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03 [附錄二] 筆記整理=====
附錄二的任務:曾經是第一版書的「前言」,現在以附錄的方式出現是因為Steiner較晚的靈性科學的著作,使他較早期的著作中的一些東西受到壓制。
-----
真理的來源
1. 我們的時代只能意欲從人之本質深處中獲取「真理」。
-->弗里德里希.席勒:「真理我們兩個人都尋找,你在生活之外,我在內在心神之中,因此每個人都肯定會找到它。若是眼睛無恙,它就在外面遇到造物主;若是心神無恙,它就一定在內映射世界。」
2. 當下首先會有益於第二條。只有在我們每個人自身內在作為真理向自己顯現之物,我們才樂於相信。
3. 只有真理才能在我們個體力量的發展過程中帶給我們可靠性。在一個從人看來是謎一般的世界中,人無法找到自己勞作的目標。
4. 我們不再僅僅想要「相信」;我們想要「知道」。我們沒有完全看清的東西,會與所有那些通過人最深處的內在想要徹底體驗到的個體之物相抵觸;只有「知識」讓我們滿意,它不服從於任何外在的規範,而是源自於人格的內在生命。
5. 對於知識,我們不想要從死板的學校規章和對所有時代都有效的教材中得來,而是從自己最鄰近、最直接的經驗出發,由此上升到對整個宇宙的認知。我們追求一種可靠的知識,但是每個人都以他自身的方式去追求。
6. 科學學說也不應假設為一種無條件強迫之事,通過特殊的、個體化的需求被推向某種觀點的人,將認知灌輸給尚未成熟的孩子;而是尋求發展他的能力,從而不再需要迫使他去理解,而是讓他自己「想要」去理解。
1. 本書不應該引領通往真理的「唯一可能的」道路,但它應當「敘述」那條已被專注真理的人所開闢的道路。
2. 這部著作首先通向抽象的領域,在此為了達到可靠的點,思維必須畫出清晰的輪廓。
3. 讀者將會被從乾癟的概念中引導到具體的生活之中;人必須將自身提升到概念的以太界之中,才能向著所有的方向經歷此在。東方人用苦行,西方人用善良的意志,以短暫的時間避開生命的直接印象,前往純粹思維世界的領域。
4. 科學越是追求在個別領域中的深化,就越是遠離對於充滿生命力的世界整體的直觀;必須要存在一種知識,它在個別科學中尋找元素,目的是將人再度引回完整的生命。
5. 科學自身應當成為有機的-有生命力的,個別科學是在這裡所追求的科學的預備階段;作曲家以作曲的理論為基礎進行工作,作曲理論的法則服務於生命,服務於實在的現實;在同樣的意義上,哲學是一門「藝術」,所有現實的哲學家都是「概念的藝術家」,人的觀念將會成為藝術的材料,而科學的方法將會成為藝術家的技術。
6. 抽象的思想由此獲得具體的、個體化的生命,觀念成為生命的權力;我們擁有的不僅是關於事物的知識,而是將知識變成實在的、自身控制的有機體;我們現實的、有為的意識已經超越了對真理的單純的被動接受。
-----
自由是什麼
1. Steiner著作的主要論題:我們是否已感受到自由,或者能否成為自由的?
2. 所有其他的科學闡述在這裡被提出的原因是,它們給出關於那些按照我的觀點最接近於人的問題的解釋。但如果所有的科學都沒有致力於追求提高「人性人格此在的價值」,那它們只能是對多餘的好奇心的滿足;科學通過對其結論所具有的人類意義的闡述,才獲得真正的價值。
3. 個體的最終目的不是對個別心之能力的改善,而是發展所有蘊藏在我們之中的能力。
4. 知識只有通過以下情形才具有價值:對「整個」人之本性的「全面」展開做出貢獻。
5. 這部著作不是要說:人要屈服於觀念,並且應當將他的力量奉獻於觀念的值守;而是要理解:人佔據了觀念世界,是為了將它變成超越單純科學目標的「人性」目標。
6. 人必須能夠以體驗的方式使自身面對觀念;「否則」他會被觀念奴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