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也越來越喜歡學校準備的工作坊,非常實用,也很貼近學習的主題,讓我們親身體會到如何透過不同的面向來學習同一個東西,這就是華德福教學的典型風格啊!完全的「主題式教學」!而每位授課老師也都很有料,跟一年級師訓的情況相比,那個時候我們真的還好像小Babe,現在開始有被當成「值得期許的學生」來對待了,也因為如此,我上起課來的興致也就更高昂了,不知道這一切是不是只是我自己的幻覺呢XDD
不過講到字音的教學法,我一直都覺得和語言有很大的關係,不論是Steiner提倡的教學方式,還是Ben提點我們的「重點發音法」,我都覺得落實到中文中有相對的困難,即使注音符號是從中文字形變化來的,ㄅ這個注音的字形依然不會在全部有ㄅ的中文字中出現,究竟中文的音和形之間的關聯性是什麼,的確是全部的中文華德福老師需要努力的地方,讓我們繼續研究下去吧!
- 用一個字來說「人的普遍智識」的第一講
英文是一個字,不好意思我們中文是兩個字啊!「呼吸」。哎一開始就彰顯了中英文本質上的不同,真是傷腦筋^^;
其實我覺得「呼吸」講的就是兩個對立狀態之間的調和:呼與吸、慢與快、鬆與緊、睡眠與學習、往上(靈性)與往下(塵世),套句我們中國人的說法就是:「陰陽調和。」第一講複習結束!
- 用一個字來說「人的普遍智識」的第二講
一樣,我們中文又是兩個字:兩極。這兩極在上個月的筆記中已經說明了很多,我就不再詳述了,不過Ben對於concept和imagination又做了一個比較深入的比較:
舉個例子,提到「馬」,每個人心裡都會浮現一個「馬」的畫面,這畫面不一定一樣,如果每個人都畫一匹馬出來,我們可能會得到形形色色各種不同的馬,但我們都知道牠們是馬,因為我們透過經驗學習到「馬」的這個概念/觀念,這就是concept,當人有了足夠多的概念時,他即使沒有看到真實的物體,也可以作抽象地思考,而這需要足夠的離斥感才能做到,因為你必須把自己屏除在這個世界之外來做觀察和思考。
但如果今天我們是聽一首歌、按照歌詞想像歌曲中的畫面,在我們心中所進行的活動就是全然不同的:當我們在「回憶」一隻我們看過的馬時,我們會回自己內心的記憶努力思索我們看過的畫面,那個畫面中的人事物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是已經發生過的經驗、是過去的事情;但我們在「想像」歌曲中的畫面時,我們是用自己看過的事物去創造一個從未存在的場景(但歌詞可能讓我們以為曾經存在),這個場景的一切都可以用你的想法去改變、也可以無限延伸,你甚至可以自由地加入其他東西和要素,那感覺是往外發散的。
所以離斥感和融合感除了一個是往內、一個是往外發散之外,在圖像的意義上也呈現出不同的心理活動。Concept因為是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所以可能因個人不同的學習經驗而有所不同;Imagination卻是小孩子天天都在做的,他們不需要累積豐富的概念或經驗,也從不去思考到底是否合乎邏輯,就可以天馬行空地創造,這都是強烈的融合感促成的。
- 意志的本質
但如果仔細思考剛才我們做的這兩件事,我們似乎又不能將離斥感和融合感完全分開,當我們想像時,裡面的物件來自於我們看過的東西,所以不能完全沒有認知;當我們回憶過往時,又需要重現當時的感受與經驗,那需要注入意志。認知的部分大家都比較能理解,因此這次上課主要在講「意志」的部分,到底意志是什麼?跟學習又有什麼關係?在人的本質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個人覺得還蠻顛覆我原本對"Will"這個字的認知的,但就像一開始意識到中英文的不同,我們就不要侷限在「意志」兩個字上面了,老師也一直提醒我們這邊的"Will"和我們所講的「意志」不完全相同,所以在這裡我們需要重新定義Steiner的「意志」是什麼。
1. 不斷前進的力量
