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 華德福] 2017-18慈心華德福師訓二年級 Month 5

       這次破天荒地在上完課的當天就開始寫筆記,實在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XD當然除了接下來有更重要的備課要做之外,能立刻寫出來就代表要馬是都聽不懂所以沒什麼好寫,要馬就是都聽懂了所以覺得沒什麼好寫,我想.....這兩者都有吧XD

      這次要唸的範圍也不少,加上讀書會要討論的第九講,一路要看到第十二講,還好個人覺得十到十二講比較不抽象、比較好懂,所以唸起來還算輕鬆。沒想到上課第二天,Ben突然開始講第十三講和第十四講的東西,意思就是這次把整本都講完了!後面兩講真的連翻都沒翻過,所以決定筆記也從簡吧!希望下次老師會再多做解釋,不過我覺得內容其實都不難啦!對我來說,最難懂的應該是第九講吧。

  所以這次的筆記就決定從每一講裡面挑幾個我覺得我比較有感覺的點來寫,其他我覺得書上都講得很清楚了,就不贅述囉!


  • 第九講

        第九講主要在講述「結論-->判斷-->概念」的過程,以及這三個東西與身心靈的關係,因為我的想法和同學們的有點不太一樣,所以在課堂中有一些討論,有些東西還真的是在發言的過程中被啟發的:

1.「結論」是既定的現象/事實,當我們接觸到某一發生的「結論」時,會產生感受並尋求該「結論」在自己生命經驗/生活認知中的連結,並做出一個「判斷」,這個「判斷」會讓該「結論」形塑成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有點像「印象」,透過新的「結論」的發生,我們可能會產生新的「判斷」並不斷重塑原本的「概念」,所以「概念」應該是活的

2. 我們在向孩子傳述智識時,應盡量提供與孩子生活經驗有關的「結論」,而不是只在為對象下定義或命名,而我們也應該避免加入個人主觀的感受,因為孩子需要自己做判斷,而不是聽從老師的判斷

3. 如何教導孩子正確的「形成判斷的方式」呢?這應該是華德福老師重要的課題,我們必須示範一種開放式的、持續更新的、活化的概念如何形成,並讓孩子在其中養成他們的思考習慣,這個習慣應該是靈活地學習新知、而不是被標準答案鎖死,而這種思考習慣的養成仰賴老師的示範,我之所以說「示範」而非「指導」,是因為這樣的「指導」應該是不落痕跡地、非教條式的列舉,而是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透過模仿、透過問題的設計,培養對事物正確的「判斷」



  • 第十講

        第十講將人分成頭部人、軀幹人和肢體群人:

1. 人有三元性:頭部、軀幹和肢體群,除了頭和世界互有反感(排斥)之外,其他部分透過意志的延伸和外部世界交織在一起。同時,每一部分都可以再分成頭、軀幹和肢體群三部分


2. 對頭部來說,它是完全的物質體,是被世界驅逐出來的,也是從黃道被驅逐出來的,既然是從黃道被驅逐出來,它的存有代表的就是地球,是最能代表大地的元素,也是最接近死亡的一部分

3. 軀幹除了能看得到的身體是物質體之外,它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心質在軀幹的前面,這部分有肌肉包住,是溫暖的,就像太陽在中心,四肢是行星,軀幹(心質+物質體)包含了整個黃道的行星系統,而且太陽和行星之間是會有引力拉扯的,就像軀幹會和心魂一起呼吸一樣

4. 肢體群是來自宇宙遙遠中心的放射線,可以向四面八方轉動,因為宇宙的中心可以是宇宙中的任何位置(這個是霍金其中一的著名理論之一,他也是用投影的方式證明宇宙中的任何一點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反而是Ben老師的方式我比較不懂....)。你也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宇宙的中心,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學生和外部世界之間的導線,透過老師,學生得以認識外部的世界

5. 來自外部世界的靈性通過肢體而灌注到身體裡,所以肢體群是人最年輕的形,不斷在更新、活動,我們必須告訴孩子:世界上只有人是用腳來乘載身體、用手來工作,不向其他動物用全部的肢體來餵養牠們的軀幹(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頭部,他們全身都是軀幹人),所以我們更應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做好事,而不是壞事



  • 第十一講

        第十一講繼續講述頭部人、軀幹人和肢體群人,這次則是將重點放在我們如何教育這三個部份的人上面,其實這一講Ben老師並沒有特別提到內容,只是叫我們自己回去看,但丁丁老師問了一個問題:「我們如何知道是否有將意志正確地放入課程中?」還有一個問題:「我們要如何教育我們的頭部?」我覺得可以放在這一講的範圍內一起研讀:

1. 對0-7 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頭部的心和靈還在沉睡,只有肢體群的靈是清醒的,所以他們需要大量的肢體活動,同時會下意識地模仿他人

2. 對7-14歲的孩子來說,頭部的靈還在沉睡,但心魂已經醒來了,他們的腦袋裡會充滿很多圖像,就像做夢一樣,老師需要以情感為主導的方式來為孩子展現世界的樣貌,這時候孩子會因為愛老師(因為知道老師愛他)而服從老師的話,這也就是威權的由來

3. 對14-21歲的孩子來說,他真正的靈已經進入他的頭部,大人會感覺有些孩子好像變了一個人,在那之前的並不是真正的他,但他們會想要愛這世界、也渴望被世界所愛,所以這時候要透過信任、尊重來教導他們,他們需要有意識地、來自自我決定地去做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完成的責任


  • 第十二講

        第十二講Ben完全跳過了.....,但我覺得這一講其實真的也不難,主要就是將頭部人、軀幹人和肢體群人與動物世界、植物世界、礦物世界做對應,大家看書即可。


        第十三講和第十四講我就不特別紀錄了,因為其實老師講的就是書上的東西,只是在加以解釋而已,但因為這兩講上課的時候我都沒看過,所以沒有留下任何特別的亮點印象,希望下次上課如老師有再提到,我可以再做補充。

        不過Ben老師有講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地好:「It's not difficult. It's different.」他說Steiner講的這些東西,我們可能覺得艱澀難懂,並不是因為他講的東西真的很難,只是因為我們沒聽過、無從想像,所以不知道怎麼理解,一旦理解了,你就會發現,這其實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

        這道理來看特殊需求的孩子,不也是一樣嗎?我們會覺得他們很「難搞」,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怎麼正確處理他們的需求,而不是他們真的學不會或無法和人相處,問題不在於他們(Steiner講的話太難懂),而在於我們(沒有能力去理解它),為了這件事,我回來也和小孩說,我以前對特殊需求的孩子有錯誤的看法,現在我比較知道要怎麼看待他們了,不要用自己/世俗的標準來衡量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都不一樣,這是很正常的!我也希望他們能明白,特殊需求的孩子只是很「特別」,並不是有問題或不正常,這樣才能真正的尊重每一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