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華德福] 師訓一年級期末報告 : 與時間工作 [報告版]

這篇報告其實綜合了幾本書的概念,我覺得不拿出來分享也太可惜,所以報告正版也一起放上來吧 !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喔^^


前言

在師訓課程進入生命史最後一個階段的那個週末,我看了電影「Dr. Strange 奇異博士」,大意是一個醫術精湛、自視甚高的外科醫生,因為車禍無法再執業,為了讓他的手能恢復過去的狀態,他來到尼泊爾尋求靈性力量的幫助,最後成為一個高超的法師。讓我感到有趣的是,Dr. Strange身為一名頂尖外科醫生,因為只相信眼見為憑而在一開始修行時吃了不少苦頭,最後讓他超越其他修行者的關鍵是什麼呢?是因為他掌握了「時間」。



仔細想想「時間」的特性,其實作者選擇用「時間」將一名醫生轉化為法師,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醫生,是物質世界中信奉科學的佼佼者,有什麼元素能讓他相信看不到的靈性世界?除了電影中的大師讓他感受靈魂出竅之外,「時間」本身就是在物質世界中的我們唯一相信的、看不到的存在啊!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但每個人都很清楚地覺知到「時間」的存在,所以無庸置疑的,「時間」絕對是讓我們領悟靈性世界最好的媒介。


物質觀點

所以從物質世界的觀點來看,「時間」是什麼?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如何「看」時間,其實是看時鐘,指針的移動可以證明時間的存在。如果沒有時鐘呢?日月星辰的移動、四季的輪替,孩子長高了、植物發芽了,即使沒有時鐘,我們也可以透過事物的「變化」來感受時間,這代表時間存在於「動態」中,如果一個房間裡的東西沒有任何改變,連腐朽都沒有,那麼「時間就像靜止了一般」,不是嗎?

在物質科學裡,時間是一個向量(有方向、可以測量),也是一個變數(會改變的值、有單位),你可以在任何一個描述物體運動的公式中看到「時間」的存在,也可以從化學的角度觀察事物的質變。「時間」也是一個維度,它讓我們從三度空間進入了四度空間,但觀察看不到的東西對物質科學來說有很高的難度,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嘗試用靈性觀點來看呢?


靈性觀點

在人智學的領域,我們能用「優律思美」來觀察不同維度:當人站著不動時,是一個點;當人沿著固定的方向行進時,是一條線;當人往不同方向前後左右移動時,是一個面;直到加入了「時間」,一切就進入四度空間了:

        在實相層面中,重要的是彼此交互作用的維度。眾所週知的三個維度,是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然後從面延伸到空間。人類透過能夠直立並且能移動的能力,發展自身進入這個三度空間。他的中心成為空間焦點。

        然而什麼是第四、第五和第六維度呢?若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正空間現在變成負空間,意思是,之前充滿物質的,現在充滿靈性的。

第一個充滿靈性的維度,是數學上的第四維度,我們能在時間中經驗到它。從第四維度開始,來自未來的「因」同時在發揮作用。第五維度因為顯現為感受,這便意味著,時間必須成為一種時間經驗,如果我們想要意識到他。因為只有在心魂體會中,時間才是一個自存的實相(否則我們就只能透過空間和歷程去覺知時間)。於是在時間中展開了感受維度。

究竟什麼是「未來的『因』同時在發揮作用」呢?優律思美提供了我們最佳的示範:當你往前進的時候,你會遇到和你反向的人,一進一退,彷彿當你往未來前進時,未來也向你靠近。把旁人拿去,我們循著自己的路線前進後退,同樣也是走在「前往未來」和「回到過去」的路上,因為優律思美的路線是循環的,就像「時間」,看似回到原點,但這一刻的我們都跟上一刻不同了,而在路線上的每一點,都是「臨在(presence)」。

          我們是從日常生活認識時間雙向之流的,只是我們往往沒怎麼意識到這點。我們從哪裡來的,出於特定組合應該會成為怎樣的人—在這裡展現過去的時間流。在轉化為憧憬和內在追求動力的理想中,出現那股反向、源自未來的時間流。時間流從外在世界是絕對看不到的,它只存在人的內心。因為人有能力創造未來,所以在自身之內乘載著未來。過去已經被決定了,而未來則是一種持續運作在當下的天命。正在行走的人就是在時間雙向之流裡的當下圖像。

節錄自【我舞動我存在 天天優律思美/ Sivan Karnieli】


時間經驗

將時間的雙向之流帶入「生命藍圖」,我們的人生之所以有不同的走向,是因為我們有各自的目的地要前進,也可以說,我們是運用了「自我動覺」,依循著「時間之流」來經歷我們的人生。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會成長、變化,每一次的蛻變都是從過去的經驗而來,因此每次「新」的發生必定都包含了「舊」的成分,從而創造自己的未來。

