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 華德福] 2017-18慈心華德福師訓二年級 Month 7

       可能是因為冬天的關係,最近的我做起事情來有點意興闌珊,所以廢話不多說,就直接進入筆記的部分吧!這次上課的內容感覺比較單純,我們就順著時間軸來走,透過上課筆記,我也有一些感想,有些是回來後透過自己幫孩子上課的實際情況來體驗的,很慶幸自己能做這樣的練習。


  • 重述

        上次上課的最後一小節,老師給了我們三個導師組各一個主題做研究,分別是「重述」、「音樂性」和「四肢」,我這一組分配到的是「四肢」,不過因為第一天丁丁老師沒有來,所以我們也是散亂地各自發言,聽到第一組分享「重述」的書本內容時,覺得他們真的唸書唸得好認真啊!有這種同學真好XD


關於「重述」,在「實用教學指引」的第142頁有提到:在面對真實時,能夠描述外在感官所知覺到的事實,才不至於在生活中,甚或在法庭上無中生有。在綠皮的「人的普遍智識」中也有提到一些相關概念,後來有人提到,「身教方面的模仿」也算是一種重述,所以重述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不論是每個人輪流重述、每個人重述一小段,還是用演戲的方式來重述,都可以!重述是華德福老師確認孩子吸收了多少東西的重要媒介,在語言學習上尤其重要,所以在華德福的主課程中,每天都要重述上一堂課的內容。

我過去並沒有特別重視「重述」這一塊,如果是語言課,通常睡前Noki就會忍不住「重述」給弟弟聽了;至於非語言課,有時候我會很簡單地提一下昨天上什麼,不會每一次都讓孩子重述。但這次聽完同學跟老師的分享,我也想來試試看孩子的重述能力如何,剛好「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前前後後講了八天才講完,星期二上課時已經離上週五上課隔了三天,就讓我們來用「重述」來看看孩子還記得多少吧!令人感動的是,星期二一早上課時,Noki就可以完整地把前面三回合的出場人物講出來,今天上課時(昨天上農耕課沒有語言課)甚至連星期二上過的一些形容詞語都說出來,我真是感到欣慰.....。

        我想這個意思大概就是我們以前說的:如果你能把一個概念充分消化後,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來,那才代表你真的懂了。我想「重述」不過也就是這樣的中心思想吧!因為自己消化過的、加入了自己的詮釋,所以那個概念已經進入你的心裡、成為你的一部分,而不單純只是在背書而已。就像為什麼每次師訓完,我都要堅持重新寫一次筆記一樣,這份筆記不是看著筆記本逐字的,而是重新整理過、用自己的話寫出來的,當我完整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我才真正覺得我消化了。

        我本來以為「重述」是個以「思考」為主的活動,但深入地想過之後才發現,其實Steiner是將它歸類為「意志」的活動,他提到了「習慣」,甚至是對語言的「反射性反應」,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天都在練習「重述」的行為,那就變成了一種意志力的鍛鍊。
  • 音樂性

        講「音樂性」的小組也提供了很多關於「音樂性」的看法,像是富有音樂性的畫面(ex. 歌劇)、從個體走到群體的和諧感、呼吸、透過詩歌這類的音樂性媒介與意志力連結等,但因為「音樂性」一直是我理解上比較弱的一環,所以我只能單純地做筆記而已^^; 倒是最後一位發言的同學讓我非常驚艷,他的說明讓我終於理解了之前還有疑惑的概念:

        之所以把畫畫歸類到較接近死亡的圖像性藝術活動、把音樂歸類到較接近未來的意志型藝術活動,可以從兩者的創作過程來理解。前者的創作過程長,需要和生命經驗作連結來表達作品的意涵,而且觀眾只能透過看到畫作的那一瞥來了解創作者的想法,所以不論中過創作的過程為何,創作者只需要在意最後呈現出來的那個畫面,作品完成即死亡,表現出來的主要是創作者本身。

        音樂就無法這麼做了,因為當音樂被演奏出來的時候,聽眾是即時聽到的,除非是CD這種東西,不然演奏的音樂必須在當下、當場與聽者作交流,所以即使是同一首曲子,演奏者也不會每次都演奏得一模一樣,而演奏者專注的在演奏的過程,而不是演奏的結果(那是什麼?有這種東西嗎?),所以這是和畫畫從本質上就完全不同的創作方式與過程。


