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華德福] 2018-19慈心華德福師訓三年級 Month 5

      三年級師訓的第四次上課我因為要在香港上第四階的字感課,所以請假一次,剛好那次是做「兒童研討」,喜的是避開了我最想聽的「四年級課程實務」,憂的是我後來聽說有真的請到一個孩子來做為大家兒研的對象,不能實際參與到整個兒童研討的過程真是太可惜了 ! 看來只能等明年有開「兒童研討」課的時候再來申請補課了T_T

      而這次回來師訓我也安排了一連串「虐心」的行程.... 適逢孩子在年底有將近兩週的假期,我就狠下心來從師訓完就開始連續三週的實習。因為帶孩子回來,白天要請我爸媽幫忙照顧,所以我只能 每.一.天 都台北、冬山來回 ! 熟悉台北和宜蘭往來交通的人就知道,要在學校八點上課前抵達,我必須每天五點出門去趕客運才行,又為了確保一定不會遲到,所以我也不敢搭平常去師訓時的客運,而必須選擇更早出門 ! 加上彈性補課,我從師訓的週末兩天開始,要連續八天都五點前起床>_<所以這次我真是繃緊了皮回來,師訓的這兩天對我來說,已經是「休息」了。

      說也奇怪,不知道是不是我已經抱持了「置死地而後生」的心態,這次師訓我倒是覺得蠻輕鬆享受的。一來是我本來就很喜歡聽仁芳老師的課,二來是四年級的實務課程一直是我想聽的重點,加上有幾位已經開始實習的同學願意給我很多心得和建議,所以這次上起課來特別開心,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我的濕水彩還是畫得太爛了..... 看來還是得多多練習哩 !


療癒性教育 (一)

      療癒性教育在師訓的課程中共分成兩次進行,這次是由仁芳老師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明,下次則是請一位醫生來上課,而這次仁芳老師的療癒性教育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 : 「離斥」和「融合」。

      首先老師從「怎麼看人」這個問題出發,複習了幾種不同的分類法,像是四大氣質、人的四元 ( 物質體 / 乙太體 / 星芒體 / 自我 )、人的三元 ( 頭 / 軀幹 / 四肢 或  思考 / 情感 / 意志 ),最後化簡到兩個極端 : 光 vs.暗、冷 vs.熱、緊 vs.鬆,而在光這個極端裡比較清醒的就稱為「Upper Man」,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在暗中、比較無意識的「Lower Man」,當人可以將自己的Upper Man和Lower Man取得一個平衡時,就是一個健康的人;反之如果Upper Man或Lower Man其中一個過強,就會導致疾病。

      從這個角度來看,Upper Man比較強的人會有什麼特徵呢 ? 光的代表就是感覺很清醒、很有意識,所以也是比較偏頭腦思考的,也就是離斥感較強,才會意識這麼清醒。而離斥感要強,人就會比較緊縮、僵固,感覺冷靜,同時塑形的力量會比較強。Lower Man的特徵就剛好和Upper Man完全相反,他們是比較無意識的、沉睡的,他們的力量在四肢的意志中,不在頭腦裡,也就是和世界融合在一起,屬於比較舒張、比較軟的,難以形塑,感覺也比較「熱」。

      老師說的幾個特徵,包括食物上的調性,我也意外地發現和我兩個小孩相合 : 我家老大比較Upper Man,記性好 ( 感官印象進入新陳代謝系統後理應被消化、吸收進入Lower Man的無意識狀態,但因Upper Man太強所以被反彈回來)、不太喜歡吃甜食;老二比較Lower Man,記性差 ( 感官印象掉進Lower Man的四肢意志後掉得太深撈不回來),身體始終都很熱、要比人家少穿一件衣服,而且超喜歡吃甜食 ! 原來為了幫助平衡,Upper Man應該要吃較甜、多硫的食物幫助放鬆,尤其是充滿太陽能量的熱帶花果;而Lower Man應該要吃鹹、多鐵的食物幫助他們集中、形塑,尤其是根莖類食物,像牛蒡 ( light root ) 就是很好的食物。

      同理可證,人智醫學裡就將人的疾病分成兩種 : 「硬化 / 老化」和「發炎/ 發 燒」,前者就是Upper Man太強引起的,包括 : 思考僵固、太固著、太敏感、太清醒、無法忘記 ( 強迫症 ) 、過度內縮 ( 鑽牛角尖 / 自閉 / 憂慮)、水太少 / 太乾 ( 便祕)、太離斥 ( 厭食症 );後者則是Lower Man太強,包括 : 太遲鈍、太夢幻、想像力太過、無法記得 ( 健忘 )、過度發散 ( 歇斯底里 )、水太多 ( 腹瀉 )、太融合 ( 暴食症 )。而治療方式就是往另外一極靠近,像「硬化 / 老化」可以用加熱、保暖、放鬆來治療,泡澡、喝熱湯、多吃香辛料、聽輕鬆的音樂都很好;「發炎 / 發燒」就可以敷冷毛巾、淋浴、用界限明確並節奏快的講話方式來幫助他清醒,老師提供了一些藝術性的教育方式我整理到下一章節裡。



