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人智學] 自由的哲學 讀書筆記 - 第二講 對於科學的基本衝動

第二講的內容比較單純,雖然說第一講結束時Steiner說要研究思想的起源,但在那之前,他需要先確定他看待「人的行為本質」的觀點,究竟是一元論還是二元論,或者是「歌德論」XD Steiner也說了,他在這裡並不拘泥於用精確的字句去表達他要講的東西,因為他希望陳述的是日常生活狀態,而不是精密的科學理論,這也暗示了我們不需要去追究他講的「行動原因」、「動機」和「推動力」到底有何不同,因為它們在背後所指的可能都是同一件事情。


===== 2018/03/13 [第二講 對於科學的基本衝動] 筆記整理=====


承前:人類行為本質問題是以思想起源為前提,因此要探討人類行為動機之前,要先討論思想的起源。

-----

在我的胸中,住著兩個心,
一個想從另一個掙脫掉
一個在粗鄙的愛欲中
以固執的器官附著於世界
另一個則努力超塵脫俗
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零境。
《浮士德》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p.25 第1段)

1. 人不是一個被統一組織的生物體
2. 人總是要索取更多、對認知感到不滿足
3. 因為不滿足於自然在我們感官前所展示之物,我們追尋對事實的「解釋」

  • 小結:這種不滿足將我們的整個存在分裂成兩個部分—我與世界。

-----

(p.26 倒數第1段)
1. 意識讓我們將自己與世界分離開來
2. 但我們仍保有內存於宇宙的連結,靈性生活的歷史就是我們不斷尋求與世界統一的過程 ex. 宗教信徒、藝術家、思想家
3. 只有當我們將世界內涵轉變成我們的思維內涵之後,我們才能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p.27 第14行)

  • 小結:尋找人與世界是何種關聯,是科學研究者的任務。

-----

一元論 vs. 二元論

二元論(p.27 倒數第1行):
1. 二元論的目光只集中在由人的意識所引起的吾與世界之間的分離 ex. 靈性與物質/主體與客體/思想與現象
2. 它有一種情感,認為在兩個世界之間一定有一座橋樑,但它並沒有能力去找到這座橋樑
--> 把靈和物質看作兩個根本不同的存有,就無法領會兩者是如何相互發生作用

一元論(p.28 第14行):
1. 只關注統一體,否定或模糊對立
2. 分為三種:
a. 唯物論(否定靈):以關於物質或者關於物質性過程的思維為起點,它將這種思維理解為一個單純的物質過程。
b. 唯靈論(否定物質):世界必須要通過物質過程才能被吾所感知和經歷到,如果吾只想讓自身作為靈性之存有,那它在自身中就找不到那些物質過程
  ex1. 費希特(唯心論):整個世界都是思維圖像(想像出來的)
  ex2. 朗格(唯物主義史):思想產生於物質過程,而物質過程則產生於吾的思想-->抓住自己的頭髮將自身憑空吊起
c. 不論是在世界或人的內在,物質和靈都是不可分割的

Steiner引述歌德的文章「自然」來表示自己的看法:
我們生活在她(自然)之中,我們對她是陌生的。她永不停歇地向我們訴說,卻沒有向我們透露自己的秘密。..... 所有人都在自然之中,而自然在所有人之中。

(p.33 第1段)因此,我們與自然越疏遠(越清楚地意識到自身與自然之間的分別),我們也就越能真實地感覺到:我們是在自然之中並屬於她(因為能在自身中察覺到自然的存在)。這可能僅僅是自然本身的效果,她也在我們之中存活。.... 我們必須在自身中尋覓這種自然本質,找到這個關聯、找到回歸自然的道路。.... 只有當我們在自己內在認識到自然時,我們才能找到我們外在的自然。

  • 結論:對於我們存有的研究一定會帶給我們這個謎題的答案。我們必須要達到一個時刻,即我們可以對自己說:在這裡我們不再是單純的「吾」,在這裡有某些超出「吾」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