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大象時,我提過草食性動物的消化系統,但整個消化系統的過程在「牛」的身上才真正被完整地介紹到。
牛是一種會反芻的草食性動物,之所以有「反芻」機制,是因為在野外怕吃草吃太久被攻擊,所以才採取了「先囫圇吞棗、到安全地方再吐出來慢慢吃」的策略(講到這邊小孩覺得好噁心XD),為了慢慢消化食物,牛的胃也分化成四個部分,就是我們平常以為的四個胃。非常感謝中國人真的很會吃又不浪費,所以牛的四種胃都可以找到「現成品」給小孩看,就是街市平常賣的牛肚、蜂巢肚、牛百葉和皺肚,那個「韌勁」就能讓孩子清楚地感受到胃部肌肉是多麽的有彈性又堅實!
因為牛的經濟價值如此之高,性情又很溫順,所以幾千年來都與人的發展息息相關,在以務農為主的國家裡,都有很高的地位,許多農民甚至某些宗教,都是不吃牛肉的。仔細觀察牛的一天,其實牠的活動並不像大象那樣靈巧,只能說牠花在「吃」的時間上實在太多了!除了工作時間在犁田或拉車外,牠就是一直在吃草和吃牠反芻的草,血液都集中在龐大的四個胃上,沒其他精力做別的事了....,這又再度提醒了我們:跟蝸牛一樣,動物通常只能把牠的聰明才智集中在某一個專長上,像是大象的鼻子、毒蛇的毒牙或蟒蛇的肌肉,如果今天這個動物能有較高的智慧發展出多樣的專長,那顯然就可以站在更高階的食物鏈上。
當然,牛也有脾氣不好的時候,像我們講「鑽牛角尖」,要知道牛角真的是空心的,不像象牙是實心的喔!還有「牛脾氣」、「牛魔王」,都在講牛如果一旦被激怒,可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最後當然還有「固執」,為什麼會說牛固執?難道是因為牠整天都在吃個不停,所以只會專心一意地只做一件事嗎?不論如何,「對牛談琴」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聽過吧!有時候牛的確也會給人呆呆傻傻的印象。最後我講了「庖丁解牛」的故事,這個故事雖然和牛沒什麼關係,但我卻覺得它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真正「認識」動物!庖丁說他不是用眼睛看牛,而是用精神來與牛相遇,我也要把這應用到對動物的認識上,我說雖然我們上課會講很多關於牛不同部位的特徵,但最重要的還是用精神去感受牛這種動物的個性與性情,因為牠所有的器官與行為都是從牠的特性出發的,不論是做什麼事、學什麼東西,一定都要從細部出發、最後掌握到整個精神與道理,不然就只是學個皮毛而已了。
「庖丁解牛」有他的藝術性與看破事理的地方(這邊我們也比較了庖丁和西班牙鬥牛士的不同),我也希望孩子不只是知道哪種動物有什麼厲害,而是能夠真正去「看見」牠生存的道理,這樣才能回頭看到自己、了解人這種動物究竟為什麼生存在這世界上,我相信這才是動物課真正的意義。接下來,就是這一季最後一種動物要登場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