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華德福] 2017-18慈心華德福師訓二年級 Month 1

      一轉眼,慈心師訓的二年級就開課啦!相較於去年浩浩蕩蕩地和老師一起結伴去宜蘭,好不熱鬧,今年只剩下孤家寡人我一個,頓時顯得冷清(後來才想到其實一年級也有兩位新老師加入),但想到還有好同學們在等著我,還是非常興致盎然,即使星期五晚上飛機延誤到晚上十一點才踏入家門,星期六一早我還是非常準時地在鬧鐘響之前驚醒,精神抖擻地踏上旅程。

        衷心感謝同班的好同學,讓我可以台北來回宜蘭都搭順風車,在車上又可以暢談彼此對教育的理念和想法,有同感、有交流、更有互相碰撞的火花,我非常享受這樣自由議論的氛圍,這也變成每次去師訓的其中一件美事。同是華德福家長的同學之間互相分享,也是非常難得的資源,畢竟要當華德福老師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偏偏從小一帶班開始大部分人是樣樣都沒學過,所以今年導師們開了學習小組,讓大家資源共享、共同研究,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發想,至於我們能不能在這一年中把它發揚光大,就.....看各組的造化了(咦)。


        今年的上課筆記我想換個形式,因為其實二年級的上課內容是以書本內容為主,包括作為教育學基礎人的普遍智識、實用教學指引、自由的哲學,老師上課感覺也是針對書本內容做解釋,所以如果有認真看書而且也有看懂的人,收穫應該是不太大,反而我覺得比較值得聽的是老師們自身的理解和延伸、包括經驗,甚至是跳脫書本以外的東西,但那些反而比較零散,不太像筆記了,所以我想,我今後的上課筆記篇幅應該會越來越縮水吧XD

        僅記錄一些金玉良言,還有自己在課程中的領悟,為未來回溯的時候反省之用:

1. 人在21歲之前,還走在遺傳之流(物質身、乙太身)中,21歲後才真正邁向靈的個體道路,而靈是不能被教育的,因此21歲之後,人必須要教育自己才能讓靈獲得成長

2. 靈性之流是連續的,入世只是其中一段而已,我們每一個靈都是從靈性世界而來、入世、出世,再回到靈性世界,入世的這一段可以看成我們在心與靈的外面加上的乙太身和物質身的外殼,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個靈在入世的過程中可以持續成長

3. 然而知識的教育是死的,在物質身、乙太身上的教育,只能留在物質世界,是靈帶不走的,所以如果要以「靈的角度」來說,這種死知識的教育是沒有用的,唯有深入心靈的教育才能滋養靈魂,讓靈在入世的過程中持續成長,不然這段入世的時間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4. 教育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當人剛剛入世、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幫助他們的心和靈與物質身作良好的鍵接,這樣他們接下來的發展才能健康、和諧,而嬰兒一出生會做什麼事呢?就是呼吸,因為呼吸在人的三元性上都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大人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呼吸,包括正常的作息、平衡的睡眠、活動的節奏等,孩子的呼吸需要練習,不然他們只會按照他們的本性來行動

5. 這裡比較有趣的是,在書裡,Steiner指出嬰兒的睡眠和大人的睡眠是不同的,因為嬰兒的心與靈在剛入世的時候還在大腦裡沈睡,不像大人在睡眠時,會將物質世界的東西與靈性世界做溝通,他們需要練習如何在睡眠的時候做這項「工作」,所以透過「呼吸」的練習,才能幫助他們達到物質身與心靈和諧同步的狀態

5. 老師們花了一些時間解釋物質身和乙太身是由上往下發展,而星芒身和自我是由下往上發展,對於後者我仍然沒辦法做很好的掌握與理解,但書本中Steiner提到現代人過於物質化的現象,我倒是挺贊同的,他說過於侷限在頭腦的教育,會使人其他部分的身體被本能驅動(因為沒教育到嘛),所以現代人會沈溺於物質享受中,包括食衣住行、聲光娛樂,最終變成氾濫的利己主義,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6. 那麼我們要如何分辨什麼是真正該教的、還是我們以為該教/自己想教其實並無實質意義的呢?老師給了三個範疇:主體性(個人發展)、社會性(延續人類在時代發展中的產物 ex. 農耕. 編織)、標準性(能被評量的基本能力 ex. 駕照)


        我自己是有在上課的時候提過一個問題:對待一個普通的孩子、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意識到他們在靈的層面是一樣的,所以是否意味著我們要「平等」地看待他們?但為什麼Steiner從來沒有用過「平等」這個詞呢?老師們當然針對這個問題很認真地回答我,但我想我的問題問得不好,因為其實我背後是想擴大到對待所有人,也就是回到我從去年就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做到no judgement」上,對我來說,因為時常會有自己的想法,感覺很容易看到某件人事物就在心裡自動出現評斷,這個評斷是應該的嗎?還是我根本就不該有這種想法、要戒掉?如果覺得需要說出來,那個時間點又在哪裡?最後我還是忍不住寫信問了丁丁老師。

        丁丁老師人真的超級好,立刻回覆我的信件、也讓我用Line直接打電話溝通,她最後告訴我的經驗我覺得很受用:當心裡對看到的東西有評斷的時候,先問問自己我和對方的關係是什麼,如果緣淺,那就讓它過去吧!多餘的評斷對彼此都是種負擔;如果對方是自己的學生或重要的人,她才會去正視這個問題,當然怎麼表達和處理都是種藝術,即使心中有評斷,也要保持開放的態度,我想那就是個人需要去學習拿捏的地方了,還是非常感謝老師的指點!

        然後和同車夥伴的教學討論其實也是一樣精彩,但是再寫下去就要出番外篇了XD我想我就留到寫自學筆記時再一起整理吧,現在有空就多翻翻書,希望下次上課是在有準備的情況聽講,看會不會有多一點的體會,期待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