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人智學] 自由的哲學 讀書筆記 - 第八講 生命的要素

作為第二部分的第一講,第八講其實是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Steiner在這一講的前半部把這本書前七講關於「思想」和「情感」的討論做了一個整理;然後在後半部把「意志」也加進來一起討論,並舉出人們在「情感」及「意志」的理論中容易犯的錯誤。



===== 2018/04/28 [第八講 生命的要素] 筆記整理=====


前七講整理 - 關於「思想」(p.140~141 第1段)

1. 世界作為多元的、作為個別的總和呈現在人的面前,其中一個存有就是人自己
2. 世界的這種形態簡單地稱為「被給予」
3. 只要我們不是通過有意識的活動發展出這種形態,而是直接遭遇到它,我們就將它稱為「感知」,我們在感知世界中感知到我們自己-->自我感知
4. 在自我感知的中心有某種東西出現,可以把所有其他感知的總和與我們的自我關聯到一起,它不像單純的感知可以被簡單地遭遇,而是通過活動而產生出來的
  a. 它看起來是與我們做為我們的自我所感知之物聯繫在一起的,但按照其內在指稱,它超越了這個自我
  b. 它為個別的感知增添了觀念的確定性,而這些觀念的確定性是相互聯繫在一起的、被創建於一個整體之中
  c. 它以同樣的方式確定了通過自我感知獲得的東西,在觀念上類似於其他所有的感知,並且將之設定為與客體對立的主體或者「吾」
  e. 這種某物就是「思想」,這種觀念化的確定性就是「概念」和「觀念」
5. 思想首先體現在對自我的感知上,但並非主觀的,因為自我首先借助於思想才被稱作主體,這種與自身的思維關係是對我們人格的一種生命規定
  a. 通過它,我們引導出一個純粹觀念的此在
  b. 通過它,我們感覺自己是一個思考著的實存者
  c. 如果沒有對於我們自我的其他規定參與進來,這種生命規定就會止於一個純粹概念化(邏輯的)規定,我們的生命在建立感知之間以及感知和我們之間的純粹觀念化的關係的過程中被耗盡
6. 這樣一種思維關係的建立稱為「認知」,通過這個建立過程獲得的我們自我的狀態稱為「知識」


-----

前七講整理 - 關於「情感」(p.141~143 第3段)

1. 我們不是僅帶有概念化生命內容的存有,也還要通過情感將感知與我們自身聯繫到一起
2. 素樸的實在論者在情感生活中、而非知識的純粹觀念化元素中,看到人格的更為現實的生活
  a. 主觀方面的情感與客觀方面的感知是完全一樣的
  b. 素樸的實在論的基本原則為「一切可以被感知到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因此情感就是對自身人格之實在性的擔保
  c. 一元論者的補充:情感是一種不完全的現實之物,它在被給予我們時所具有的第一種形式中,尚未連同包含期第二個要素--「概念」或者「觀念」,因此在生活中也到處會有感情像感知一樣,「先於」認知出現
  d. 我們最先將自身感覺為此在者-->我們逐漸發展並努力在模糊感覺得自身此在中,讓關於我們自我的概念浮現出來-->之後才「向我們」呈現的東西,在根源上與情感不可分割地關聯在一起-->素樸者形成信念:在感情中此在是直接被呈現給他的,而在知識中則是間接的
  e. 情感生活的培養比其他一切事物都要重要,當他在其感情中獲得關於世界的整體關聯時,他相信自己這才掌握了內容;他不是在尋找知識,而是要將感覺變成獲取認知的手段

神秘學:
由於情感在某種程度上完全是私人化之物、是與感知相當之物,因此情感哲學家(神秘學家)得出這樣一條原則:情感只有內在於其人格才有意義,並將之上升為世界原則;他試圖用他自身的自我貫穿整個世界(情感成為認知原則)。一種單純基於情感構建的神秘的關視方式中包含的錯誤存在於以下情形之中:這種方式想要去「體驗」它應該知道的東西,它想將個體之物,及情感,培養成一種普世的東西。因此Steiner認為,感覺是一個純粹個體化的行為,是外部世界對於我們主體的關聯,在此意義上,這種關聯在單純主體的經歷中,找到了自己的表達。
  • 小結:吾通過思想以純粹觀念的方式(概念化地)將感知與自身關聯在一起,也將自身與感知關聯在一起,在情感中它經歷從客體到其主體的關係。(p.143 倒數第10行)