藝術治療 - 濕水彩、炭筆畫與泥塑

      這次兩天的師訓課程中,安排了兩次濕水彩課程,相信這也是跟療癒性課程有關,聽同學的分享,上次上課也有練習過一次濕水彩的畫,所以我把這幾次的濕水彩內容整理在一起,讓我們可以一次看到如何幫助「發散」和「形塑」的練習。

1. 棉花糖練習 : 這是上次師訓的練習,其實我並不明白細節,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叫「棉花糖」.... 總之主要就是將畫面平分成三塊,分別畫上紅、黃、藍三種原色,然後慢慢將顏色擴散,最後變成大地色,這是屬於「發散」的練習。

2. 棉花糖進階練習 : 從基本的棉花糖練習出發,改成用短筆觸、用不同顏色往不同方向擴散,嘗試製造出不同「層次」的大地色,最後變成一塊塊有邊界的、不同色調的大地色方塊,我個人認為這是「發散」中還保有「形塑力」的練習。

3. 方塊練習 : 首先用不同顏色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個方塊,就好像積木堆疊一樣,盡量不要讓邊緣擴散、也不要留白色空隙;第二步是想像這些方塊是溶化的冰塊,顏色慢慢向周圍擴散,最後互相融合。這個練習和棉花糖練習不一樣的地方是,最後的畫面是有流動性的,而不是完全變成大地色,這同樣是屬於「發散」的練習。

4. 風的練習 : 嘗試用不同顏色畫出風的流動,直到看不到清晰的線條為止;第二步是嘗試從這樣混亂的畫面中找出可以描繪的景物,例如找出天與地,然後將畫面改造成一幅景物畫。這讓我想到二年級上炭筆畫的時候,老師也讓我們先畫「火」的線條,再畫成某種「種子」或「果實」,我想這樣的練習是一樣的意思,是屬於「形塑」的練習。

5. 水的練習 : 用兩種不同的藍色畫出水的流動;第二步是嘗試從自己的畫面中找出「隱藏」的漁或水中生物;第三步加入黃色的陽光(檸檬黃是很刺激的顏色,因為非常亮、非常清醒,所以可在裡面加一滴金黃色中和),藍加黃就會出現綠色;第四步就是再把畫面改造成某種植物,這同樣是屬於「形塑」的練習,我覺得非常有趣 !

      老師說對於Upper Man較強的人來說,進行一系列發散的、多色彩且沒有特定圖像的濕水彩練習時,可以用一些動詞來幫助他們想像,以大自然的規律為主題,盡量練習自由畫出一幅風景,一開始或許很難,但就是要持續練習,才能幫助他們放鬆、發散並想像,最後結束在類似傍晚的溫暖色調中。Lower Man的濕水彩練習則相反過來,可以從兩種紅或兩種黃的暖流開始,讓兩種藍色從下方進入、沉澱,最後找出畫面中的天與地,培養形塑的力量。

      炭筆畫則是可以讓他們輕輕地在白紙上畫出薄霧、不停地重複,對於Upper Man強的人來說,就這樣停在這裡其實也可以;Lower Man強的人可以在畫完薄霧後,試著找出畫面中較亮的地方,用手抹白,這屬於「形塑」的練習。老師也拿了一系列的泥塑讓我們看到從「離斥」到「融合」的示範,不過我最喜歡的是從模仿名畫開始,慢慢將畫中景物的邊界互相融合,直到變成另外一幅畫為止,我覺得這是練習從「融合」到「形塑」最完整的練習,而且充分地發揮了想像力,有機會一定要自己來試一試,實在太好玩了 !



四年級實務課程

      四年級課程分成語文、社會、自然和數學四大科,但因為是一真老師來幫我們上,而一真老師的專長是數學 ( 可以這樣解讀嗎XD ),所以有很大的比重都在講數學課。我就從內容最少的開始整理吧 !


語文課

      語文課的四個學季裡,一般老師會用兩個學季來教東方的山海經,另外兩個學季教西方的北歐神話。而四年級的神話故事和三年級的神話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三年級的創世紀裡,神是照顧大地、照顧人的,神格凌駕在人之上;而四年級的神格慢慢降低,開始有人性的注入,而神和人之間的聯繫也被切割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去挑戰神的一面,這也是呼應了四年級「破壞」與「叛逆」的特性。


社會課

      社會課有兩個學季,主體是「地方探究」,方式可以由小到大,也可以由大到小,例如先找到台灣在地球上的哪裡、宜蘭在台灣的哪裡,逐漸縮窄,不過老師給我們的例子大多是由小到大的,我實習的四年級課程甚至是從自己的抽屜開始 !

