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教養] 每個人都有責任

        八月中本來安排了一個五天的行程,要帶兩兄弟上山下海出去玩,沒想到因為Iro咳嗽太嚴重,出發當天的凌晨還去台大掛急診,最後只好把Iro留在家裡,並且把行程縮短到第三天的一早就回家。

        和弟弟分開的Noki,第二天一早起來就問我Iro呢?三天沒見面,兩兄弟感情應該會小別勝新歡對吧?沒想到第三天一回到家,兩個人玩一玩又開始搶玩具,為什麼每次兩個人只要分開的時候,都可以表現得很乖巧,碰在一起卻又會「歪掉」呢?這真的是許多二寶媽心中百思不解的疑惑。




        這天,兩個人又開始為了搶玩具動手動腳,劇情是千篇一律的老梗:A玩A玩具,B玩B玩具,A突然也想玩B玩具(別人的都比較好玩),但B不想讓A玩B玩具(有人想玩讓他覺得自己的玩具變得更好玩),於是A伸手搶B玩具,B不讓A伸手搶B玩具,最後到底誰先動手不得而知,但通常兩個人都有動手,就看大人出現的時候劇情走到哪一段而已。

        好,問題來了,怎麼處理?

        以前的作法是:被看到動手的那個人一定首當其衝被責難,如果兩個人都有嚴重出手,那兩個人都會被處罰,處罰方式就是B玩具被沒收;如果只有其中一個有嚴重出手,那那個人就會被隔離5分鐘,冷靜了以後再出來玩。

        但這個做法始終治標不治本,換了別的玩具,這個戲碼依然天天上演。即使我每次在旁邊偷聽都有發現,哥哥有時候心情好會講道理跟弟弟談條件,兩個人動手的機率會降低,但哪天哥哥心情不好不想讓步,那就又會擦槍走火了。

        在「一個人時跟別人玩都好好的,跟自己兄弟玩就老愛打架」的這個觀察下,我終於看到我的盲點,於是今天兩個人又動手動腳的時候我改變了:先責難被看到動手的那個人,然後問另外那個人事情為什麼會變這樣?兩個人有衝突,一定不會是只有一方就可以引起的,如果不是有人不肯讓步,又怎麼會搞到有人要動手呢?所以,不是只有動手的那個人有責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這讓我想到以前Noki剛到華德福學校的事情,當時因為他通常都很安靜,班上其他同學發生衝突的時候他都獨善其身,所以有幾次到學校看到老師和班上同學留在教室裡「開會」,唯獨他一個人在外面晃來晃去,因為他「沒有不乖」,當時我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那絕不是高興。

        在知道同學之間的事情原委後,我常常鼓勵他「做些什麼」,不論是安慰還是勸和,我覺得不該那麼事不關己,今天我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我覺得他身為班上的一份子,對班上的氣氛也有一份責任,如果看到有人被欺負,而他沒有開口阻止;如果看到有人傷心難過,而他沒有去安慰她;如果看到有不恰當的行為,而他沒有勸阻對方,那要怎麼談「大家是來一起開開心心玩的」呢?「希望大家都可以開心」的背後,就是對班上氣氛的共同責任啊!

        回到兩兄弟的相處,如果不是B不讓A玩,A還需要動手去搶嗎?這樣看來,是B先不對,才導致A的不是,怎麼會只有A被處罰,而不探討B的錯呢?只要是有在現場玩的人,每個人都有責任,如果今天發生了誰跟誰打架,旁邊的人看到了都不去制止,那即使要說「不關他們的事」,我也覺得難辭其咎,這個社會就是因為每個人都覺得「不關他的事」、自掃門前雪,所以才變得如此冷漠,但其實就像小燈泡的事件一樣,社會走到這樣的地步,每個人都有責任

        所以不要再推說「不關我的事」或是「我沒有做錯」了,人跟人是互動的,無風不起浪,沒有人會沒事自己變得粗魯無禮開始對人動手動腳,那麼在他變成那樣之前,你、你、你、你和你,做了些什麼?那才是重點,不要再去責怪最後爆發的那個人,因為他或許才是最可憐的,其他那些隱形的加害者不應該再讓他們逃之夭夭、甚至還覺得自己沒有錯,這或許是一個很高的道德標準,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做到,因為我不希望他們的獨善其身,成為其他加害者利用的工具,如果你看到了不公義的事情,請你做些什麼

        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個地球也需要,每個人都有責任,讓我們負起這樣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