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華德福] If no judgment, what else?

        學期結束前和老師的一席長談,過了好幾天仍讓我反覆思索,有問題的部分不在於小孩及老師,而是在我自己。總覺得自己在和老師的對談中,充滿了對他人的評判,然而前一陣子在其他華德福學校的講座中學到「no judgment」這件事,當時聽得點頭如搗蒜,自己卻完全做不到,因此讓我相當慚愧。

        我想要讓自己在現階段完全消除負面想法是不可能的,但要怎麼讓負面想法僅僅是想法、而不去影響到自己的言論和行為呢?很佩服一些有智慧的人 (多數是長者) ,總是能微笑傾聽口若懸河的人,並「適當地」回應,何謂「適當」?就是能夠不卑不亢、不慍不火地表達自己的立場,既不反駁也不攻擊,但當下又能讓人聽出來他未必完全認同對方,與之對話數句後,激動的人能感到平靜,驕傲的人也變得謙虛,能到達這樣的境界,我想修養已經堪稱完美。




        找不到答案便請教老師,但可能老師也沒有完美的答案給我,或覺得我應該自己去找,手機的另外一頭始終靜靜地沒有響過。直到有一天,我讀著別人借我的一本由Rudolf Steiner所寫的、關於靈修的書,我發現答案就在我的面前:

"某些時候我們會聽到極為矛盾的意見,完全壓靜一切同意的意見,尤其還有否定的判斷。我們不只該教我們的智識判斷靜下來,也該教任何不贊成的、回絕的感覺,甚至同意的意見,都靜下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小心觀察自己,確保這類的感覺 -- 即使沒有浮出靈魂表面 -- 沒有出現在內在最深處。例如,我們必須學著傾聽在某方面不如我們的人說話,壓制任何優越感或自以為是的感覺。

.......

這練習是教我們無私地傾聽別人說話,完全排除我們的個性、意見和感覺。一旦我們照這方式練習不帶批評的傾聽,逐漸地,甚至當最矛盾的意見、最沒邏輯的說法暴露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也能開始學到如何和這人的存在融合,並完全進入其中。"


        如果我們老是秉持自己的意見和立場,來和所有和我們不同的人相抗衡,那勢必會發生相當多的衝突與對立,我們的話語會充滿批判,而且更堅信自己是對的。但我們為何需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是對的?我們與對方辯論,是期望可以改變對方?既不是要說服對方,又不是要令自己矛盾,那該如何是好?我在研究「平衡覺」的時候找到了答案:當發現對方與自己立場不同時,我們要做的既不是隱藏自己的真正想法,也不是急於彰顯自己的主張,而是在對方與自己的立場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那就是你的立足點。

        這個做法理想的地方在於,當你找到中間點時,既讓對方知道你明白他,又可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既不是攻擊,也不是防守,真正地「和對方的存在融合,並完全進入其中」。當然,這目前應該僅限於談話方面,是否能應用到其他地方我還沒參透^^;但我非常興奮地與老師分享我的心得並求證,老師表示很高興也很感動,她告訴我:「能無私地聆聽 (對象不論是孩子和大人) ,並感知對方的靈魂深處,是一顆謙卑、開放和單純的心。」

        我則是意外地發現,身為家長的這半年歷程,原來我早就不經意地走在靈修的路上,答案總是在手邊某處,就看自己是否願意打開心靈去學習它。要說這中間不感驚奇,是不可能的,這真是個奇妙的歷程,希望自己能繼續前進,與孩子一起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