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聽過「M型社會」,沒聽過的來看一下這段解釋︰「M型社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在數字世界中,大賺全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隨著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後不見了。」換句話說,就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這個由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提出來的理論,已經在各個資本主義國家慢慢顯現。
香港當然也不會是例外,從街頭開了四五十年的老店一間間因為房租上漲而倒閉就可以發現,身邊的商店早就被大財團所壟斷,物價上漲但薪資沒漲的中產階級只會感覺自己更窮了…。最近有個很紅的新聞,有個中產階級的父母算一算說養個孩子要五百萬港幣(約台幣兩千多萬),所以沒有能力再生,其實養小孩花的錢可多可少,就看要怎麼養而已,只是有M型的社會,就會有M型的家庭,有錢人可以花大把錢請家教、學才藝,甚至是帶小孩出國見識遊歷,所以有學校面試會看生活照之說,家庭背景對學校收生的影響力是一個不說破的秘密;沒有人脈和財力背景的小孩,才藝、證書也很難與人競爭,於是幼稚園、小學繼續上演「富者的小孩念得越好,貧者的小孩念得越差」這種戲碼,讓我不禁對這種充滿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教育制度搖頭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