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家自學,我看了兩本書做為借鏡,一本是美國很有名的Harding家族所寫的,他們家裡十個孩子都是自學,已經有一半的小孩在十二歲以前上了大學,他們說他們都不是天才,母親甚至只有高中畢業,但可以成功的原因就是替孩子訂定遠大的目標-通過大學入學考、每天按照自己的速度學習、穩定而充足的愛,不可否認地,他們的孩子在大學裡全都適應良好(這也是在家自學者標榜的其中一個好處:孩子會超齡地成熟,因為他們整天面對的不是同齡的孩子,而是大人),小孩在大學畢業後也都找到自己喜愛且有不錯收入的工作,這無疑是給對在家自學有所希冀的家長們一劑強心針。
另外一本是由十四個在香港自學的家庭所合著的,裡面簡單介紹了各個家庭選擇自學的不同背景、在香港想自學會面臨的問題、以及孩子的實際感受,其實其中有幾個家庭自學的時間並不長,學齡前的家庭就更不用說了…,其實六歲以前有沒有上學根本無所謂啊,重點是有多少人選擇了蒙特梭利、選擇了華德福甚至是自學,但最後還是乖乖讓孩子去上傳統的小學?如果你所謂對孩子的「理想」教育是到小學就嘎然而止,那我覺得那根本沒有需要討論的意義。
重點就在於上了小學後,該如何延續所謂「理想的教育」。上一篇討論到老師的問題,顯然大環境的教育不做改革、老師不加入翻轉的行列,這舊的教育制度繼續運作下去,是沒有希望的。然而在家自學就比較好嗎?大部分在家自學的家庭,都採用現成的教材,國外自學風氣已經很發達,所以自學教材並不難買到,感覺就類似你去買坊間的參考書自己在家按部就班做練習,一本做完你也已經學會了,這就是自學。但是這些書一定好嗎?網路上的資源又參差不齊,就像我今天在學校拿到一本舊書,書名是「九大行星」,看到的當下立刻翻去看哪一年出版的,天啊這麼過時的書還放在學校圖書館裡,難道不知道太陽系早就已經只有八大行星了嗎?如果有學生看了這本書以為我們還有九大行星怎麼辦(好啦其實也沒那麼嚴重,舉個例而已)?教育提供者應該要確保教學內容即使不是最新、至少也要是正確的,然而這點對一般家長來說,似乎是有難度的。
假設我們找到了一個不錯且因時制宜的教材,開始認真按表操課了,而且給予孩子一半的自由:基本學科是必修,其他你可以任選,就這樣學習到什麼時候算是終點?目前來看答案一致都是-大學。這真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不論是瑟谷學校、華德福教育、在家自學,全部的學程都在大學之前結束了,除了大家都認為大學是一個專科深造的殿堂,而且可以提供學歷證明之外,我想不到別的理由,還是因為孩子在十八歲後成年了,必須開始替自己負責,所以教育的事就不用我們管了?當我用這樣的基調去看Harding家族的豐功偉業,我突然覺得有點好笑,原來即使我們選擇了在家自學的路,也並沒有從傳統就學的觀點走出來,如果我希望孩子奉行的是終身學習,我為什麼還要急著他們去上大學呢?難道念了大學就一定有好出路?還是只是為了滿足其他人的眼光?如果最終我們還是只能用孩子是否上了大學來評論教育的成敗,那似乎違反了我們當初聖潔的初衷。
究竟是要讓孩子「有效率地學習知識」還是「愉快自由地選擇自己所學」,理想上應該是要並行、但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卻找不到的。在家自學有時可以兼顧,是因為在家自學不用配合全班的進度,而且小孩學的動機較強、心智成熟度較高,所以大部分的情況下都可以學得比較快;但在家自學也必須犧牲很多東西,雖然不可否認一個和樂的家庭會讓人感到溫暖,但孩子畢竟也應該和同儕一起享受青春歲月並擁有一段美好的回憶。學校教育與在家自學拉鋸戰,我們繼續看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