-----

關於「意志」

意志的定義:
在意願中,我們同樣面對一種感知,亦即對於從我們的自我到客觀之物的個體化聯繫的感知。(p.143 倒數第6行)

素樸者對「意志」的看法:
1. 意志是一個比通過思想能夠獲得的東西更為現實的存在
2. 在意志中,他可以直接覺察到事件過程、根源,而與思想相反(思想是在概念中才掌握事件過程的)
3. 當他只能通過外部感知來追蹤其他事件時,他相信在自己的意願中可以完全直接地去經歷一個實在的事件
4. 在這種存在形式中,意志在自我之中向他顯現;這種存在形式會成為現實的實在原則
5. 因為自身的意願向他顯現為普遍的世界事件中的特殊情形,由此變成普遍的意願,並使意志成為世界原則-->唯意志論:只能個體地被經歷的東西,就會通過這種方式而成為世界的構建要素(p.144 第1段)

Steiner認為,情感神秘學和意志哲學(唯意志論)都不能被稱作科學,因為這兩者都宣稱,通過概念是不足以洞悉世界的,除了那種通過知識可以獲得的觀念原則之外,還要有一種可被體驗的、但無法被思想掌握的關於世界的實在原則:我們有兩個認知來源,思想來源和感知來源,因為感知來源的結果並不能被這些世界觀採用直接進入思想來源的結果,因此感知來源在情感和意志中將自身呈現為個體化的體驗,思想和感知保持並存,兩者之間沒有更高一級的仲介。換句話說,Steiner認為情感神秘學和意志哲學都是素樸的實在論,因為它們相信:直接被感知到的東西是現實的。(p.145 第9行)

和原始的素樸實在論相比,這兩者還有一種不一致:它們將感知行為(情感和意願)的一種確定形式作為關於存在的唯一認知手段,但如果他們認為被感知之物是現實的,它們也必須為外部感知添加同樣的認知價值。(p.145 第11行)但如果意志哲學將意志也至於「那種」此在領域之內,在此領域中不像在自身主體中,對其直接的體驗是不可能的,那麼意志哲學將會成為形而上學的實在論,它以假說的方式設定了一個主體之外的原則,按照此原則主體經驗是唯一的現實性標準。Steiner批判形而上學的實在論並指出:只有當意志以觀念的方式關聯到其餘世界時,它才是一個普遍的世界事件。(p.145 第2段)

  • 小結:只有當意志以觀念的方式關聯到其餘世界時,它才是一個普遍的世界事件。(p.145 第2段)


-----

補充:

由於思想的本質在心將其帶入想關注的方向時,太容易從進行考察之心中逃脫,只留下將死的抽象之物,因此在「單純的思維」中把握現實性的本質,是有困難的。如果一個人只關注這個抽象之物,就會變成情感神秘學或意志形而上學,看不到思想原本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但Steiner認為,真正具有「進行思考的生命」是一種相對於內在的豐富性,以及靜止在自身之中、又同時在自身中運動的內在生命「經驗」,單純情感的交織與意志因素的觀視是不能與之進行比較的。(p.146 第11行)

由於思想具有這種內在充盈的豐富性,在慣常的心之立場中,思想的對照圖象看起來是僵死的、抽象的,因此容易被造成誤解。但思想在潛入世界的過程中,伴隨著一種在思考活動自身中流動的力量,就是靈性方式之愛的力量,誰在活動中的思想裡看到愛,他就將一種情感、即愛,放置其中。(p.147 第2行)如果一個人轉向「投身於本質化」的思想(即「直覺式地體驗」),那麼他在此之中找到的不僅有情感還有意志,它們也在其現實性的深處;反過來說,離開思想只趨向「單純的」感情和意願,那他就會喪失真正的現實性。

和此對比的有兩種人:情感神秘學和意志形而上學太過輕易地認為「它們」植根於現實之中;而直覺式的思考者則以無情感且遠離現實的方式,在「抽象的思維」中構造了一幅陰暗而冷漠的世界圖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