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自學] 小四秋季課程 Week 4 北歐神話 - Before The Beginning And Yggdrasil


四年級的語言課程我按慣例分成中西各一半比例,中國的講山海經和封神演義,歷史脈絡從夏啟到商湯;西方的就是北歐神話,因為去年用英文上舊約聖經故事我覺得效果不錯,所以今年我也打算用北歐神話作為英文課的教材,而且這兩個脈絡我都想一氣呵成、不想打斷,因此上半年的兩個語言主課程我就都講北歐故事,下半年的講山海經和封神演義。
為什麼想用英文來講北歐神話的原因除了覺得有英文課不錯以外,坊間亂七八糟的中文譯名讓我很感冒,首先北歐地名超長、人名超短就算了,發音又都很難聯想,為了避免中文譯名的冗長和差異導致我在說書上及孩子的寫作上十分不便,我想用英文是比較理想的。但要找一個好的英文版本來做教材的確讓我傷透腦筋,為此我大概看了N種中英文版本也買了三本不同的書,最後採用了一個美國暢銷書作家Neil Gaiman的版本,雖然不能稱得上文字優美,但角色對話十分幽默(娛樂性十足),我想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作品,或許比起正經八百的舊約聖經,現階段的孩子反而接受度會比較高吧^^;
為什麼華德福小學四年級要講北歐神話呢?我一開始也十不太明白,雖然在電影和偶像的加持下,我也興致高昂就是了=P 後來在讀了不少故事後,慢慢掌握到北歐人的世界觀和他們諸神的世界,和我們東方神話及舊約聖經相比,他們的神和希臘諸神一樣,充滿了好與壞的人性,所以與其說是神話,不如說更像真實且殘酷的人生,尤其是壞的那一面更是赤裸裸地展現出來..... 對於想挑戰世界的四年級生來說,充滿了警世感,也幫助他們打破原本世界都是美好的幻想(喔我相信他們超想打破的),但北歐人的精神:「生命來自於死亡」、「寧願光榮戰死也不願苟且偷生」、「坦然迎向毀滅的未來(諸神黃昏)」等價值觀,又把世界從壞的一端帶向好的那一端,這是這年紀破壞力高的孩子所需要的。
這一週我們就從北歐的創世神話開始,以冰島的地理環境做背景,來看看北歐人怎麼看待天地的由來:一個是又黑又冷都是冰河的Nilfheim世界,另一個是又亮又熱都是岩漿的Muspell世界,卡在中間的Ginnungagap也真是難受的了。然後從冰與火之間的水氣中,生命誕生了(其實是巨人),然後受天地滋養的巨牛舔出了第一個人形的神,神和巨人才在第三代誕生出Odin三兄弟。沒錯!一開始是三兄弟,但後來另外兩個去哪裡了?沒有人知道,總之三兄弟深深明白為了創造出一個能夠生存的空間,必須要有所犧牲,於是他們殺了天地創造出的第一個巨人,用巨人的殘骸在冰與火之間開闢出一個能讓生命滋養的地方,這跟我們的盤古開天其實有點像啊!(所以希臘神話後來也有這一段故事的影子)
開闢天地後,Odin三兄弟又來造人,他們看上了兩個海邊飄來的木頭,有點像「幫混沌開七竅」一樣,刻了一男一女出來,然後Odin呼了一口氣,他們就變成活人了,這就是為什麼Odin又被稱為All-father的原因,因為無論是對神來說還是對人來說,他都是賦予他們生命的祖先。至於後來他另外兩個兄弟去哪裡了....就沒人知道了^^;
一轉眼,時間就跳到世界樹Yggdrasil和九個世界的版本,到底這九個世界是怎麼一個個變出來的?目前我還沒找到解答,只知道在北歐神話的世界,除了人和原本就有的巨人以外,還有聽說是被斬殺的大巨人屍體上的蛆所變成的侏儒、光之精靈、兩個神族(Aesir和Vanir)。世界樹的組成非常龐雜,光是為了把書上的東西畫出來,就花了我好多時間....但坊間的版本眾多,我看過各式各樣連接不同世界的世界樹,所以最後我也堅持先把書念完給孩子聽,讓他自己想像一下,才畫圖給他看,畫完以後光是填上名稱畫面就已經很滿了,實在稱不上美觀哈哈^^;
今年的語言主課程我也換了一個方式上,第一天我會先講故事,然後介紹生字,第二天我會讓孩子用「填空」的方式把學過的生字填上去,當做複習,不然我覺得以前就這樣光抄寫單字,一點用都沒有,抄完就忘光了。造句則是在寫完課文後先解釋才讓他做練習,而不是跟生字放在一起,因為造句的東西要放在課文裡才看得到怎麼用,因此抄寫的順序就變成生字、課文、造句,而課文填空就變向成為不正規的默書/測試,目的在讓他能夠有機會去記憶和使用。
因此關於世界樹的課文,我們會到下週「複習/重述」時再讓他抄寫,然後再講下一段故事。其實北歐神話有趣的故事真的很多,但兩季共八週的主課程實在不可能每個都講到,只希望能開啟他的世界觀,再搭配雷神系列電影去認識人物設定,應該會蠻有趣的!小暴雷一下:第二季的北歐神話會搭配「魔戒」系列電影,其實北歐神話這幾年真的很夯,從「魔戒」又可以再講回華格納的歌劇「尼得龍根的指環」,如果這輩子有機會可以看到這系列的歌劇那真是太好了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