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回台灣開始,我緊鑼密鼓地在準備教案,大約三個禮拜已經弄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建築」這一科想找些現成的書來做參考,但我在誠品逛了一個下午,最多只能找到介紹世界各地名建築的書,其他則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建築理論,沒有一本是符合我心目中想教的內容的,我一邊找一邊吶喊:「難道這世界上就沒有人寫建築書給兒童看嗎!?」
走到最後我坐在椅子上絕望地想,為什麼我會那麼渴求一本關於建築的入門書?答案很簡單,因為我不會啊!我也希望能跟孩子一起從頭學起,我既不可能超前學習艱深的建築知識,然後再轉化成小孩的東西教給他;也不可能直接拿一本建築理論跟他一起讀,而我可能也看不懂,架上的書籍顯然不是給有底子的大人看,就是給想知道些冷知識的人看,如果我今天是個想學建築的大人,我應該從何入手呢?我的心裡出現了一個這樣的問號。
說也好笑,回想起自己當初立志要教書的開端,可是因為一股「想教人」的熱情、很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教給孩子們,所以才決定投身教育界的。看看整個華德福小學的學科內容,語文、數學、植物、動物、礦物甚至是天文,我通通都有十足的信心來教,偏偏就是三、四年級的農耕、建築和木工課,我是一片空白.....,讓自己從三年級開始備課,還真是最大的挑戰。但這也讓我看到了我的盲點:教師,真的就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全部教給學生,這樣就是教育嗎?
我仔細想想,過去的我用這種方式來準備教案,真是大錯特錯,也難怪我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例如數學要教測量,我又想介紹中西方的測量工具演變,又想講一些關於測量的故事,但這明明是數學課,最後還是要把時間放在計算上,整個課變得好忙;又譬如講到時間(喔我最鍾愛的時間啊),從日晷、節氣、閏年,我還想介紹時差,寫到後來我都覺得自己根本想太多,可能教學目標只是要讓孩子懂得看時間而已,但我就是覺得好多東西沒告訴他太可惜,我這不就是名符其實的「填鴨式教學」嗎?
「只用大人的想法來思考、衡量什麼是小孩該學的,所以隨著時代日新月異,小孩要學的『常識』就多到爆炸了,但即使如此,大人絲毫沒有去思考教學的目的是什麼,反而花更多時間去讓小孩學更多超出原本範圍的東西,只因為『這些都是現在應該要知道的』。」這不就是我們現在主流學校的寫照嗎?教師們有沒有試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今天如果是一個什麼都還沒學過的人,他的學習方式和內容應該是什麼樣子?他有興趣的點應該是什麼地方?教學應該從哪裡切入?「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雖然我已經做過一年的潮間帶教學,但我發現前面我覺得很基本、很重要的理論對孩子來說,似乎可有可無,如果讓我重頭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這樣安排我的教案,即使它們看起來有多華麗,對孩子來說也沒有用。但是我相信,有我這種想法的老師應該不少,而且還是以年輕、有熱情的老師居多,他們就跟我一樣,有滿腔的知識和熱忱想傾注於孩子身上,但這樣的教學是不行的,因為太專注於自己,應該要把全部的心力放在學生身上才對。
察覺到這一點的我感到很羞愧,自己之前怎麼信心滿滿地覺得自己可以當一個成功的老師,我只不過把學生當成學習的機器而已,根本沒有站在他們的立場想過。我很想把已經做好的教案重新改掉,把腦子裡那些豐富的知識關起來,像一個從零開始學習的人一樣,問問自己這一科在一開始,我會想知道什麼,然後把教學的目的和動機連起來,變成一張地圖,剩下的,我就不教了,因為那應該是留給學生自己去探索的,我可以等他們來問我,也可以提供機會讓他們去發掘,但我不能教太多,因為我的工作是幫他們開一扇窗,而不是幫他們走完全程。
不論是自學還是在校學習,我都覺得這樣的態度很重要,我們都希望孩子是拿到好的工具然後自己去學,這樣學習的路才會長遠,而不是吸收了一大堆知識,放假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想學了,「教得少,學更多」,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要做到這一點,繼續努力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