        這樣的解說讓我完全茅塞頓開,為什麼畫畫不能歸類到「有創意」的那一方、為什麼它是偏向死亡的那一方,為什麼音樂比較有「想像力」、為什麼它代表的是往未來前進的意志,因為前者在創作完成的時候即停止前進、成為「過去」發生的歷史,而前者可以不斷地被「重述」(如果是重複演奏一首歌),並在每次演奏時加入新的生命經驗,擁有不斷往前延展的生命力。

        能聽到這樣的一段話真是太好了!我衷心這麼覺得,所以我下課後也去對那位同學表達感謝之意,因為他真的講得太好了!我一定要寫下來分享出去XD

  • 四肢


        相較於前面兩組精彩的分享,還好我們這組有現場老師出馬!首先由體育兼書畫老師(對不起我還是不記得名字,看來也不清楚人家到底是教哪一科的Orz)帶大家做了一段暖身操,據說是他每次在帶書畫課之前先帶著孩子做的,他說他每次帶孩子做完這組操後,孩子上課的情況都特別好、穩定很多,原來他還有研究中醫的經絡,他說運動手指、手腕的關節,可以幫助孩子拿筆;按摩手臂的穴道,可以穩定情緒(某個穴道和情緒有關);活動腳則可以幫助意志,所以四肢的活動可以對教學產生一定的幫助。

        組內有一些藝術老師也有類似的分享,像是在畫畫之前做些手指的活動,對上課的情況有正面的幫助。也有人提到四肢可以用來做重述,或是音樂性的節奏(ex. 數學課、體育課),都是四肢在教育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我倒是講了一個很沒有組織的想法,後來有同學告訴我她的疑惑,我想我真的是講得不夠清楚吧XD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Steiner有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如果要鍛鍊學生的意志力,就要讓他們每天重複做例行性的工作,所以我就想到像「打掃工作」的勞動,要如何透過這類勞動讓孩子每天鍛鍊他的意志,因為我相信不會每個孩子都喜歡這種勞動。我想起我對自己孩子說的:讓這些每天例行的工作成為一種習慣,當一件事情成為習慣,我們就不需要花太多理智來思考,同時也不太去顧慮到自己的感受,我覺得這方面和「道德」的成分有點像,因為有時候我們在做道德選擇時,是需要屏除情感的。不過如果大部分學生對於勞動的觀感普遍不佳,我們又需要透過這類活動來做意志力的鍛鍊,那這會變成一種必要之惡嗎?

        同學的分享是許多時候,老師會用勞動作為處罰的手段,無形中就將勞動「污名化」了^^; 或是老師並不歡迎課堂上出於學生自己意志的肢體活動太過氾濫,所以四肢的活動大多被限制了,但在智識性活動已經很多的現代課程中,四肢的勞動反而成為重要的「呼」。也有同學告訴我,如果用「情感」誘因讓學生覺得做打掃工作是來自對環境的付出、認同、歸屬或奉獻,那就可以將「勞動」提升到「服務」的層次,這樣的勞動反而是需要情感連結的,這讓我反省我之前可以太著重在「意志」的那一塊了。

        無論如何,我想表達的其實是「不用腦」的四肢工作,舉個例子,昨天只有七度我帶Noki去田裡工作,不只冷,還下著毛毛細雨,雖然我讓他在遮陽傘下工作,他還是一直吱吱叫。我當然明白又濕又冷這個問題,也明白濕泥增加了收成和除草的困難度,但我不曾將這些因素當成「可以不工作」的理由,應該是說,我根本想都沒去想,做就對了,在這樣純粹的「just do it」中,我可以拋開理性的思考、情感的羈絆,完全地用意志力工作,最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這全是靠「不用腦」才得以辦到的XD 而我覺得「習慣」也充分地擁有這樣的性質,或是讓學生可以意識到「做打掃工作時我可以暫時不用思考、不用太在意感受」的放鬆感,或許就可以達到「呼」和鍛鍊意志力的效果了。




  • 科學教育



        負責科學教育工作坊的啟華老師,帶領我們重新經歷一次「結論-->判斷-->概念」的過程,而且是隨著時間軸往前,不斷重複、重疊的概念建立過程。其實中間有些地方判斷和概念的界線有點模糊,但「客觀結論」的部份倒是一直很清楚的:我們忠實地陳述看到的現象,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但透過不同實驗的觀察結果,我們慢慢地累積了對某件事物的經驗,於是有些判斷就出現了,當更多的判斷出現,我們的概念也就成形了。

        因為這個概念是不斷重複才得以打造的,所以上完一堂課後,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對於三稜鏡的印象都會非常清楚、無法輕易被抹滅,也因為這一段歷程是我們生命經驗的一部分,這就是華德福教育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把知識帶入人心的地方。未來當我們與三稜鏡發生新的連結,那些新的事件就會再次重塑我們對三稜鏡的既有概念,這就是Steiner說的「活的概念」,而不是用背的「死的概念軀殼」。

        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是需要多點時間沒錯,但如果能讓孩子一輩子都記得,也算是值得了,這就是華德福「慢學」的精華所在啊!




