的我覺得就是「設計更多趣味練習」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老師得對加減乘除的四個本質非常清楚才行,不然設計出來的遊戲會效果不彰;第二,遊戲一定要簡單,不能太複雜,又要有趣味能吸引孩子投入才行,所以在第三個數學主課程裡,老師必須設計不同的主題讓孩子練習同一個規律,這樣才能鞏固孩子對四則運算的印象與基礎。

        對於數學課,老師也提到兩大重點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一,不論是哪個年級的數學課,都要包含「幾何」和「代數」,前者會有較多的開放性答案,就是「呼」;後者通常答案較封閉,就是「吸」,所以「幾何」和「代數」的交替安排就是數學課裡的「呼吸」。第二就是要讓孩子練習使用「數學語言」,以我自身的經驗來看,Noki就是對「減法」和「除法」語言表達較差的孩子,雖然我請他用說的他都可以把正確的做法說出來,但寫出來都只會用「加法」和「乘法」表達,如果我以後是一年級老師,一定會特別注意四種算式練習的平衡,「數學是一種語言」這個說法其來有自,我相信能透過遊戲紀錄練習數學語言的表達,對語文能力同樣有幫助。

        至於週課表、主副課程如何安排,大致上和之前說過的沒有太大分別,以「呼吸」和「睡眠」為安排原則就可以了,像在晨圈裡的唱歌、唸詩和遊戲,大約都是15~20分鐘左右,要留意到「個人/同步/定點」是和「團體/分組/移動」是對立的,也就是像「呼」與「吸」之間的關係;「重述故事」最多也是15分鐘,「畫圖」、「書寫」都是屬於比較「吸」的活動,因為寫工作本需要專注,所以在寫工作本前後應該要安排比較放鬆的活動。


        本來猶豫著三年級還要不要做上課筆記,因為大部分東西其實以前都聽過了,沒想到整理下來居然還是有這麼多受益無窮的內容,最後我想以兩個不論是在哪個年段都會遇到的問題來作結 :

問題一   同班的孩子裡有些人發展較快、有些較慢,要如何在課程中配合孩子不同的程度 ?

A : 對老師來說,較省力的方法不是針對三種不同程度的孩子做三種不同內容的授課,而是在同樣的課程內容裡,提供孩子不同難度的挑戰,例如增加遊戲需要的體力強度、拉長遊戲的時間長度,能繼續做下去的孩子就開放讓他們嘗試,做不來的孩子也不須勉強。數學方面可以出一些比較難的挑戰題,讓已經做完基本題的孩子去做,或甚至請能力好的孩子當小幫手,這些都是比「超前進度教學」來得好的方法。


問題二   老師講的話,學生都不聽,怎麼辦 ?

A : 老師一定要在一天之中找時間與班上的每一個孩子建立連結,除了每天早上見面打招呼之外,最好能「看到」每一個孩子,唯有孩子和老師產生連結,他才會願意接納老師的教導,老師才有辦法把東西給他,不然你是很難進入孩子內心的,這樣的老師在教學上就會遇到很多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