如果要我給「意志」兩個字重新下定義,我想我就會用「不斷前進的力量」來回答。不斷前進去哪裡呢?去未來、去這個世界、去死亡(回歸靈性世界),以上這三點,我認為都可以當成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融合感驅使我們去做的。
這個「不斷前進的力量」在不同的層次上可以幫助我們做不同的事情:最低一層只和物質身有關的就是「本能」,這是只要有生命的東西就會擁有的力量,目的是幫助我們趨向死亡、走到生命的終點;再往上一層到乙太身的,就是「衝動」,這和本能有點像,是來自物質身的,但強度又比本能要來得強,我們需要動用心智的力量才能控制它,而這衝動通常是外部世界引起的,所以也可以說是受到外部刺激時想與其發生連結的力量;再往上一層和星辰身有關的,就是「慾望」,慾望會讓我們「想要」某種東西,讓我們過得更舒服、更開心,而這其中就包含了「想和世界連結」的渴望,因為我們不能靠自己滿足這些慾望,一定要來自這個世界的其他東西才行。
將「慾望」從外部對你的吸引轉化成發自內心往外的「動機」,就動用到自我的力量了,這就是人這個靈性存有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因為我們為自己做主、有自己意識決定要做什麼、不做什麼,而不單只靠物質身或外部刺激的驅使;當我們有意識地將這種力量往上提升,「動機」就變成「願望」,「願望」通常是良善並美好的,因為我們都想成為良善的人(看小孩子比較準,大人就被污染了XD);當動機更強烈的時候,就會變成一種「意圖」,你不但只是想像,你還打算去做了;當意圖「成熟」的時候,就變成一個解決的計畫(Resolution/Decision),你會帶有行動力地去完成它,不論成功或失敗,你用你的「意志」貫徹到底,這個定義就比較接近我們中文的「意志」了。
那麼「意志」究竟和靈性世界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不要將自己侷限在這一世好了,在生命之流中,我們就是不斷向前走的,因此當我們往未來前進時,我們也往死亡前進、也往死亡後的靈性世界前進。假設我們將所謂這個「解決的計畫」拉長遠來看,我這個計畫的「規模」或許超過了這一世,也許要到下一世才會實行完畢,那你就可以說我在這一世中了一個因,下一世才是我的果,所以為什麼提到「意志」就會說好像在種一個未來的種子,因為意志就是業力啊!而因為我們不斷地往前進,所以大大小小的業力就會在這一世或是下一世開花結果,這是我最後對「意志」的本質的領悟。
2. 捨棄過去才能往前
在我們比較離斥感和融合感的時候,我們用圖像和音樂來做對比,因為圖像是對記憶的抽取,音樂則是一閃即逝的,它總是不斷往前進、而且不會永遠停留,除了樂譜外,我們無法·把樂音當成可隨時抽取的記憶,它過了就是過了。我想如果音符有生命,它應該就是一直往前跑、從來不回頭的音速小子(一個電玩人物),他必須要忘掉過去才能一直向前,所以他永遠只看到下一秒的位置,而不會在當下的位置上停留。
這就是血液,它不斷更生,而對充滿融合感的小孩子來說,他們的記憶力不強,所以同一件事每天做,每一次都還是跟第一次一樣,充滿了新鮮感。 Ben舉的例子真好:小孩永遠不會記得你昨天罵他什麼,當你還心懷愧疚的時候,他們早就忘了,Iro真的就是這樣XD但也有一些記性比較好的小孩,像Noki,就會記得很清楚(眼神死),很明顯地,我就感覺在Iro身上,他的想像力和意志力旺盛很多,Noki反而對很多事情的興趣沒那麼大(我現在才明白這就是因為離斥感強),對想要的事情或東西也未必會堅持到底,只能說意志力強的小孩如果要什麼東西而不能到手,真的會讓人挺頭痛的/_\
3. 重複地做同一件事
既然如此,我們要怎麼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呢?現在的學校中對於智識的教育已經很多了,反而是意志力方面的教育薄弱,這樣會造成什麼後果?動機薄弱(對外部世界缺乏接觸的意願)、道德低落(因為太過現實、缺乏良善的願望)、無法堅持到底(意圖不明顯)、無法構築一個美好的願景與未來,真心覺得我們人類的前途堪憂啊.....那身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呢?
