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師訓上音樂課,談到聲音的品質,讓我想到Noki的小提琴課。
學小提琴是去年九月開始的事,我對小提琴一竅不通,所以全聽老師行事;學了大約一個月,老師建議幫他找個伴、刺激他學下去的動力,本來是叫我一起學,還好他的好朋友也有興趣一起學,從此我不用再陪公子練琴,但偶爾能夠拿琴胡亂拉一拉,也是樂趣。
我發現小提琴這個樂器和鋼琴很不一樣,說比鋼琴更難不是沒有原因的。鋼琴只要看譜、琴鍵按對了,音就不會錯;小提琴卻要靠自己手指去抓音的位置,就算左手音抓對了,右手拉弦也很重要,究竟拉出來是優美的琴音還是殺豬般的噪音,取決於拉弦的姿勢和力道,所以想要拉出優美的一首曲子,左右手、腦袋和耳朵,一個都不能少,真的是很徹底的鍛鍊。
學了約莫半年,老師就想幫Noki報名比賽,說他是難得的奇才,很少有人學小提琴那麼快上手,但媽媽我覺得才學半年就上場實在太勉強了,我們又不是為了比賽才學的,跟參加比賽比起來,我比較在乎他是否從中體會到學音樂的樂趣,即使拉得不好、得不了獎,但只要能學會用耳朵品嚐聲音的美妙、讓自己終身都能欣賞音樂的美好,那就是學樂器最值得的一件事了,所以最後比賽我們並沒有參加。
從那時候起,我們拉琴就很注重一件事:聲音的品質,這點居然和音樂課時老師講的不謀而合,證明我觀念應該沒有錯XD因為要抓音準,拉琴的時候耳朵必須張開,有一段時間老師發現Noki居然看譜有困難,尤其是高音,會看錯音、拉錯弦,為此媽媽又只好下海幫小孩惡補了一兩個星期,陪他看譜、抓音準,最重要的還有「感覺」,畢竟和小孩說音準有時候他不懂就是不懂,但音聽起來怪不怪,倒是一聽就明瞭,所以抓音準除了訓練耳朵,還磨練了孩子感官的精細度,我不知道音準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後天訓練的,但如果沒有那就還是得培養一下吧?所以在聲音的品質上,我們著實花了點功夫。
不過有練習就有效果,當老師教到「跳弓」時,他稱讚Noki的音色非常漂亮;我自己試過幾次,簡直就是慘不忍睹,我猜或許是因為小孩力氣小,所以對跳弓的掌握比較好吧=P 然後上週回台灣,我們沒有帶琴回去,我卻第一次看到Noki自己拿幼兒版的鋼琴在彈,而且彈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我心想:天啊!難道過了這麼多年,我的孩子終於「開始」懂得音樂的樂趣了嗎?
回香港的那一天,適逢他的九歲生日,一早回到家他本來跟我說:「天啊媽媽,我想我今天上課是沒辦法跟朋友合奏了。」我告訴他,騎馬的人在上馬前,都會先做一個動作--和馬打個招呼、培養一下感情,你這麼久沒拉琴,第一次拉不好是正常的,因為那充其量只是熱身,你過一小時再回來和琴培養一下感情、再練一次,就會漸入佳境了。果然下午他和朋友合奏完全沒有問題,事後他還告訴我,他和老師練習合奏時完全都沒有出錯,我相信他,因為我發現他練琴的時候對自己和聲音越來越有要求,只要有要求、又看到自己拉得好,自信和成就感自然就來了。
從那次成功合奏後,他變得非常喜歡拉琴,如果有一天沒練琴,他就會很難過。當然,他練琴還是一樣急性子,我覺得還不太ok的曲子他如果急著去玩,依然是匆匆練兩下就走了,但我發現他的態度不一樣了:他會告訴我他喜歡哪一首曲子,那首他喜歡的曲子他就願意多拉兩遍,只為了把它練好一點;他終於開始對拍子而不只是把音拉出來了,這點我特別欣慰,因為之前為了幫他對拍子我不知花了多少時間;聽到音拉錯了,他自己會發現,並想辦法再拉一次,這點之前是沒辦法做到的,我相信要耳朵打開才有辦法察覺,換句話說,學了這麼久,他終於懂得把耳朵打開、跟上節奏,並進入音樂的世界了。
師訓的時候看到慈心七年級的歷史課工作本,完成度和品質非常高,讓我相當震撼,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的作品達到這樣的水準,如果學生沒有對自己有高度的要求,那肯定是辦不到的、老師也強迫不來。所以這樣的自我要求是怎麼來的呢?反觀我回來看孩子做建築工作本,一樣是先上課再回來做,我就清楚地感受到自我要求的落差,他不是沒有盡心盡力,畫的圖也不算不好,但他缺乏自己的想法(才三年級,也是正常),在我請他在某個地方加上什麼字的時候,我深深覺得他缺乏的是另一個重要的東西--美感。
所以我突然發現華德福教育為什麼重視「美感」的培養了,因為一個有美感的人,對事物就會有比較高的要求,他不會隨隨便便完成一個工作本,而是希望作品是漂亮整齊有內容的;他也不會隨隨便便拉一首曲子,而是對音準、聲音的品質有要求的;他會要求自己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是整潔的,穿著舉止是合宜的,因為這一切都關乎著「美感」,所以成為一個懂得欣賞美、追求美的人,就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這是多麽重要啊!
昨晚在跟孩子講解運動的反應,我問他們用腦、用心和用身體,哪個反應最快,答案是身體,但用腦和用心不代表不重要啊!一個好的運動員,應該是三個都用上的,其中用心,我覺得是現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其實「心」就代表「感受」,如同師訓時老師所說,刻板僵化的傳統教育把孩子訓練成對數字、歷史漠然的人,那是因為他們只用腦學習,而不是用心學習,用腦做事的人可以用最快、最好的方法(對於「最好」二字我有存疑)把事情完成,但未必是最合宜的,工作的過程中有顧及到其他人嗎?成品的品質如何?你是否樂在其中呢?這些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也是最難教的,但都跟心有關。
Steiner從來沒說用腦不重要,但他非常重視「心」的發展,因為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人有一顆追求美的心,那我們也不用煩惱他在追求知識上將會付出的努力,因為他對自己有要求;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追求死板的知識、以目標為導向,那就很可能會發生事情完成就好,或缺乏同理心的行為決策,如果這是一個在高位的人,那就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了,偏偏在我們這個年代,只用腦不用心的政客和生意人蠻多的,不用腦也不用心的就更多了^^;
ps. 想起有人問我學音樂,天份重不重要,我想了想,天份確實重要;但我後來又想,難道沒有天份就不用學音樂了嗎?當然不是這樣,如同我前面所述,不論天份如何,每個人都應該培養欣賞音樂的能力,只要把耳朵打開、讓音樂進入心靈,即使我們不是演奏音樂的那個人,還是可以當坐在台下的聽眾啊!欣賞音樂的素養對西方人來說,是基本能力,在我們的孔子時代也仍是相當推崇的,只是被我們在戰爭與功利的升學主義下拋棄了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