  • 神話故事



        最近正好開始講第二季的中國神話,加上正在選下一季舊約聖經的題材,所以對這堂課非常期待!我的問題就是:神話故事的選擇有什麼標準嗎?有些過於血腥暴力的故事或情節,華德福老師會刻意規避嗎?如果不會規避,那會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處理?老師的回答讓我覺得,從小三開始,我們不會只講有「好結局」的故事,因為孩子也必須要開始認識到世界的「惡」,只是在說的時候,盡量用客觀、第三者的口吻來述說,不要加重情節的「口味」,如果孩子問了,再看情況回答,我想老師的意思應該差不多是這樣....吧?^^;

        老師也示範了關於「創世紀」的故事,過去老師有哪些作法,我覺得這個示範非常實用而且重要!因為它讓我看到,其實華德福老師在授課方式上,真的是非常天馬行空的!例如不講聖經裡的創世紀,而是講印度神話中的創世紀,裡面(不知道有沒有)甚至加入了老師自己的詮釋以及想帶給孩子的東西,而且用演的、用道具等,各種方式都行,簡直就是老師的天堂嘛XD 但我覺得就某程度上來說,這樣的做法也是危險的,因為老師可以透過故事將任何想傳達的思想放到學生身上,所以聯合備課還是有必要的,才不會讓老師的個人風格走得過深。

        在討論童話寓言、神話和傳說的不同時,老師有提到單純的神話故事和杜撰出來的文學作品不同的地方,雖然文學作品多少還是有和野史穿鑿附會一下,但重點是放在文學的意義與價值,和我們想從神話故事了解這個世界,出發點是不同的。這邊的筆記還有老師提供給我們的幾個鍛煉方法:包括透過兒童研討練習對圖像的關照、和其他人的意見交流與分享、主動參與藝術活動、對於言外之意有品賞的心。而下面是各年紀的故事主題:


小一    童話、仙子/精靈故事
小二    聖者、動物
小三    創世紀
小四    北歐神話、山海經
小五~六    古文明:印度(無時間感)、波斯(農耕/工作/善惡)、巴比倫/埃及、希臘/羅馬
                  中國歷史
                  原住民歷史/神話故事



  • 總結



        我把老師對於小一到中學的課程發展來作為到目前為止,老師針對「人的普遍智識」與「實用教學指引」的總結,套句啟華老師說的:實用教學指引乍看之下很不實用,因為他沒有針對任何一門課做出非常實際且完整的教學計畫,但Steiner沒寫的比寫出來的還要多,如果用心領會,你會發現這真的是一本「超」實用教學指引。

        我非常感謝這幾次上課各個老師們的現身說法與教學示範,一直到這次上完我才真正覺得,如果你是一個老師,你自己的每一次學習,都是為了讓更多的老師成為你的參考與示範,這些都是你的生命經驗,都可以讓你知道哪裡可以再做得更好、更豐富,所以身為老師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你不只在學習新知,你還在學習更多的教學法啊!

幼稚園    重複說同一個故事、自由遊戲時間

小學 初小    幼小銜接(注音符號)
                     用故事讓孩子和世界連結
                     從數學課慢慢讓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小    慢慢發展對事物的判斷
                     透過老師開啟的世界之窗,用美的方式看世界,同時加深老師的愛與權威
                     開始教授神話
         高小    介紹古文明、歷史
                     從物理學讓孩子接觸「看不到但可以察覺」的東西
中學    老師開始分科,有專科老師教授



備註:老師有提供幾個經驗談,很難歸類不如就當備註放在這裡吧XD
1. 老師備課時要以全班的情境來冥想,例如某個說法會造成混亂,就要換個方式說,才不會實際發生時無法處理,那就不是一個好的備課
2. 中學導師可以試著挑戰自己不熟悉的科目來教,那會是很好學習過程,有時候自己最專精的科目反而最難教,因為要「忘記」的東西太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