Ben說,Steiner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意志力培養方式:學齡前的孩子雖然三歲就會開始思考,但那時候的思考是尚未邏輯化的(也可以像我之前所說,他們有一些基本的認知,但還未到達抽象思考的階段,所以這階段會有大量的想像空間);至於小學的孩子,就要透過藝術的形式,讓他們感受到和世界做連結是非常溫暖的、是美好的,這樣他們才會有學習的動機,並奠下良好道德的基礎(後面這兩句是我自己詮釋的);到了十二歲以後,就可以開始用智識記憶來發展意志,還記得前面說過的嗎?在回憶的過程中也需要注入意志力,所以Steiner要我們練習記憶,對大人來說,記憶和想像都同時包含了離斥和融合感兩者的交互作用。
「人的普遍智識」中也有提到,叫孩子每天重複做同一件事情,也是培養意志力的方法,這點我剛好有個最近的經驗而心有戚戚焉:
小孩老是愛抱怨吃到自己不愛吃的東西,以前愛吃的水果現在又因為太酸或是太甜而不吃,我想起自己小時候哪有因為不愛吃什麼東西而說不吃早餐的,不吃早餐根本不是一個選項!所以我忍不住跟他們說:「我明白你們有個人的感受,但你們也要有『能夠服從的能力』。『服從』不總是代表不好的事,『有自己的意見』也不是永遠都是對的。」
然後我就問他們那些超級英雄為什麼可以當英雄?是因為他們做了一些一般人做不到的事,那他們為什麼做得到但別人做不到呢?除了因為他們是英雄外,也是因為他們經常鍛煉他們自己,而你們以為那些鍛鍊是怎麼來的?就是從「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來的啊!如果他們遇到很累、很辛苦、很痛的事情就不做了,那他們跟一般人有什麼兩樣?但是他們沒有,他們都做了,所以他們成為了英雄,你們還覺得自己只要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了嗎?像吃飯這種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就應該要試著去「接受它」,而不是老是抱怨,把它當成一種鍛鍊就好了,這樣當你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有能力去克服它,而不是被打敗啊!
替教育注入更多的意志力元素,的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工作,能重新認識意志的本質,我覺得是這次上課最大的收穫。不過這次因為家裡的一些事情,我還另外請教Ben有關「死亡」的事,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太長,我想我會另外寫一個番外篇來做紀錄,先謝謝大家本次的收看<(__ __)>
發現了嗎?這就是「不斷前進的力量」啊!「遇到困難也不輕易放棄」,不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意志力」嗎?Ben說,當你打從心底「接受」這個每天都必須重複的任務時,內在有個東西轉變了,你本來只是討厭做這件事,但接受這件事是你的責任之後,你有了「動機」去做它,這就是人自我的力量,他不再是被動地被外界左右,而是當他自己的主人,我相信這種「強迫性的轉化」就是Steiner主張「重複任務」的目的,而我發現,古時候的人(對不起我在道德感上比較老派)就真的是這麼做的!
但有沒有人一直沒有成功轉化而是一直抱怨的?我相信也有,我想這就是老師需要站出來的地方,Ben說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師生關係」,老師要讓學生感受到被信任、相信他可以克服困難、做原本做不到的事。我覺得華德福教育中很多實作機會也是原因之一,我還記得不知道是哪個名人推薦華德福教育的時候講過:「如果我可以親手造一架飛機出來,那麼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做不到的!」這句話當時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從此也這麼相信了XD
替教育注入更多的意志力元素,的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工作,能重新認識意志的本質,我覺得是這次上課最大的收穫。不過這次因為家裡的一些事情,我還另外請教Ben有關「死亡」的事,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太長,我想我會另外寫一個番外篇來做紀錄,先謝謝大家本次的收看<(__ _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