      一般來說,如果是由小到大,都是從學生熟悉的環境開始,也就是家與學校,因此可以請學生畫出「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認識並記錄附近的環境 ( 包括氣味、人、店家);接著就可以慢慢把範圍擴大,認識學校附近的鄉鎮,包括透過店家發展認識地方產業發展史、用寫日記/遊記的方式記錄所見所聞,甚至是畫符合比例尺的地方地圖,也算是三年級測量和四年級倍數的應用。

      最後一部分就是擴大到整個大區域的範圍,介紹地圖、鳥瞰圖和上面的圖示,因為「地方產業是大地區產業的縮影」,地方經濟和國家經濟其實息息相關,所以可以「以小觀大」,透過產業連結地方與人的發展。


自然課

      和社會課相對的另外兩個學季就是「動物與人」,從標題就可以知道,四年級上的不只是「動物課」,而是「動物與人的關係」,這是大家 ( ) 一開始誤解的地方。

      「動物與人」這門課的教材主要可以參考「動物」這本書,裡面有很詳盡的示範,如果老師還想查其他的資料,盡量找圖書館的書,而不是網路資源,因為維基百科上很多東西不一定是對的。如果要參觀,也盡量找野生的、農場裡的,而不是動物園,因為動物園裡的動物很可能已經失去原始的風貌,也看不到天然的行為。

      在「動物與人」的故事方面,盡量找有「人」的特色的故事,而不是像二年級那種「將動物擬人化的故事寓言」,這句話是我自己加註的XD


數學課

      四年級的數學課主題是「分數」,總共用了四個學季來上,但其實也包含了三年級沒教完的長乘法和長除法,另外還有因數、倍數的觀念,都必須在分數之前先上完,才能進入分數的世界。而分數除了基本概念、簡單的同分母加減與異分母加減 ( 通分 ) 之外,乘除牽涉到分數互乘、互除的部分其實難度高很多,所以不會在四年級的時候一口氣上完,而是分到五、六年級去上,而小樹和分數互換則是五年級數學課的範圍。

      現在來好好介紹一下四年級「分數課」的流程 :

1.      從整數到分數 : 在此之前,孩子都還在「整數」的世界,要幫助他們從整體進入部分,就會先從一個關鍵問題開始 : 什麼東西可以切、什麼不能切 ? 這邊也可以探討到「四捨五入」的規則在應用上的調整。

2.      怎麼切 : 知道有哪些東西可以切和不能切之後,就讓孩子來練習「怎麼切」,而且因為圓形很好切 ( = 平分 ),所以先給孩子方形和三角形,讓他們體會一下「公平」的重要性。

3.      分數的計數 : 最後要示範,當然還是要從圓形開始切,不然就是給自己找麻煩了XD練習把圓形切兩等分、三等份、四等分…..,然後數裡面有幾個幾分之幾,就可以開始進入同分母的加減法了 ex . 1 = 1/2 + 1/2 + 2/2

4.      單位分數 : 每個不同等分的最小單位就稱為單位分數,而我們可以用單位分數來表達全世界所有的分數,這就分數的特性之一 ex. 1/2. 1/3. 1/60

5.      同分母分數的加減

6.      等值分數 : 為了要介紹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得先讓孩子認識什麼叫「等值分數」。老師在這邊提供了「分數樹」和「分數彩虹」兩種方法,我在實習的班上看到的則是「分數板」,其實是一樣的意思,就是讓孩子看到分數之間的擴分與約分的關係,這部分運用到因數和倍數的觀念,所以有些老師在教等值分數之前才教因樹與倍數,我則是在分數課之前就先講的,我個人覺得這個順序無所謂,總之「因數」與「倍數」要會,才能教等值分數就對了 ex. 1/2 = 2/4 = 4/81/3 = 3/9 = 9/27

7.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 : 懂得擴分後,就可以找出1/21/3切法中「分母相同」的時刻,「通分」的觀念也就在這時候進來了,和「切東西」結合,孩子也可以明白,為了要讓兩個不同分母的分數相加或相減,就得把他們切更多塊,直到分母相同、有等值分數才能進行運算。

8.      分數乘整數 : 分數乘整數其實就是分數加法的變形,所以沒難度。

9.      分數除整數 : 分數除整數也就是把蛋糕再平分切成更小塊,這觀念也很容易理解,四年級的分數就差不多學到這裡,有趣的是,分數除整數等於乘該整數的倒分數,可以和「放大」、「縮小」的概念結合,也就是比例尺。

10.  分數乘分數 : 六年級教過面積公式後,才能進入分數的乘法與除法,因為分數乘分數可以用面積的方法來教,多示範幾個孩子就可以發現,分數乘分數就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1.  分數除分數 : 學會分數乘分數後,就可以找到分數除分數的第一個公式 : 分子除分子、分母除分母,但這是發生在可以整除的情況,如果不能整除呢 ? 這時候就要動用到「擴分」的概念,為了讓分子和分母可以被整除,所以分子和分母要擴分到兩者的最小公倍數,除掉以後孩子就會發現,分數除分數就是乘上除數的倒分數,這個世紀之謎終於解開了XD


      數學練習題最重要的就是設計題目要合乎情境,不然就只是代公式做題目而已,孩子會覺得這樣的數學與現實脫節,而失去學習數學的意願,因此老師在設計題目時要思考是否合理,我想這也是整個數學課的設計上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