關於時間經驗,所有的技藝與藝術工作都可以是最好的體現,因為技巧需要靠時間累積,技藝需要經驗的磨練,各人的時間經驗形成了各自的感受,滋養著我們的意志、情感和思考。我們甚至可以透過作品「看到」時間的流動:麵團隔了一夜發酵了,顏料在濕水彩上暈開了,蔭乾後的濕水彩作品是時間的軌跡,如同圍巾上每一個交織的線和結,用疏密鬆緊記錄了當時編織的節奏和心情。

        如果一種動作體驗變得非常有節奏,從中產生了某種技巧,那麼人們常常這樣描述:「我睡著了都可以做出來。」當我們觀察這種意識狀態時,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似乎這種意識來自於時間的流動。技巧是通過過去的經驗獲得的,但他把未來的一些東西帶給了這一個體。這時可以體驗到一種無時間性(non-time),也就是說,體驗到一種臨在(presence)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將有機會觀察自身如何處於運動之中。

節錄自【手巧才能心靈/ David Mitchell; Patricia Livingsto】



流動與循環

        「流動」除了可以表現線性關係,亦可以展現時間的循環,有「循環」就有「週期」,「生命史」就是最好的證明。生命史中每七年為一個週期,每個週期都有其應該發展的項目;然而隨著時間往前走,週期竟也保有互相對應的特性:0-7歲對照56-63歲、7-14歲對照49-56歲、14-21歲對照42-49歲等,成就這完美對稱性的,就是時間的雙向之流。

        時間的循環提供了一種穩定性,週而復始的規律代表了「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新的開始」,如果時間是不連續的,「業力」便無法發揮效用。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循環與規律,我們得以了解並預測萬物的變化,不再單純用物質的方法來看待眼前的這棵樹或那個孩子,時間和生命彷彿是一體兩面,當我們用「歌德觀察法」時,就穿越了時間之流進入了感受的維度。



與時間工作

        過去這一年,我在學校擔任家長會會長,在學校草創初期,各方面都遇到許多困難,當時老師告訴我要「與時間工作」,我聽完一點頭緒也沒有,只能暫時放下。後來回頭看,還好那時放下了,人總是容易在當下衝動地說話或行事,希望能快點解決問題,但有時候甚麼都不做,也是一種作為,因為人是會變的,過了幾天有人想通了或做了某個決定,事情反而才有轉機,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是「時間」。

         我開始練習不要對任何事情太快速論斷或下決定,原來這就是「正語」,一年前我還一直追問老師如何能做到「no judgement」,答案卻已隨時間來到我的面前。Benhard老師上課時提到「現在的人們難以忍受問題的存在」,完全切中我的要害,現在的我會說:「等待不代表被動,有些事情就是需要等。」有時候叫自己停一停、想一想,留一個晚上讓大天使與我們的靈性工作,說不定隔天早上起來會有新的答案(這讓過去習慣在夜晚工作的我改成早睡早起,實在受益良多!)。

         除此之外,我相信一間學校的發展、一個地方的教育,也有它自己的「生命史」。我們不能奢望將十年的工作集中在三年完成,每個階段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我們要等待教育環境的成熟、等待師資培訓到位、等待家長民間的力量強壯,才能得到豐收的果實,在那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意識到自己在這個時間之流的什麼位置,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在華德福教育裡,面對人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工作,不論是面對學校、老師、家長還是孩子,我相信若能與時間好好工作,將使我們用更尊重的態度與更理解的心去經營身邊的每一段關係;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懂得讓時間替我們工作,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化身為Dr. Strange了!



結語

        在我看完電影「Dr. Strange」後,我接著看了電影「你的名字」,也因為下面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時間」在靈性層面的重要性,並開啟我對「時間」的研究。這裡的日文「Musubi」是日本神社的神職人員用手工編織的結繩,供信眾祈福用的,非常類似我們在學校做的手指編。當我重新用「時間」的觀點細看孩子所做的編織,我不僅感受到文化傳承的神聖使命感(編織就像和古人同步做著相同的事情),孩子在編織過程中的圖像也彷彿歷歷在目,令我深深地震撼和感動!與大家分享:

          Musubi是土地的神祗,古語叫做『結』。這個名稱有深遠的涵義。

連接繩線的是『結』,連接人與人的也是『結』,時間的流動也是『結』,全部都是神明的力量。

我們做的結繩,也是神的作品,正是時間流動的體現。
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然後再次連結。

這就是『結』,這就是『時間』。


節錄自【電影「我的名字」/新海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