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教養]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之前透過朋友推薦,我看了講述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心理學/哲學的書-被討厭的勇氣,之所以想看是因為好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到底是如何讓人感到幸福的,看完後覺得有些地方蠻值得應用到親子關係上的,當然更讓人驚喜的是他與瑟谷教育居然有許多不謀而合的地方!如果這麼多大師都提出了類似的看法,我相信這會是一股未來的潮流與方向=)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為,人的過去經驗雖然會對人造成影響,但是可以透過不同的解釋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同樣一個車禍,有人可以一蹶不振,有人可以奮發向上,是因為他們為了不同的目的而活。但大部份人都因為符合他人的期望或對他人有所求,而無法面對真正的自己而活著,因此導致了許多的不快樂。要解決這個困境,首先要真正接納自己,將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開,不要背負著不屬於自己的期待,並將所有的「他人」都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伙伴,給予完全的信任,最後「貢獻他人」做為人生最高的宗旨,認真地活在每一個當下,就可以獲得幸福的人生。

這段話乍看非常理想也太簡單,但其實中間有很多的細節需要闡明,這也是書中精彩的地方,這裡節錄一些我覺得對親子關係有幫助的部分:

1. 人的自卑感可透過主觀解釋去改變 à例如全職媽媽沒有工作和收入,容易把自卑感的來源推到小孩身上,但其實也有在職媽媽是為了養小孩才出來工作,所以「養小孩」並非自卑感的來源,而是全職媽媽給自己的藉口

2. 小孩會藉著調皮搗蛋的行為戲弄大人。通常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所以會在大人真正發火之前就收手。不過要是對方已經發了脾氣,卻還不住手的話,那麼真正的目的就應該是為了戰鬥吧 à我很確定我兒子應該就是想要戰鬥也許我應該提供一個適合戰鬥的環境給他們^^;

3. 所謂的控制憤怒,指的就是忍耐吧?不是這樣的,可以學學不利用憤怒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憤怒不過是一種為了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只是個工具而已 à書裡花了點時間討論人究竟是無法控制脾氣還是故意要生氣,以大師的「目的論」來看,當我們對小孩大發雷霆時,其實只是想用最快的方法去鎮壓對方,有時甚至是報復,而這個目的是可以改變的

4. 孩子的課題,父母不應該介入,也不需過度關注,讓孩子知道,當他覺得困擾的時候,我隨時可以提供協助就可以了 à阿德勒認為父母對小孩不應該採取上對下的姿態,但任何的讚美都有上對下的意味,都有操控的目的在,這就是一種介入

5. 人會因為得到稱讚而形成自己沒有能力的信念。如果你得到稱讚會覺得開心的話,就等於遵從縱向關係,承認自己沒有能力。當獲得別人稱讚成為你的目的時,最終你所遠擇的生活方式就是迎合別人的價值觀 à如果我們不想小孩終其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就要用鼓勵與陪伴代替讚美與責罵,鼓勵他們不要追求他人的認同,這就是本書的書名「被討厭的勇氣」的由來

6. 對拿到六十分的自己說:這次只不過是運氣太差了,我其實有一百分的實力,這就是肯定自我。相對的,坦然接受只拿六十分的自己,並思考:要怎麼做才能離一百分越來越近?則是接納自我 à大師認為人要接納自我,而非肯定自我,肯定自我是在自欺欺人,接納自我才能下定決心去改變


        至於這個心理學可以和瑟谷教育不謀而合,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瑟谷教育的自主精神是源自於古希臘,和阿德勒的心理學師出同源,針對教育方面我特別感同身受的,也有幾點:

1.      競爭的可怕就在這裡。就算你不是輸家,就算你一直獲得勝利,但只要你置身於競爭之中,內心就無法得到片刻安寧 à這是我在Noki身上看到的。還記得開學第一個月他就囊括了班上的兩個獎嗎?這個「獎勵」並沒有成為他追求卓越的動力,反而讓他更在意同儕的眼光。而我有一次在跟Aaron討論到底要如何讓政黨共同為國家利益合作而不是互相對立時,也意外地用上了阿德勒的理論,我說一個從小講究「排名」和「競爭」的環境,要怎麼教人互相合作?我們採用的傳統教育方式,完全帶我們朝與「世界和平」相反的方向走,加上資本主義掛帥,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些恐懼一早就埋下陰影了。

2.      所以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讓大家放下對立、真誠合作?瑟谷學校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一起共學,由於班上的同學是因為都想學某樣東西才找老師開課的,所以彼此間沒有競爭關係,反而會互相切磋、研究,這就是阿德勒所提出的「橫向關係」,沒有師長、只有相同地位的「他人」,你不會特別去迎合,因此能保有自己的價值觀。

3.      不過你和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必須主動站起來,向人際關係的任務跨出那一步。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的 à阿德勒覺得人生在世必須要有「貢獻感」,貢獻給誰呢?這就是很關鍵的問題。如果你畫地自限,覺得你只能貢獻家庭、貢獻學校、貢獻政黨,那就很容易墮入「自私自利」的陷阱;相反地,阿德勒鼓勵人們將自己的歸屬感擴大,除了學校之外,還有更大更寬廣的世界,而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如果在學校沒有立足之地,只要往學校以外的其他地方找就可以。轉學也好,甚至退學也無所謂。區區一張退學通知就能切斷關係的共同體,你和他之間的關連其實也不過如此而已。

一旦知道世界有多大,就會了解自己在學校所受過的痛苦跟本是咖啡杯裡的風暴。只要離開杯子,連狂風暴雨都會變成微風。

        從這點看來,阿德勒應該根本就是主張在家自學的嘛XD大師又說:「要判斷別人對我有什麼期望、希望我扮演什麼角色,其實沒有那麼困難;可是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卻很不容易。」沒錯,現在的傳統教育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就是,學生畢業後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裡、到底要幹嘛,因為從小到大只要按照老師規定的功課來做、準備考試就可以了,老實說這真是輕鬆的工作;瑟谷教育不希望孩子浪費十幾年的時間到頭來仍然不知道自己要幹嘛,所以寧可孩子先空白個幾年,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再開始全力衝刺來逐夢,因為自由的學習才是最困難的,如果不從小鍛鍊,你打算等大學畢業再開始練習嗎?

        阿德勒的主張我覺得是很正面積極的,之所以又叫「個體心理學」,是因為人真正接納自己、不仰賴來自他人的認同,才能自由地活著,並積極地改變(自己),但同時他也是很無私的,不但覺得人應該要完全信任他人,還要對社會群體有貢獻感,這點就有被批評太理想化了。但我在跟Aaron討論政黨對立問題時,我卻不禁想到了這一點,大家之所以互相攻擊、不願/敢合作,不就是因為對彼此不信任嗎?就連我都無法想像,要怎麼樣才會完全信任對方,瑟谷學校畢業的學生,就能做到嗎?如果是的話,那我們真正就能證明人性本善了XD


不論如何,最後還是要鼓勵大家從改變自己做起XD相信自己的力量無窮大,世界就可以被改變喔!

3 則留言:

  1. 從改變自己做起

    Aaron老公

    回覆刪除
  2. 我正在 教養孩子 VS 應付教育/學校 之間開始感到迷失. 看完你的文字, 有興趣看一看這本書. 其實上面講的與不少宗教的主張頗相似.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後來看到有一本日本人寫的親子教養書,算是親子版的阿德勒心理學應用,有不少針對孩子不睡覺、拖拖拉拉、反抗等例子的處理法,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看看^^

      勇氣教養法:鼓勵代替讚美,孩子自信又積極!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9957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