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第三代殖民建築因為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整體建築風格變得極為簡單,也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裝飾和造型,大多是四四方方的長柱狀建築,因為外觀實在不能稱上好看,所以近代都已經拆掉改建了,幾乎再也看不到它們的蹤跡。
那些年除了西方的殖民建築,中國的傳統建築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其實殖民建築從第一代開始,最明顯的就是原本的西方建築為了適應亞洲天氣,所以開始有迴廊、甚至採用中式建材的改變;同樣的,受到西方的影響,中式建築也開始往西方靠近,首先出現的就是從廣東傳過來的三到四層的「唐樓」。這些唐樓不但有西式的窗戶及欄杆設計,上層有迴廊造成一樓有騎樓,所以又稱為「走馬騎樓」。
至於香港的XX大押(就是當鋪)其實很多,為什麼選和昌大押來看呢?是因為它就在藍屋的附近,而和昌大押這棟建築現在也已經變成一家餐廳了,和昌大押自己則在旁邊另外租了個鋪頭開店,繼續它的老字號生意。
離開和昌大押,我們往灣仔的另一個方向前進,這條路線說來也真奇妙,剛好就是我之前每週三晚上去上戲劇課的路線,我也是有天經過的時候才發現藍屋就在對面,真是又驚又喜!從地鐵站走去藍屋的路上,還會經過以前的灣仔街市,剛剛好就是幾乎絕跡的第三代殖民建築!這個前灣仔街市現在已經改成商場,只剩個建築的空殼還在,能這樣一次把三樣東西走到位,我除了感恩還是只能感恩了<(__ __)>
藍屋和之前傳統的走馬騎樓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戰爭的關係,香港島的居民人數暴增,於是唐樓開始分層租,甚至同一層劃分為三個單位,一個家庭租一個單位來住,房東就叫「包租公」或「包租婆」(有看過周星馳電影「功夫」的人應該不陌生),因為單位分租的關係,露台要用鐵門上鎖隔開,樓梯也都放在建築的外面,是這時期的唐樓很大的建築特色。
離開藍屋後,我們到深水埗的美荷樓,來看香港早期的公共房屋。話說,因為香港的人越來越多,住的地方已經不夠了,很多人被迫住在臨時搭建或條件很不好的房子裡,甚至有住在山洞裡的(看到山洞真是令人太震驚了),那時的石硤尾一帶就散佈著密密麻麻的房子。結果在某一年的聖誕節夜裡,石硤尾發生大火,受災的居民達到五千多人,這才造就了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簡稱「公屋」)政策,也就是我們台灣的「國宅」啦!
所以第一批的公屋就從石硤尾那區開始興建,美荷樓就是當時其中一棟的H型公屋重新改裝成的青年旅社,這裡有一個美荷樓生活館,把當時的居民生活完整地記錄與重現,我覺得非常地棒!如果想了解香港過去七十年來的房屋與土地發展,一定要來這邊體會一下實際的香港人家庭!到底以前的香港人是怎麼辦到一家人生活在一個小小的單位裡的?以前香港的孩子居然只能在公屋的天台上上課(天台學校)!?這對我們台灣人來說太不可思議的事,現在都還在香港真實上演「蝸居」啊!
本來是規劃一天跑唐樓,一天跑公共房屋和工業大廈,但因為這週天氣預報都是下雨,所以我最後還是把這兩天併成一天來走,還好時間夠我們跑完四個行程,該參觀的也有參觀到。還剩最後一次戶外教學,終於可以去看香港島漂亮新潮的現代建築了^^這本來是我最喜歡、覺得最精彩的部分,沒想到最後只留下一堂課的時間來談.....沒關係,畢竟這只是個開始,能讓孩子感受到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重要,如果真的喜歡,希望他之後能繼續認識更多建築的美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